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研 idea 相撞現象普遍?

時間 2021-05-07 00:12:33

1樓:

可能是這一年來遭受的最大打擊了,研究了三個多月,實驗也做了不少了,deadline前兩個多星期發現別人做過一模一樣的東西,看到和我們核心idea相同的那行公式真的心臟感覺都停了一會。

感覺就是很對不起指導老師和導師,但是也沒有辦法不能硬著頭皮去投別人做過的工作,只能靜下心來看看還有什麼其他的改進方法吧

2樓:泛柏舟

這太多了。尤其是我個人研究深度不足,有一些新穎的材料現象還沒有描述的,我們嘗試用計算和模型來描述,如果是顯而易見可以做到的話,只是現象新穎,你會發現你做到一半別人文章已經online了。

3樓:執筆流眷

暴風哭泣……花了乙個月時間推了個Converter的模型,通過驗證後感覺畢業有望了,昨晚又檢索了一遍近幾年的文獻結果發現兩年前有人做過類似研究,給出的結論和我的基本一致,只不過我用的方法跟他不一樣。雖然證明自己的思路肯定沒錯了,但就像做了個重複的工作,哇現在好鬱悶。

4樓:

我們實驗室就有好幾個課題和別的課題組做重了,結果他們先發出來了,搞得老闆以為我們實驗室有人洩密。

尼瑪,沒有過多久,自己寫的一篇文章,老闆遲遲不該,別人發了類似的工作,然後老闆還不給說法。

尼瑪,又沒有過多久,自己之前寫的一篇(沒有發出去),被別的課題組發出來了,真的好像,之前的白寫了,無語 。

5樓:

套用羅總的一句話,大家都是idea整合商,裝什麼孫子呢。問題是有的人就能整合出iphone,有人能整合出華為,整個oppo,vivo啥的也是不錯的。可是大部分人,整的是個錘子啊.........

6樓:

「如果,你認為這是乙個學界很快就會解決的問題。那麼,這可能不是乙個值得花時間研究的領域。」-- 谷歌首席科學家,谷歌大腦技術負責人Vincent Vanhoucke

7樓:喬槡槐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而非個別的英雄偉人。

科研也是一樣,巍峨的科學大廈是全人類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構建起來的,而不是像愛因斯坦、薛丁格這些個別的天才偉人瞬間建造的。乙個領域基礎科學的構建和完善離不開大量科研民工投入的單調、無聊的重複性工作以及看起來一文不值的海量灌水文章。

現下國內的學術圈普遍存在這種「偉人創造歷史」的認識上的錯誤:

一方面,他們將基於重複性的基礎性工作所發表的灌水文章與真正的科研割裂開來,認為只有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發現,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工作才叫科研,除此之外的工作都是毫無意義的。

另一方面,誇大了個體科研工作的價值,認為科學研究本身是一件高人一等的工作,發表文章就是在為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巨大貢獻。因此否認自己從始至終一直都是科研民工、一直都是平庸之輩的事實。

(這與中國「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傳統觀念有關,認為讀了博士就應當麻雀變鳳凰、醜小鴨變天鵝)

所以說idea相撞很正常,這恰恰證明了科研的漫長和曲折,也證明了大多數人的平庸。

「一將功成萬骨枯」,乙個重大科學成果的產生必定少不了海量的灌水文章作基礎。很多人注定不是那一將,而是萬骨中的一骨。

8樓:jRONI

科研就是所謂的不忘初心

真正的大玩家都是按照初心往前推,比如愛因斯坦的一生,雖然和洛倫茲龐加萊的外在形式幾乎合體了但格局還是不一樣,成果和想法都是過程中自然的產物。但凡想法碰撞,可以說是背離初心的大概率結果。

比如去刷所謂業界公認的benchmark,有初心的學者絕逼不會拉低自己的身段以這個為目標的

就算大家都是乙個具體目標譬如做航天當年美蘇冷戰的時候各自發展一套研究體系走的路子差別也非常大,想法都是各有各的沒什麼碰撞

9樓:方小賢

這個問題我可有發言權了,都是淚。

研究生階段做個第乙個課題,構建了乙個基因的條件性敲除小鼠做一半被牛津大學乙個組發表了。。。

後來寫篇meta分析,都準備投稿了,同樣的idea發表了,題目居然只差兩個單詞。

再後來憋了個大招,但投稿不是很順利。有次學術會議發現有人又在做同樣的idea,也在投稿了。驚恐萬分,拼命改文章,這次終於先發表出來了。

說完經歷說說感想:

1)目前科研都喜歡追逐熱點,就像昆蟲趨光一樣,在這一片紅海裡狹路相逢往往在所難免。誰先發表,成名成家,誰後發表,一無所有,所以對整個課題的時間管理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壓力也基本都由此而來。

2)撞車也說明你的idea有價值,英雄所見略同。這次翻車了,但說明方向是對的,爭取下次超車。

10樓:lemon ginger

借用師姐的話就是,有些排列組合式的工作,你能想到的一定也有人能想到,畢竟世界這麼大

但有些工作,是你自己發現的,也許是你在實驗中發現了某個異常,也許是你無心插柳的乙個「小」工作,這種偶然性的東西撞idea的機率不會太大,而且這種工作即使意義沒有那麼大,做起來也是很開心的~

11樓:Qs.Zhang張拳石

如何看待科研 idea 相撞現象普遍?

很同意盧老師的觀點。拼手速做他人很容易做到的課題,這本身不是研究,而是灌水,應付自頂向下的考核指標。

另一方面,找到乙個他人很難想到又有廣泛影響的問題點,找到乙個需要潛心多年才可能攻克的課題,這本身就是比灌一兩篇頂級水更有價值的研究。

12樓:「已登出」

這恰恰是科研最好的模式了,國家直接干預只會越幫越忙,現在為了佔坑還得加快做,造假不是不行你得做好心理準備承擔後果,要是國家干預了,呵呵,國家都替我佔好坑了我還努力個毛,先搞我的賺錢副業去。

13樓:王若楓

這是客觀限制。還有主觀上的。

主觀上,科研單位有俗稱【佔坑】的做事方法,不管有屎沒屎,看見坑先蹲下,免得屎來了找不到坑。一方面可以多報選題,一方面可以申請經費,同時也免得被同行搶先。如果大家都不佔坑,沒準兒還有空的坑位,要是各級單位都在佔坑,坑明顯不夠用。

14樓:吃核桃不吐葡萄皮

不是或許並不是相撞,

而是某個大的idea的小分支呢?

畢竟大佬探礦,小卒挖礦,

我等就只能跟在後面撿點煤渣渣

來發點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的樣子

可能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很像,甚至結論都類似

總比沒人做強吧。

只要是認真努力的在自己的領域努力

遲早能水的idea就能被我們搞乾淨。。。

15樓:嘟嘟爸

之前讀博士期間,組裡有過相同分子被人發AM的經歷。

去年上半年,有乙個課題,第一步發現了乙個很特別的現象,基於此,接下來設計了乙個分子,但合成在最後一步遇到點麻煩,雖然有辦法解決,但我因為其他課題一直拖著,而且以為別人不會發現這個獨特的現象,沒想到幾個月之後,相同的分子在JACS發表。這個課題前後花的時間不多,一兩個月左右吧,後來想想,即使我做完,可能整理完資料,寫完文章,也會看到別人先發表,但這種經歷讓人確實挺可惜的。

其實科研領域細化以後,很容易發生撞車事件,所以要做就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別人的東西,盡量別往上面靠。另外,這個經歷也告訴我,好的東西要快點做,沒人等你。

16樓:盧策吾

借用叔本華的一句話:

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

能者達人所不達,智者達人所未見。

大家都能看到的,只是拼體力和手速看誰先達到,(也許會出名),但一般學術價值有限。

我和學生經常說,如果你感覺這個idea,你不做,也會有很多人做,那麼要從新評估一下是否要做。我一般建議,有了一兩篇文章後,不要做太多這種idea。

另外,我覺得try to hit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 on one else can imagine的idea,即使失敗了,也能獲得超越原有維度的認知。是一件一顆賽艇的事情。

17樓:乙隻穩態的貓

略坑,我們以前組裡也碰到過,剛做完,發現已經有人發出來了。那種感覺就像x了狗,當然,我也不知道x了狗是什麼感覺, 只是用來形容內心的苦悶。_(:」ㄥ)_

18樓:見賢

說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要接受自己就是普通人的命運,即使走上科研學術道路,也只是科研學術上的普通人,天賦不夠汗水來湊,運氣不好怪不得天怪不得地只能怪自己水平差。連微積分這種級別的東西,牛頓和萊布尼茨都能吵上幾十年,何況芸芸大眾戰五渣。

19樓:

原則上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也是正態分佈的,那麼如果你處在平均水平的話,就很容易遇到idea相撞的情況。但是像我這樣的.....

處在末流水平的就不擔心這個問題了。

20樓:

只要是做重要方向、熱門問題,做得人多必然會如此。作為學者,建議從自身做起,要麼提公升知識水平看得更遠,做更具前瞻性的問題;要麼提高手速做得更快,永遠衝在最前,就只有別人撞你的份。

21樓:

科研界,尤其是勸退學科,大部分的idea都是low-hanging fruit,大家都看得見,大家都夠得著,大家都想摘。然後就發展為拼人脈,拼儀器,拼速度,拼運氣…

本質是內捲。

22樓:

對科研工作者,我覺得這就是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故事。大家都清楚的,只要蹭著熱點半年一篇,影響因子隨隨便便就漲了,都拿著一堆長得差不多的研究找不同。要是真的去碰那些困難的領域,可能五年十年都像投在水裡,連水花都不起,也可能二十年之後一朝成名進教科書。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是想把自己的研究變現,還是有什麼其他的追求。兩種選擇都無從指責吧。

(怕被學長打,匿了。等我當了大老闆再來取匿

23樓:

老鐵,剛審到一篇稿子,idea很不錯,你們趕緊也弄乙個,一定要快!

臥槽,撞車了!,雖然他們做得沒我們好,但畢竟比我們發得早,要是當初早點投就好了!

24樓:Jenny Wang

就我熟悉的生物醫學領域來說,首先,觀察者看到的科研idea相撞情境下相似的並不是idea,而是有一定成熟度的科研成果,背後往往隱藏著N年的思考探索和彎路。

那為什麼往往能看到相似的課題或成果?並不是初始idea一樣,而是在一定的資金硬體支援條件下,不同的研究組研究了相似的課題或者獲得了相似的結果。

這背後的原因說複雜不複雜,說簡單卻也不簡單。

或許只有行內人知道,科研中初始idea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那麼難。得到乙個當下認為「好」的想法有多難?本科生看看文獻也能一天想出好幾個。

而獲得一定的資金,硬體和資源,並在這些限定的資金硬體和資源條件下,完成一項可行的研究,卻是比想一百個想法還要難百倍的事情。我們看到了那些相似的課題,很有可能是因為大家的條件差不多,而在這些條件下都選擇了去做最有可能作出陽性結果的課題。這就是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

近幾年中國的科研實力直線上公升,並不是中中國人智商公升高了腦洞大開,而是資金硬體資源提公升了。這也是一樣的道理。

再多說一句和本題無關的話,如果你偶然一天想到了「絕世」科研idea, 甚至找不到一篇類似文獻的時候請先不要激動,我的意見是,千萬不要做這個idea。

如何看待德國2月9日火車相撞事件?

Zhaoyang Wang 這是最近幾年以來德國鐵路最嚴重的事故之一。從目前的訊息來看,事故發生在單線鐵路區間,閉塞方法應該是人工閉塞 Manual Blocking 由於排程員的失誤導致事故發生。最新的事故調查進展 http www. 1。為逝去的人感到惋惜,最年輕的死者才21歲。2。說明油紙包民...

如何看待追星過度現象?

我因為物件追星,被分手。哈哈哈,近9年感情,比不上明星出道半年。5月份還各種你儂我儂,6月份隨著他對明星的愛與日俱增對我就越來越殘忍。一直覺著他對錢這事有分寸,現在只希望他在追到傾家蕩產前收手。 dixsept4521 既然看到了,簡單說一下。你覺得看演唱會的和說髒話的一定是同乙個人嗎,既然來知乎,...

如何看待佔座現象?

綠綠的 先說結論 1.食堂佔座不佔座都可以 2.不支援圖書館佔座 3.支援上課教室佔座。絕不支援幫別人佔座。第一,食堂佔座不佔座都可以。我們分析一下 理論上,每分鐘打到飯的人 打飯阿姨的數量 阿姨打飯的時間。飯堂座位是固定的,每分鐘進入一定打到飯的人。飯堂座位 每分鐘打到飯人數 填滿飯堂需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