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譯時必須直譯嗎

時間 2021-05-14 14:37:29

1樓:

英語專業的來回答一下。答案是看情況。語義翻譯(直譯)、交際翻譯是翻譯理論家Newmark提出的兩種翻譯模式。

語義翻譯的目的是「在目的語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範圍內,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地再現出來。」

交際翻譯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

語義翻譯通常適用於文學、科技文獻和其他視原文語言與內容同等重要的語篇體裁。

交際翻譯通常適用於新聞報導、教科書、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學作品。(事實上,文學作品採用交際翻譯的也不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語義翻譯、交際翻譯都不是極端的翻譯策略,而是翻譯中的「中庸之道」(Hatim & Mason 1990: 7),既不像編譯那麼自由,也沒有逐行譯那麼拘謹。

英語專業的翻譯課更側重於培養交際翻譯能力。

例如「Opera is expensive」的翻譯標答是「聆聽歌劇,無疑昂貴至極」。

但是,對於非英專或者英專低年級,翻譯仍以語義翻譯為主,以打好語法、詞彙的基礎。

交際翻譯的關注點是目的語讀者,盡量為這些讀者排除閱讀或交際上的困難與障礙,使交際順利進行。在語義翻譯中,譯者仍然以原文基礎,堅守在源語文化的陣地之中,只是解釋原文的涵義,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文字的意思。

交際翻譯強調的是譯文的「效果」;而語義翻譯強調的是保持原文的「內容」。

交際翻譯所產生的譯文通常是通順易懂,清晰直接,規範自然,符合特定的語域範疇。交際翻譯常常是「欠額翻譯」。換句話說,即使翻譯難度較大的語篇,交際翻譯也會較多地使用通用的詞彙。

語義翻譯所產生的譯文通常比較複雜、累贅、囉嗦和過於詳盡。譯者盡力追蹤原作者的思想過程而不是努力闡釋。

2樓:Phil

先說結論:不一定,要看翻譯的目的

如果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沒有原文語言基礎的受眾,感受到作品要傳遞的理念和體驗,那麼應該要盡量使用目標語言的文法以及文化元素,來替換那些需要通過大量注釋說明也未必能讓受眾充分理解的部分

所以根據題主提出的問題補充來看,你和老師都沒有錯,只是雙方目的不一。竊以為在課堂上,還是要聽老師的,一來你的成績是老師判的;二來,老師可能擔心你在基本功不紮實的基礎上過分放飛,導致誤解,繼而誤導。而且老師也提到了「要看環境」,所以可見老師並非死板堅持「直譯」的。

基本功練紮實了,原文理解沒有根本性障礙了,在今後的翻譯實務中,可以參考我上面寫的兩個判斷原則來進行翻譯。

尤其是看到這裡幾位知友還在說「信達雅裡信是最先的...」

嚴復論譯事之難

一.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

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海通以來,象寄之才,隨地多有;而任取一書,則其能於斯二者則寡矣!其故在淺嚐一也;偏執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書所言,本五十年來西人新得之學,又為作者晚出之書,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傎(diān)到附益、不斤斤於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倍本文

題曰「達恉(zhǐ)」,不雲「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什法師有云「學我者病」!來者方多,幸勿以是書為口實也!

二、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隨舉隨釋,如中文之旁支;後乃遙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數十百言,假令仿此為譯,則恐必不可通;而刪削取經,又恐意義有漏,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至原文辭理本深,難於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

三、易曰:「修辭立誠」。子曰:

「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往往抑義就詞,毫釐千里,審擇於斯二者之間,夫固有所不得已也。豈釣奇哉!不佞此譯,頗貽艱深文陋之譏,實在刻意求顯,不過如是。

又原書論說,多本名數格致及一切疇人之學,倘於之數者向未問津,雖作者同國之人,言語相通,仍多未喻,矧(shěn)夫出以重譯也耶!

四、新理踵出,名目紛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牽合,終嫌參差。譯者遇此,獨有自具衡量,即義定名。顧其事有甚難者!

即如此書上捲導言十餘篇,乃因正論理深,先敷淺說;僕始翻巵言,而錢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濫惡,謂「內典原有此種,可名懸談」,及桐城吳丈摯父汝綸見之,又謂「巵(zhī)言既成濫詞,懸談亦沿釋氏,均非能自樹立者所為!不如用諸子舊例,隨篇標目為佳」。穗卿又謂「如此則篇自為文,於原書建立一本之義稍晦」。

而懸談、懸疏諸名,懸者糸(mì)也,乃會撮精旨之言,與此不合,必不可用。於是乃依其原目,質譯導言,而分注吳之篇目於下,取便閱者。此以見定名之難!

雖欲避生吞活剝之誚,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競、天擇、儲能、效實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櫥,我罪我知,是存明哲。

不多解釋了。

3樓:唐逍

搜了一下,補充說明裡提到的這句話應該是出自 Virginia Woolf. 1935.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為什麼我覺得這句話的原文出處其實就蠻適合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呢,如果看過上下文是不是會對自己的翻譯有些新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要盡量貼近原文,謹慎發揮,否則就會出現類似這樣意思偏得很厲害的情況;在有上下文的時候就仔細從各種 signs and hints 去理解作者確切的意思。

Do not dictate to your author; try to become him. Be his fellow-worker and accomplice. If you hang back, and reserve and criticise at first, you are preventing yourself from getting the fullest possible value from what you read.

But if you open your mind as widely as possible, then signs and hints of almost imperceptible fineness, from the twist and turn of the first sentences, will bring you into the presence of a human being unlike any other.Steep yourself in this, acquaint yourself with this, and soon you will find that your author is giving you, or attempting to give you, something far more definite.

(題主在補充說明裡說,自己的翻譯是「如果你盡可能地發揮奇思妙想,從文章開篇的跌宕起伏中發現那一朵朵悄然綻放的美好」,老師建議譯為「如果你盡可能地開闊眼界,在文章開篇的轉折迂迴中找到那些微不可察的美好的跡象和線索」。)

4樓:BakerStreet 221B

我簡單的回答一下。因為理論的部分有些忘記了。

你能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對筆譯多少還是有些誤解。產生這種誤解的原因是你缺少系統性的學習。在系統性的學習中,肯定會有翻譯理論的學習。

翻譯理論看起來是很枯燥的,但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就像馬路上的白線一樣是約束你翻譯的標尺。你現在所謂的直譯或者意譯都是不明白這個標尺是怎樣的,所以翻譯起來容易越界。

你首先要了解翻譯的宗旨是什麼?根據當年嚴復的理論是信達雅,雖然隨著翻譯理論的進步,這種說法已然有些過時,但還是有一些說服力。你如果能對照一下,就明白你首先連信都沒有達到,如果這時候再追求達和雅,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雖然不一定要拘泥於源語言,目的語表達流暢也很重要,但這也是在不違背源語言的意思基礎上。

與你共勉。

5樓:Feifei

英語有語病吧,真心沒看懂……

翻譯畢竟不是寫作,這樣做會被校對投訴,或被懂中文的客戶投訴吧。如果只是自娛自樂地翻譯(因愛好而翻譯)其實無可厚非,但如果涉及到價錢或投訴還是慎重吧,盡量把原文中的動詞和名詞的本來意思翻譯出來,虛詞和連詞什麼的留作自己的發揮空間。現在翻譯市場的客戶挑剔、刁鑽得喪心病狂,還是不要落下這樣的口實比較好,畢竟自己也是花了心思在上面的,被投訴了就會有費力不討好的挫敗感。

6樓:生菓子

這應該無關直譯意譯。

結合另一答主意見,個人感覺有題主有兩處可能需要留意的問題:

一是解讀。開闊眼界和奇思妙想兩者所指應該不是乙個意思。

看看是不是解讀過度了?

另乙個是改寫。從後半句來看,個人感覺答主的中文更通暢更美一些。

如果是營銷類文章,這樣翻譯我覺得不為過,因為比起原作者,讀者更大。

但題主假設的是散文……那麼我覺得是不是更應該尊重下原文作者的意圖,站在乙個更中立的立場上去表達原文作者的意思?

以上是作為日語譯者的意見哈,可能有不當之處,請你諒解。

7樓:你的頭髮都掉光了

準確來說,你的不是譯文,是改寫。

你老師的譯文也並非存在直譯和意譯之爭。

個人以為,你老師的翻譯是遵循原文邏輯和脈絡,做到了人家怎麼說,他就怎麼譯。

當然了,有些原文需要脫殼,脫殼即是意譯的過程。不過就這句話而言,不建議意譯。因為直譯就能完全準確地表達原文意思,再意譯有些多餘,且你新增了太多主觀因素進去,影響了譯文對原文的還原度,故而你的譯文已經不能稱作是譯文,應該叫做改寫。

多說一句,這篇文章我練習過,可意譯的地方不少,但該直譯的地方還是要直譯。

發揮奇思妙想和多看些新鮮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跡象和線索必須譯出來,原文中這兩個詞也許在下文還會提到,你如此省譯,會造成原文意思的缺失。再往下譯,遇到代替這兩個詞的代詞時,可能會表意不明。

立遺囑時必須由律師作見證嗎?

小如 是非必要的,但是遺囑有遺囑的規定和形式,也有對立囑人的要求,立囑前還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的。怕麻煩的話,可以選擇專業的機構來協助立囑,但是說到底,還是那句話,盡可能和所有關聯人提前溝通確認,用詞要準確不模糊,分配時不止財產,債務也要考慮到,大多數糾紛都是當事人立囑時,沒有溝通確認,或者寫的模稜兩...

練字時必須先練正楷在練行楷嗎,中考時寫行楷會不會因為筆畫減分

消迭 建議從楷書練起,字形形成很重要。行楷的練習是在寫字快時連筆起來更有章法,看著更好看。中考如果是行楷,不會扣分,因為好看的行楷寫起來並不亂,不是草。只要讓老師看著整潔,行楷其實更賞心悅目哦。本人中考考試寫的算是行楷,平時小考會因為好看給老師好印象,潛移默化的分數會高一點。 林海博 本人並沒有專門...

請問德國碩士申請時,必須先提交APS嗎?

留德文案工作室 必須用,個審沒有例外。沒有審核證書,學校不會審材料,更不可能給錄取通知書了。如果你問的是補審證書,是可以的,但是很多學校現在都不用交補審材料了。很多人說某些學校可以先錄取,後補證書,但是實際操作上從來沒見過成功的,至少我這10年經驗,沒見過。 留歐之星 德國留學 絕大部分德國大學的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