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為什麼有些名詞加 of 就直接可以翻譯成謂語動詞的形式,而不是翻譯成 的 ?

時間 2021-05-30 00:05:06

1樓:小肥仔淼淼

of屬格的邏輯關係大致分以下三種:

1.主謂關係:從右往左翻譯

結構是N1+of+N2 這裡的N1是由不及物動詞變化過來的名詞,表示某個行為,這個行為是由N2來發出來的。或者說N2是N1的執行者。

2.動賓關係:從左往右翻譯

結構是N1+of+N2 這裡的N1是由及物動詞變化過來的名詞,和「主謂關係」相反,N2是N1的承受者,不是執行者。

3.同位關係:從右往左翻譯

結構是N1+of+N2 這裡N2表示N1的具體內容,二者互為同位說明。

2樓:王贇 Maigo

題主的第乙個句子我讀起來有點彆扭,感覺應該在開頭加乙個 The。

題主的問題可以分解成好幾個問題:

第乙個問題是:動詞的名詞形式和 -ing 形式(如 thought vs thinking)如何選用?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動詞都有名詞形式,這樣的動詞就不存在選用的問題啦。

名詞形式存在時,它跟 -ing 形式的意思有時有差別:一般地,-ing 形式表示這個動作本身,而名詞形式表示動作的結果。thinking 和 thought 的區別就在這裡:

thinking 表示「思考」這個動作本身,而 thought 則是「思想」「想法」的意思。

當然,也有名詞形式跟 -ing 形式意思一樣的時候,比如 adoption vs adopting。此時,名詞形式一般顯得更正式。「The senator urged against the adoption of the measure」就比「The senator urged against adopting the measure」更正式一些。

第二個問題是: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裡的 of 表達什麼關係?

A of B 可以表達的關係,遠不止於從屬關係。另外兩種常見的關係是:

表示 B 是 A 的內容,比如 a story of love,a lesson of history;

當 A 是乙個動詞的名詞形式時,表示 B 是 A 的物件,比如 a proof of a theorem,the adoption of the measure。

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這個例子,用上面兩種關係都解釋得通:mother 既是「想法」的內容,又是「想」這個動作的物件。the sight of the orphan 同理。

當然,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也可以是「他媽媽的想法」,但有了語境就可以消除歧義了。

第三個問題是: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中間可不可以換用別的介詞?

比起 of 這個「萬能」介詞,很多其它介詞可以表達更精確的關係。

比如,上面舉的例子 a lesson of history 也可以說 a lesson on history,on 表示主題。

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也可以說 the thought about his mother,這樣就排除了被誤解成「他媽媽的想法」的可能。不過,在題主的句子裡,about 這個介詞感覺太「重」了,不如用 of 那麼流暢。

3樓:妲姒貞

在這幾個例子裡of恰恰就是「的」的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有他父母的念頭」和「這個孤兒的畫面」。你試試把這兩個帶進去翻譯出來也是可以的。

只是我們用中文通常不這麼說,翻譯的時候做了更適合我們語言習慣的處理。

不過英語裡是有像 think of ..., speaking of...,諸如此類的動詞片語。

這裡面有很豐富的語感的沉澱了。甚至我覺得把這些想成是相應的名詞片語轉化過來的還更好理解。或者是說這個of更多的是代表動詞和後面跟的那個東西的一種關係。

對於我們實用來講,知道什麼時候用of,什麼時候用about也就差不多了。

更多深度英語問題,可以找我諮詢。

4樓:wshhhh

是否所有帶有動詞意義的名詞都可以通過後面加of的形式直接翻譯成動詞的意思?

答:不能那麼絕對。這個更多是翻譯和語感的問題,不是乙個單純的語法問題。

比如 record of the weather,不放到具體的句子裡,你是看不出「天氣資訊的記錄」vs.「記錄天氣資訊」到底哪個更合適的。

2. 是否句子中有些涉及帶有動詞性質的名詞加of可以和非謂語動詞進行互換呢?

見上面record的例子,如果表達的意思重點是「record」(記錄下來的那份資訊,強調這個名詞/東西),那麼把record of the weather換成recording the weather就不太合適了

最後我可以大概解釋一下為什麼題主提到的例句裡名詞短語翻出來是「動賓短語」。

首先我們需要先跳出傳統所說的主謂賓,來了解一下短語的構成。

比如對於動詞短語,動詞(v.)一定是當之無愧的核心,但僅僅只有動詞是不足以表達完整意思的;它需要別的東西來輔助它。於是,一般動詞短語的組成會是這個樣子:

specifier + v. + complement

其中對於動詞來說

specifier是動詞的主語

complement是對於某些動詞來說必要的補語(比如及物動詞的賓語)

換成我們熟悉的語法,恰巧就是主謂賓,或者主謂+介詞短語之類的形式。以題主提到的though和sight對應的動詞think和sight為例。

標準結構:specifier+ v. +complement

Hethinksof his mother.

Isightthe orphan.

接下來我們要跨出動詞短語了。畢竟「specifier+ v. +complement 」這個結構的初衷,是用來解釋所有短語的結構,而不單單是動詞短語。

當我們換成名詞短語,你會發覺,名詞作為短語核心,它也有specifier和complement這兩個東西

(His)thoughtof his mother

The/(My)sightof the orphan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詞性發生了變化,但本身短語結構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題主提到的兩個英語的名詞短語,翻譯成中文以後反而可以以「動賓」形式出現的。

不過萬事無絕對,你翻譯成「對她母親的思念」或者「孤兒的身影」也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主要還是看語感和實際語境

另外中文並不像英語那樣一定要把自己這個短語是「動詞」還是「名詞」短語強行標記出來(think vs. thought)。題主給出的例句翻譯翻譯中「只要想到他的媽媽」和「看到這個孤兒」從英語的語法來解讀算是「作主語的名詞性短語」,但中文中如果脫離語境後你是無法判斷的。

對於中文,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兩個是動賓短語,然後按需分配即插即用就行。

說到底,看到英語的名詞短語被翻譯成中文的動賓結構感覺難受,應該還是受英語語法中「『動賓短語』應該是個動詞;而動詞要麼作謂語,要麼分詞作非謂語」這一想法的影響。總之習慣就好,意思對就行【。

為什麼英語有的名詞複數後要加es?

我是理解錯誤的原答案的分割線 其實就是指那些本身又可兼做動詞用的以子音字母 o結尾的名詞,當其作為名詞變複數時 s,但當其作為動詞且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時 ese.g.radio n.pl.radios vt.vi.He radioes for advice at 9 a.m.every mornin...

以 o 結尾的名詞複數,為什麼有的加 s 有的加 es?

英語以o結尾的單詞後面加s還是加es的判斷只有一條原則,那就是 加完複數詞尾後該單詞的單數和複數形式的那個o發音 或者oo 要一樣!詳細解釋如下 首先得知道複數詞尾es中的那個e是不發音的,而英語不發音的字母 e 有乙個特殊的作用,就是 指示緊跟著e的前面那個母音要發它字母的讀音 什麼意思呢,就是o...

為什麼 晝 飯 直接副詞加名詞沒有動詞可以表示現在開始吃午飯嗎的意思?

七七氣氣 這裡的 是日語裡面的助動詞,它就相當於英語的系動詞 is am are 用於搭配名詞或形容詞使用,可以用來表示判斷的語氣。雖然,我們常說 就等於中文裡面的 是 但中文的判斷語氣可以不伴隨 是 這個字,並且在不同的語境中,我們需要將 直接省略或翻譯成不同的動詞。但換成英語就不一樣了。第一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