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如何才能跳過漢語的干擾?為什麼學習英語很長時間一直受到漢語干擾?

時間 2021-05-29 23:01:39

1樓:愛秀英語

想要學好英語口語,純英文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沒有英語口語的環境自己也可以創造環境出來,比如校園的英語角,英語辯論,英語演講大賽,或者是出國交到外國朋友都是學英語的環境。

甚至有時候自己也可以給自己乙個話題進行presentation也是口語環境。只要你真的想學習一定會有辦法的。

想要打破漢式英語思維首先要脫離中文。

在過去的學習當中,當自己遇到不會的單詞或者句子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先去查字典再表達出來。

那就為什麼很多人英語說不好和一直都不會好的原因,因為總是靠著翻譯去幫助自己,當然並不是說翻譯詞典不好,一定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在我學習的過程中,還記得老師和我說交流的時候千萬不要先在腦子裡用中文回想一下怎麼說,再翻譯成英文表達出來。

就算是這個單詞不知道怎麼說可以通過其他單詞去形容出來甚至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就好。

二者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盡量的脫離所有的中文字幕,要不然會一直依靠著翻譯來協助自己。

如果是遇到不會的單詞可以用本子記錄下來用英文翻譯英文去解釋一下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就ok了。

想要讓英語提公升到另外乙個level一定要和老外聊天,交朋友。

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和本土人用純英文聊天,哪怕是說錯了或者是發音不是那麼的準確都能聽懂,那是因為大家都有著相似的發音和邏輯思維。

但是和老外就不一樣了,他們從小就是在純英文環境中說英語,不管是從發音,語調還是連讀和中中國人講英語的感覺都不一樣。

而且在不同的場合和對不同人的時候用的詞都不一樣。所以想要學好英語和老外交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甚至不要害怕犯錯,你犯的錯誤越多,你的進步就越大。

2樓:張三瘋

首先漢語的干擾是始終存在的,但是可以減少。

我的建議是用英語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那就意味著你必須把你自己學過知識從新用英語學習一遍,兩個系統就可以互不干擾,就象一加一不是一加一,it's one plus one.

3樓:YY FF

首先,跳過漢語學習英語是不現實的,其次,我也不是很懂你的問題,你說在閱讀的時候,會按照漢語的角度翻譯,我不知道這有什麼錯,如果你做翻譯工作,難道你也把定語後置嗎?其實英語和漢語是很難逐字翻譯的。

至於,中式思維,主要是指在輸出的時候,比如一些人受漢語思維,會說 I very much like English. 造成中式英語(這裡指的是表達,不是說中式口音)的主要原因是非要把漢語的每個自己都翻譯成英語。但實際就是我覺得,漢語和英語是不可能做到每個字都翻譯的。

你說自己的很熟,那麼在往外說,或者寫的時候,是否能保證沒有語法錯誤嗎

4樓:桑卿

從個人的主觀意願方面,大概可以看這兩部分:

1.思考的時候用外語,這樣會很大程度地降低思考的速度,甚至喪失安全感(我自己是這樣的,也可能是個例),並且把「思考」這種幾乎是自動化的過程用語言展現出來——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思考過程用外語「說」出來。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有些東西不太對勁了,然後再去跟外中國人交流,去理解他們是怎麼想的就容易一些了。

2.交流的時候,想不出來的表達不要強行用漢語翻譯,把遇到的困難記下來,看看母語者是怎麼說的,然後模仿。這種方式還可以針對一些特殊的場合、用於掌握基本的溝通方式,更像是學習修辭學的方法。

其實「漢語思維」就是你現有的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和加入了(包括在形成和加入過程中)「外語思維」,必定對現有的造成干擾,然後二者糅合在一起,小心不要「邯鄲學步」……當然壽陵少年自己也不想的……

5樓:自己

這個問題真的不忍心回答。狠下心來直說,以我自己的生活體驗為模板,可以這樣說:如果你不在你學的那個外國語言的國家生活10年以上的話,可能你的外語能力不僅僅是永遠會受母語的干擾,而且這個干擾很可能會大於你的運用外語的水平。

你總是擺脫不了要在腦子裡把外語翻成母語的習慣。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暫時先利用母語舉個例子。中國地方語言眾多,就算是在中文範圍內要學一種方言也是相當困難。我的中文母語是普通話,從小生長在乙個「大院」裡,比較封閉與市民接觸不多。

直到小學畢業,對所在地的方言基本不會講,只能講幾句常用的話(比如罵人的髒話)。十幾歲時離開出身地,這個按說應該是「母語」的方言也就永遠也沒有機會提高了。

之後的生活中又前前後後被迫要學上海話,廣東話(那個時候各地還是比較封閉的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外地人)。在當地生活數年後(包括還苦練過發音與聽力),當自己信心十足地用自己認為很好的「方言」與當地人對話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用非常憋腳的普通話回答。原來人家根本就沒覺得我講的是他們的方言。

幸虧我的臉皮也比較厚,照樣把握任何機會運用自己的「方言」。時間久了,自己也可以從口音上立刻辨別出那些不是土生土長的「新本地人」。

昨天在上海的街道上聽到一位停車位管理員與一位車主發生了爭執。原因是這位車主在停車後交費時被告知是2小時45元,不是她計算的30元。 這個停車位的計費是「第乙個小時15元,第二個小時30元」,而這位車主理解的是「乙個小時15元,兩個小時30元」,這樣就產生了誤解。

我們不去研究「第乙個小時15元,第二個小時30元」 (我自己的確也不明白)是不是合理,也不去猜測停車管理員是不是故意誤導顧客,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位車主在停車時肯定是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停車位的收費標準。從爭吵中我可以準確的判斷出這位車主不是本地人因為她講普通話,而這位停車管理員是本地人因為他講的是上海話並且還帶了一絲周邊地區口音。如果停車管理員講的也是普通話,可能這位車主一開始停車時就會要「說清楚」而不是等到離開時。

「第乙個小時15元,第二個小時30元」 是乙個不尋常的收費標準就像是」外語「,車主由於方言沒聽清楚結果受到」母語「(第乙個小時15元,第二個小時30元)干擾,以為停車費2小時30元。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不僅僅是音調,發音,語法都不同,而是這個語言所在地的整個社會文化包括任何與人的生活有關的東西都不同,甚至說連月亮都比較「圓」。更不用說講一種外國語的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事物的認知都與我們母語為中文的人不同。比如說,在草地上出現一群小兔子,我們中中國人的腦海裡傍隨兔子這個摡念可能還有「兔子肉」,「野味」,「打獵」……等等;而美中國人不大會想到怎麼「吃」兔子,而是怕被兔子吃(院子裡的花草),後院欄杆或者圍牆有沒有洞等等,而在美國的中中國人也可能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打獵或是嘗鮮慾望,同樣是會擔心家裡後院種的瓜果蔬菜。

這就是因為社會生活而造成的文化的不同,類似的客觀事件會造成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這樣一來,就算你把一本英文本典全部背下來,文法考試全部滿分,只要是你沒有真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過你還是無法真正「感覺」那裡的語言的真正含義。這裡我用了好幾次「真正」,就是說不是真正理解就等於瞎猜。大家是不是也注意到很多的英文電影的中文字幕經常是文不對題,讓人摸不到頭腦?

那就是當有些外語詞句涉及到地區性習慣性或是獨特文化特性的部分時,譯者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經歷就會被自己的「母語」(對外語的范范理解也可以公升級為母語,就像大家現在都說「bye-bye」代替了「再見」一樣)干擾而產生誤解。當你在「外語」環境越來越久你的「外語」到「母語」的公升級愈來愈多,你的母語對外語的干擾就越來越小了。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外語」漸漸轉化為「母語」了。

6樓:TIFFTIFF

看你用英語的目的。

如果是為了考g之類的,把英文翻譯成漢語去理解沒什麼不妥。一般考試中閱讀理解也確實需要各種長難句分析,語法分析,作為乙個非英語母語的人來說這本身就不是乙個能夠不思考就直接完成的事情。所以把閱讀內容在腦海裡變成漢語方便理解可拿高分無可厚非。

如果是日常生活英語,請把課本上語法全都拋棄,用小學學的最基本的英語語法就基本搞得定了 。英語的使用物件是人,人都是靈活的,沒有人因為你用錯了乙個詞或語法就覺得和你無法交流,所以不要把事情想的太死板,好像一切都必須要像教科書一樣標準似的。

如果有機會出國,你會發現我們學過的能說出來英語實在是太少了。可能你去餐廳都沒法做到點單不口吃不用手指不說' I want this and this'。這個時候就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看native怎麼說話。

我保證你聽到的別人從容的點單的說法後一輩子都不會忘也不會把它想成中文。慢慢的越來越多類似經歷,對英語的理解就更深刻更加直接。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慢慢擺脫中文的影響。

7樓:小明

主要原因是聽得不夠多。

寫作能力靠閱讀量,口語能力靠聽力量。

說英文的時候,腦中出現中文,說明你的記憶裡從來沒有收錄過這個英文意群的聲音表現形式(即沒有人用英文說話的方式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你)。你的意識強迫自己把這個意群用英文口語表達出來,你的大腦只能用僅存的中文意群作為替代媒介來勉強完成這個指令。

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增加聽力輸入量,內容上盡量全面地覆蓋日常口語表達需要用到的意群。聽力輸入必須到達一定量,才能體會到乙個質變的過程: 說出乙個英文句子,腦裡不會再出現中文參考。

因為這個英文意群,在大腦裡早有儲備,大腦現在只需要呼叫(或根據具體情況稍加修改),而非轉換。

多少才算夠多?聽力訓練不是以年月日來計算的,而是以小時數來計算。學了英語多年,聽力訓練不達1000小時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用了多長時間才體會到這個變化,請開始用小時作為單位計算自己的聽力輸入量。

本人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畢業工作兩年後,過程大約12年,開始能夠用接近中文的流利程度與英語為母語人士交流。

8樓:澄澄

其實我覺得首先環境是最大的的影響因素,我們一直處在乙個中文的環境下,所以美語思維很難培養起來,第二個我覺得是學習英語的方法不對,如果是一直記背單詞或者是看語法書什麼的,而沒有開口去說,我們的美語思維就沒有建立起來,因為我們一直說的是中文,所以習慣性的就會把中文的思維安在美語上,自然也就受到了干擾了。所以我覺得美語思維的建立很重要,我們可以逐漸加深的去模仿一些美劇對話,先練好語感,到你能簡單用英語對話時再整體去看美劇,會發現記得特別快,那時候也會慢慢脫離漢語的干擾了。

古代人漢語和我們現在的漢語發音不同。那為什麼我們現在讀古人的詩句還那麼押韻?

斗膽問姑娘芳名 也沒有特別大的差異,比如普通話與方言的區別,古代語音是不同,但是,這個字的正確讀法,沒有太大區別,規範的讀音,可以看 說文解字 最大的不同,是平仄這方面,現代漢語拼音的引入也不是完全照搬西方字母,也會參考古漢語,所以,韻這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一些存在差異。 jointer 從隋朝...

兩個會說漢語的華人之間說英語不說漢語是什麼心態

Barophile 沒什麼奇怪的啊,有不會說漢語的第三者在場的時候用漢語相當不禮貌就不說了,學校或者公司要求的官方語言不太熟的話你私下不遵守也不合適吧。其實兩個華人用英語對話並沒有想的那麼尬,因為口音問題有時候說的不標準但彼此都知道對方在表達什麼,反而交流很順暢。 Fatimah 要分情況吧也不用太...

英語 Monday 的音標常常是 m ndi ,為什麼這個詞裡的 day 又常讀成 dei 而不是 di ?

兩種讀音都可以。截圖1是牛津高階,截圖2是柯林斯詞典,我設定的美音發音,兩種音標都可以。我查英式發音,也是兩種都可以。有的歌詞裡為了押韻,會讀第二種,一般都是讀第一種讀音。1 2 我都是讀的第一種,因為Monday這個詞在句子裡的位置很容易辨識,隨便讀那種都不會被聽錯。 Snjor 讀 di 和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