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確定科研界的成果可信?

時間 2021-05-10 00:48:30

1樓:那羅延

其實並沒有什麼絕對的統一的的方法來確定,最可靠的辦法還是要依賴專家評審制度(peer review),只有這個方向做科研的專家們最有可能看出這是一篇造假的,很好理解嘛……正因為你水平不足你才會去造假(做不出來嘛),可是人家專家水平比你高,一眼就看出造假裡的水分(你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然後,回到開頭第一句話,你總是有辦法去cheat top journal的……

2樓:諾亞貝拉

其中乙個方法就是就是看文章若干年後的被引次數。有過不完全統計,每當一篇化學、材料的文章被引10-20次時,就會有至少一次的引用是重現過該文章部分的結論(綜述、展望除外),如果是偏理論、演算法、計算的學科,每十次引用就會有至少一次是重現過該工作部分結論。也就是文章發出來若干年後,引用高了,說明工作可信度高,但反之不一定。

3樓:小lich

你假設的狀況可能發生,也實際存在。

實際上phd之間喝酒的時候有時就會吐槽,說某個b實驗做的有問題,肯定是故意的。

至於阻礙科學發展?那不至於,因為震動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是要受人加倍關注的,實驗也會被人嘗試重現。可以參考韓春雨的故事。

4樓:

這同時也是學術界乙個篩選機制,不懂行的連期刊裡哪些文章(甚至一篇文章裡哪些章節)是真貨哪些是放屁都分不清,你怎麼搞真的科研?讀博士讀博後乙個目標就是累積經驗,增加正確識別的機率,防止誤入歧途。

5樓:小暉暉人美心善

更可怕的事情在於,你覺得CNS可信嗎?

某外企製藥大廠發言抱怨稱,CNS上關於腫瘤的文章(具體數字不記得了)不可重複,浪費精力,斥責各大學校研機機構及教授間的互相背書。

是不是感覺科學共同體藥丸?

2018-10-19 更新

現在NEJM都不可信了。心肌幹細胞撲街了。

在此事發生之前,各種心肌幹細胞的文章滿天飛。

是不是感覺科學共同體乙烷?

6樓:

其實很多文章的結果是不能全信的。有些文章自己也會說,「對於實驗的某結果,我們認為原因可能是啥,但是還要後續研究證實「。這種研究提供了乙個線索,但是沒有明確給出結論,根據已有的結果,可能得到結論甲,也可能是乙,文章作者猜是甲,你不能說他犯了錯。

如果後來有無數文章從不同角度都得到結論甲,那就沒什麼懷疑的了。

7樓:

喝了綠茶睡不著來水水……

我針對題主說的內容乙個個回答吧,基本針對我從事的化學/材料領域。總的來說,我認為很難完全保證成果可信的。

抄襲跟資料造假與否不是一回事。我即使把別人的introduction完全複製貼上,就改動關於文章內容介紹的一兩句話;再把其他部分大致複製貼上,資料換成自己的,部分相關描述改一下,這樣弄出來的文章其實也沒啥可靠性的問題,畢竟基於真實資料然後進行分析嘛。這種做法只有抄襲的鍋。

邏輯和基本原理分析是審稿人的工作。這個有用,但不是為了防止刻意造假而設的,是為了防止作者根據資料得出錯誤的結論。但這個流程也是基於資料真實這麼乙個前提的。

重複實驗其實也很難說,除非你搞出韓春雨這種級別的「成果」,並引起了大規模的重複實驗。一般來說,就算實驗結果不好重複,我們第一反應也不是文章造假,而是在這個反應中,會不會有一些獨特的技巧或者細節我們沒有注意到。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韓春雨敢用「高超的實驗技巧」作為藉口來拖延時間。

資料捏造這個問題,我認為跟題主說的一模一樣,就是做出來的偏差並不會被發現,或者實在是對基於這個實驗結果進行的下一步研究造成很大影響。否則,這種造假可以說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只要你不是做得過於離譜,傻子看了都不信的那種程度……

可靠性基本依賴於科研人員的誠實,我認為這個現狀確實給了想要投機取巧的所謂「學術工作者」機會。但要說對學術圈有多大影響,這個就不好說了。不負責任地猜測,我認為靠造假很難打造出厲害的課題組,因為厲害的課題組的工作全世界同行都在盯著都在研讀,瞎編造多了容易捅出簍子;加上課題組厲害了,慕名而來的學術工作者也多了(讀博或是做博后),裡面對科研事業有敬畏之心的人不在少數,造假多了總會被人捅出來的。

但捏造資料的現象可能在水平相對較差的期刊上容易出現,因為上面的工作相對沒有那麼引人注目,而那些想投機取巧的人,也可以在上面編出幾篇文章來評職稱嘛,有些學生還等著編出篇水文來畢業呢。這個不是開玩笑的,人被逼急了能做出啥事來,真的太難說了。但是一般也不至於捅到高階期刊上去吧。

總的來說,我認為目前這個狀況對科研界的影響還不算大。

其實看看審稿流程也大概知道會是怎麼一回事了。先由編輯大概判斷一下創新性,是否適合在本期刊發表;如果不適合,直接拒稿或建議轉投,如果適合,文章發給審稿人,審稿人在基於資料真實的情況下,給文章挑毛病並給出意見。完了以後編輯根據審稿人的意見決定收不收。

全過程就沒有任何一步判斷資料真實性的事,哪怕審稿人心裡懷疑,他也不能說出來……

其實在學術圈裡會發展出看臉的這種行為。比如我知道教授A跟學生說,不要引用某頂校的B教授的文章,可能因為B教授課題組出現過撤稿的事情,A教授覺得B教授的文章不可靠吧。不過B教授該發的JACS還是發,一點不少。

8樓:蘇格拉底沒吃藥

重大冷門的科研成果沒人會選擇造假..因為得不償失...簡單大眾的成果基本都被研究爛了...

你根本不可能理論錯誤.......這時候你的實驗資料基本不會出太大差錯...無非就是要麼證明要麼證反...

證反難度基本很大因為研究透了就是確定的東西了...不存在相反結論...

9樓:

其實吧。。 資料都是學生自己弄出來的,老闆不可能檢查。

對於畢業即轉行的學生來說,他們不會在乎自己發的文章一年兩年以後才被發現不能重複。

10樓:Xi Yang

問題是生物學實驗的週期很長,搞一輪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數年,不可能審篇文章花這麼長時間。而且生物學實驗是消耗實物的,人家審稿人不太可能專門為了驗證你的東西,自己專門花錢去擼一遍。

所以,主要還是事後機制,看後面跟進你研究的人能不能把實驗做出來。如果你搞的東西真的很重要,那麼自然就會有一堆人跟進,那麼如果有問題,就會立即發現。

與之相比,資料分析的文章,在文章審核階段直接驗證還有可能。我發一篇TCR分析工具的時候,有個審稿人就拿著我的工具跑了跑。

11樓:「已登出」

這種行為被發現基本是必然終生拉黑的,也就是整個學界任何乙個雜誌的都不會收你的文章,基本任何乙個學校都不會收你做教職,任何乙個同行都不會再引用你的工作

這個威懾力一般認為足夠強以至於讓人不敢隨便作弊了實際上更麻煩的是用到特殊儀器的問題,比如當年全世界只有乙個LIGO的時候,看到了啥大家都不怎麼信,所以造了第二個。但是LIGO還是相對來說比較有錢的專案,有些專案沒那麼有錢就真的很難重複了,比如NHMFL做的那個兩層樓高的核磁和洲際飛彈第一級大小的質譜,大家基本就只能靠學術聲譽和資料自身是否make sense來判斷了

當然隨著中國追求最高最快最強的投入越來越大後一種情形已經越來越少了

12樓:

乙個差不多的資料。。

怎麼知道差不多?萬一這差不多連誤差都沒達到呢?

回答一下這是不是會阻礙科學的發展?是。這種情況尤其在生化等可重複性差的領域已經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因為人們已經分不清哪些知識可靠那些是胡說八道了。

怎麼確定自己適不適合搞科研?

Wang Jerry 好奇心好奇心好奇心,這是想做科研的最需要的品質。好奇心就是從小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 不是為了抬槓 好奇心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知識盲區一定要把某件事兒某個原理弄清楚的動力。舉幾個好奇心的例子 高中時候感冒了流鼻涕忽然就很想知道鼻涕到底什麼成分為什麼流出來吃到肚子裡會怎麼樣 高中時候...

你最滿意自己的科研成果是什麼?

koushuangjiu123 不知歸處 還是學生一枚,沒有成果。但我覺得最滿意的科研成果應該是發在本領域最好的孩或者權威的期刊上爸,四大就不說了,像adv.math,duke,math.ann之類的應該也是很驕傲的。 問題不錯。最滿意的是提出幾個理論,建立幾個program。比如向上平面性的組合與...

生化環材學科科研成果那麼多,科研做的好的研究人員也都收穫了相應的榮譽,為什麼被稱為天坑要勸退呢?

Field T 典型倖存者偏差。科研做得又好又順的都已經在給你講怎麼做science或者開始做科普或者開始忙融資上市了,科研做的不行也沒興趣的你問他那當然就是勸退。事實上哪一行都不容易,多點自己的判斷,不要被資訊洪流衝亂了心。 anthonyll 生化環材的很多研究是勞動密集型的,幾十個人中有乙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