所謂的數學品位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00:32:02

1樓:小說讀者

這個問題,不是關於純數學和應用數學的關係的。我理解,它是與另乙個問題,所謂數學功底相對立的乙個概念,就是技與藝的關係問題。很好的問題。

我個人以為,中國數學之所以不那麼強,主要是品味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主要是找不到方向,對方向沒有感覺。這也是中國學生,去歐美留學的乙個目的,解決品味的問題。陳省身是乙個典型成功案例,因為在德國法國數學大國的學習經歷,使他的數學品味,高於同時代中國數學家。

技的部分,也很重要,而且技與藝,也是相關的,這應該是數學最有意思的地方。

2樓:Yifan

眾所周知,數學家有兩種:發展理論的,和解決問題的。大部分數學家,都同時兼具這兩種風格,但是每個人的側重點都不同。

Gowers (1998菲爾茲獎獲得者) 曾說,如果你不確定你到底是傾向於哪種數學家,請思考下面兩個觀點。

我們之所以解決數學問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數學;

我們之所以理解數學,是為了更好的解決數學問題。

一般,數學家們會認為上面的兩句話都對:不是所有的數學問題都一樣重要和有趣,有乙個辦法來判斷乙個問題是否有趣,是看看解決這個問題會不會推動人們對數學整體的理解;另一方面,如果乙個人花費了很久來深入的理解乙個數學領域,但是他的理論不能解決任何乙個數學問題,那麼為什麼別的數學家會在意這個理論?

然而,並不是所有數學家覺得上面兩個觀點「同等重要」。比如Michael Atiyah [1] 在2023年的採訪裡說到:

請問你是怎麼選擇乙個問題來研究的呢?Atiyah:這並不是我工作的方式。

一些人會說,「我想解決這個問題」,然後開始研究,然而我不是這樣的。我只是在數學的海洋裡遨遊,去探尋,好奇一些事情,和其他數學家談論數學,慢慢的我就會有一些想法,然後我就按照這個想法去深入研究。或者我發現一些事情和其他我了解的事情有關聯,我就會把他們放在一起來研究他們之間的關聯。

我從來沒有因為想去解決乙個問題來開始一段研究,我只是對數學本身感興趣。我和別的數學家交談,學習,於是乙個有趣的研究方向就自然的出現了。我對數學從來沒有過乙個特定的目標,除非這個目標是更好的理解數學。

另外,我想Paul Erds應該也有不同的想法。他留下了數量巨大的有趣問題和猜想,並且他本人也解決了很多猜想。但是相應的,他本人在理論發展中的貢獻沒有這麼巨大。

這不是在說,Erds本人沒有試圖去理解數學,只是他用了不同的方式。很多Erds Problems看起來簡單有趣,但是解決起來會發現及其深刻。我想以下面的問題為例。

(更詳細的說,下面這個問題還是open的)

Problem:中有 個點,記錄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問這些不同的距離最少有多少個?

Erds本人猜測這個界是 , Larry Guth et al. [4] 證明了這個數至少是 ,給出了目前最好的界。在他的證明中,他用到了一些代數幾何,一些代數拓撲,一些微分幾何,一些調和分析,一點Coding Theory, 還有一些代數數論。

因此乙個有趣的問題,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另外乙個例子是Gowers講過的乙個笑話。他說假設有一群數學家在聊天,聊一些辛幾何,mirror symmetry,量子群,Calabi-Yau 流形之類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打斷他們問下面這個問題,集合 中最多有多少個子集使得任意兩個子集最少有 個元素不同,那他得到的答案或許是沉默。

實際上這個問題對於「problem-solver」來說是很顯然的問題,答案是 ,其中 是乙個常數。你可能會說,這種孤立的腦筋急轉彎似的問題沒有什麼意思,然而這個解法稍加推廣可以得到Rdl的hypergraph packing theorem,這個定理作為核心工具,給出了素數最大間隔的目前最好的界。

在採訪的最後 [2] ,Atiyah自己也說過,兩種數學家同樣重要。他提出,我們對「兩種數學家」分類時,要根據他本人做數學的出發點,而不是他的數學成就。乙個推廣了很多理論的人,如果他的出發點是解決某個問題,那他也是problem-solver型別的數學家。

因此在我看來,數學品味確實是存在的,但是這個說的不是theory-builder和problem-solver的區別,而是在theory-builder中,乙個人可以去做真正深刻的理論,也可以把前人的理論在特殊的沒人關心的情形下推廣;在problem-solver中,乙個人可以去解決真正有趣的 (這裡有趣是第二段定義的有趣) 問題,也可以做一些邊邊角角的孤立的問題。

最後的最後,為什麼看起來theory-builder比problem-solver在後世能得到更多的「好評」?關於這個Atiyah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數學家產生越來越多的定理,theory-builder們嘗試著構建理論框架,把這些理論抽象之後放在框架裡給後世的年輕數學家學習;而有些非常有名的問題被解決後,確實可以流傳到後世,但是如果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在理論框架中,後來的數學家也很少會去真的學習這個證明的細節。

總之,好的數學問題可以推動理論的進展,好的理論進展可以解決並提出好的數學問題 [3] 。

Reference

[1]M. F. Atiyah, 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Atiyah, Math.

Intelligencer 6 (1984), 9-19.

[2]M. F. Atiyah, How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Bull.

I.M.A.

10 (1974), 232-4.

[3]W. T. Gowers, The two cultures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frontiers and perspectives, 65–78, Amer. Math.

Soc., Providence, RI, 2000.

[4]L. Guth and N. Katz, On the Erds distinct distance problem in the plane, Annals of Mathematics 181 (2015), 155-190.

3樓:杜魚5270

dance with number!很玄幻吧!出自一部印度電影(知無涯者),電影還好,裡面幾段對話很好!特別是2個老師與哈代的

4樓:

不追求真理的數學,都是醜的。

追求真理,即使當時看是無用的,繁瑣的,也是好的數學。

什麼各種已有結論的改進,只要其想法在3秒內任何人都可以想到,都是灌水。不是不值得一做,而是沒有人願意看,並且對科學沒有實質性貢獻。

5樓:Lucas懷謙

看了乙個劇,裡面有位老師的台詞非常好π,

圓周長與其直徑之比,

這(串數字)是開始,

後面一直有,無窮無盡,永不重複,

就是說在這串數字中,包含每種可能的組合,你的生日,儲物櫃密碼,社保號,都在其中某處。

如果你把這些數字視成字母,可以得到現有的及可能有的每乙個單詞,你嬰兒時發出的第乙個音節,你上乙個戀人的名字,你一生的故事,我們做過或說過的每件事,宇宙中所有無限的可能,都在這個簡單的圓中。

我覺得這就是品味吧

6樓:

剛進入專業,沒有以上回答中的體驗,還因這學期四門數學課倍感壓力。

那我想談談自己想如何看待數學。

借我校「數學詩人」的看法

數學如果能夠能品味出詩歌的意蘊就再好不過了。有時候看著柯西,李雅普諾夫,尤拉等前輩的證明,真的感到很棒哦。

7樓:隔壁王老五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Leonardo Da Vinci

8樓:

數學主語不必多說得看題主接觸層次

品位 class 或許不如品味 taste 更有嚼勁一般也常提到的是 taste of mathematics故單解文字供參考

品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復雲。味上

餘音繞梁耐人尋味

書味深者面自粹潤

客散茶甘留舌本睡余書味在胸中

次味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再次味同嚼蠟

簡單點,說是數學的價值觀也差不多:-)

9樓:

這個題目既然有真正的做數學的回答,大家無視這個答案就好了。以下原答案都是在自然科學,準確說是偏應用的自然科學的框架裡的。純數工作的好壞,確實不能用「推動社會發展」來衡量。

我本來不是做數學的,最近和同學談到自然科學裡的「學術品位」,也許和數學領域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自然學科裡,炒作自己的領域是很多大牛都會做的事情,但是做的東西到底會不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實質性的推動呢,其實是很難說的。有些學科在我看來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符合這個審美的就是「好的研究」。而這種審美,說是「學術品位」,其實也就是話語權爭奪的結果吧。

我同學對此的評價是,也許大家都知道做出真正好的工作太難了,但是為了混口飯也不得不搞出這套遊戲規則。

我本科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學術圈這種類似「傳銷」的習氣的存在,被不少大牛的吹出的泡泡吸引……說起來都是淚。

所謂成長是什麼?

笨小孩 接受了以前不能接受的事,不斷和解。相信了以前不會相信的事,客觀對待。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在乎他人怎麼看,更多在意自己的感受。變得沉默,勇敢,自律。 成成 所謂的成長,就是健康強健充滿活力的身體裡住在乙個成熟睿智的靈魂。因此,成長就是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理解,包容,心越來越平和。 三...

所謂安全感是什麼?

公尺蘭的春田 我發現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開始是對戀人,後來朋友,再後來父母,再後來同事之類的各種,這是病嗎,我發現我會越來越刻意注意到對方的回覆,想超多,總會因為乙個細節反感又會因為乙個細節無比喜歡,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更加的心慌,亂想。我太難了,總覺的自己不正常。 今早梳頭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有白頭髮...

數學的根基是什麼?

已登出 沒錯,我就是蠢貨。數學的起源是1,當乙個嬰兒產生了1的概念,就意味著他數學思維開始發端!自然界並不存在著乙個叫做1的物質,1完全是由觀念所構建的。比如人類的計量體系就是先約定乙個 1公尺 的長度,然後再以這個 1公尺 為依據,劃分出厘公尺 公釐 微公尺 公里等等,最終構建起乙個龐大的計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