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降伏其心

時間 2021-05-30 00:06:16

1樓:普波居士

這是《金剛經》語句,全句是: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修行人如何安住而不生妄想心,能夠常住真心。

佛後來回答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說,修行人不應執著於住、不住的分別妄想上,心無所住,自然真心常住,降服妄想心了。

2樓:去了去了

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裡應該已經說全了,您可以參考。

心都沒有,何來發心一說,更不要妄談降伏了

3樓:好奇的阿哲

1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放下對一切的執著,然後生起本來清淨之心。

我常常執著於很多東西,金錢、對錯、好壞、別人的看法、一些自以為是的想法和概念。

當我執著的東西越多,我身上的束縛也越多,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寺廟和道觀都建在山頂的原因。

當我試著放下這些執著,不再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判,而只是如實的接受,就發現自己看到更多、聽到更多、感受到更多,無論是自己、他人還是世界,都變得更加鮮活。

而且這句話本身就很美,不是麼?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覺悟者的教導,我可以學習麼?」

祖師:「覺悟者的教導,並非能從他人那裡學習到。」

慧可:「我的心不安寧,乞求大師讓我的心安寧。」

祖師:「把心給我,我讓它安寧。」

慧可:「我找不到它了。」

祖師:「我已經讓你的心安寧了。」

我的內心是否安定,僅僅在於我自己。

當我想通過外界的物質、知識,讓我的內心獲得安寧,往往不會成功。

而當我覺醒,覺察自己的心時,便會發現它消失了。

既然心並不存在,有哪有安寧、不安寧的說法?

也許,我追求內心安寧的想法,其實就是內心的不安寧。

4樓:易心股道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祖斷臂求法,悟得:覓心了不可得。

降伏其心,這個心,指的是我們的心念,念頭,雜念,妄念。

心賊是也,得知道它從何而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它是因我們的所見所覺而起。根本上說,就是因為這個身體,以及這個身體的功能,我們才覺得我們有「心」。

如果你安靜下來,不做別的,就觀察自己的想法和念頭,觀察他們從何而來,又到哪去,就會發現,如果不去關注自己的見聞覺知,不去計較任何得失的時候,這個「心」,是空的,來來去去,前念過去,後念又來,若你盯住他,他就又不起了。

所謂起心,必然有所依,有所因,或因眼見耳聞身體覺知,或因回憶。再追入深,皆因以身為「我」,以覺為「我」。所依我常說,人都是活在感覺上,也死在感覺上。

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哪個是你?你還追求啥?你還需要起什麼「心」?

所以,不是單純心指揮人這個皮囊,這實際是乙個互為因果的迴圈,因為感覺和見知起心,心在指揮身體行動,然後因此走向乙個新的境地,又引起新的念頭,反反覆覆,迴圈不止。

那麼他可以馴化嗎?只要迴圈被打破,自然就會讓心不在盲目。所以佛教讓人看空。

何為看空?從形而上本體去了解一切是本體因緣啟用,感覺也是一樣。舉個例子,開好車和開不好的車,就是身體和所謂心理的感覺上有所謂的差別,這種差距真的存在嗎?

如果你說存在,那就是依身起念。如果說不存在,那麼慾望和妄念自然消除,因為「感覺」這個因被空掉了,而感覺實際上不過是神經間的電流而已,過去就過去了,它自己是「本空」的。讓它過不去的,往往是你在意,著相,因此起心。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起妄念。商家不正是抓著你的感覺讓你花錢的嗎?

所以,人心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就是慾望,欲得不欲失的妄念。若真的解脫,從生到死,在物質上有什麼是真的得到呢?從死到公升,除了諸多前世所做的因到此生化為業力之果,有什麼物質是可以帶來呢。

放空自己,要真放下。當人們碰到布袋和尚,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只是把他的布袋放下,什麼也不說。

5樓:雨七

我覺得有一句話很好。如果一塊地你不種上莊稼,它就會長滿雜草。人心,如果不裝滿善念,惡念就會佔據。

想拔出心裡的毒,就用好東西填滿它。

6樓:孫浩洋

佛學所謂的心是本來無一物。

至於降伏其心,不因色生心,不因聲香味觸法生心,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看得懂的又做得到的就不是人了,所以目前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念佛,努力把心量擴大一些,心態平和一些。

求生西方,蓮花化生,開吾智慧型,回歸本性。

7樓:彷彿

當證到能找的和被找的是乙個的時候,就開始降服了。要找到的這個是心,能去找的這個,也是心,它倆沒有分開過。它們從來也沒「倆」過。所以「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8樓:歪頭

找到你的心了嗎?

譬如討賊,須知賊之所在。

二祖慧可大師嗣菩提達摩,見《祖堂集捲二》

又問:「請和尚安心?」師曰:

「將心來,與汝安心。」進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覓得豈是汝心?與汝安心竟。

」達摩語惠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惠可言下大悟。

投子和尚嗣翠微,見《祖堂集捲六》

投子嗣翠微,翠微嗣丹霞,丹霞嗣石頭

初習小乘定,知非而舍。次廣窮海藏,博悟幽深。便造翠微而問師:「未審二祖初見達摩當何所得?」翠微答曰:「汝今見吾,復何所得?」師乃伏膺玄墀,息心他往。

大顛和尚嗣石頭,見《祖堂集捲五》

又一日師曰:「老僧往年見石頭,石頭問:『阿那個是汝心?

』對曰:『即只對和尚言語者是。』石頭便喝之。

經旬日卻問:『和尚前日豈不是?除此之外何者是心?

』石頭雲:『除卻揚眉動目一切之事外直將心來。』對曰:

『無心可將來。』石頭曰:『先來有心,何得言無心?

有心無心,盡同謾我。』於此時言下大悟此境。卻問:

『既今某甲除卻揚眉動目一切之事外,和尚亦須除之。』石頭雲:『我除竟。

』對曰:『將示和尚了也。』石頭雲:

『汝既將示我心如何?』對曰:『不異和尚。

』石頭曰:『不關汝事」。』對曰:

『本無物。』石頭曰:『汝亦無物。

』對曰:『無物則真物。』石頭雲:

『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也須護持。』」僧問:

「其中人相見時如何?」師曰:「早不其中。

」進曰:「其中者如何?」師曰:

「渠不作這個問。

法眼文益禪師嗣羅漢桂琛(地藏桂琛),見《五燈會元,卷十》

(法眼嗣羅漢,羅漢嗣玄沙,玄沙嗣雪峰,雪峰嗣德山,德山嗣龍潭,龍潭嗣天皇,天皇嗣石頭,故為行思禪師下八世孫。)

後同紹修法進三人欲出嶺,過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爐次,藏問:「此行何之」。

師曰:「行腳去。」藏曰:

「作麼生是行腳事?」師曰:「不知。

」藏曰:「不知最親切。」又同三人舉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藏曰:

「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別?」師曰:「別。

」藏豎起兩指,師曰:「同。」藏又豎起兩指,便起去。

雪霽辭去,藏門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曰:

「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

「在心內。」藏曰:「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

」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藏語之曰:

「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

」藏曰:「若論佛法,一切見成。」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志公和尚雲:

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賊賊遞相除遣,何時了本語默。

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

頭陀阿練苦行,希望後身功德。希望即是隔聖,大道何由行得?

譬如夢裡度河,船師度過河北。忽覺床上安眠,失卻度船軌則。

船師及彼度人,兩個本不相識。眾生迷倒羇絆,往來三界疲極。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如何即是?

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9樓:醒塵

找幾件積極向上的事情,持續的去做,堅持養成習慣。

比如跑步、打掃衛生特別乾淨、練習一門純熟的外語、上下班和人微笑問候……

其他不好的事情、情緒,來了就來,過了就過。

日常練習養成一兩樣極向上的習慣。

力求做到「可慾之謂善」

可慾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大而化之之謂聖,差不多是「降伏其心」了。

10樓:水木年華

《金剛經》已經告訴人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降伏心的方法。

當然要能理解這句話才行,很多所謂大家把這句話解釋得天花亂墜,依然不得其要領,越有文化有時越糟糕!當年沒多少文化的六祖一聽就懂,一點不複雜。

11樓:圓乞

您說的問題,《金剛經》中也提出來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想要探尋心的奧秘,步驟是: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如何降伏嗔心?

果殼宇宙 516本來想回答,但是這個問題回答的更好,既然你信佛,而且讀大學有基本的思辨能力,這個答案說的應該去試試,這是根本的解決辦法。人吶,對世間產生貪嗔痴都是因為對世間本質了解不夠。 普波居士 消除貪嗔痴,必須修戒定慧。戒定慧是三無漏學,先持五戒。能夠嚴謹持戒,就開始修定,得定了,你的嗔心就會逐...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黃成輝 翻譯有直翻和意翻。作為悟道者,鳩摩羅什大師的中文水平明顯比你我都高。答 以 善 為依據,以 善 為方法,善護念正知正見善知善見,以達到 善哉 的目的。如是善,如是信,如是解,如是受,如是持。善男子 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降服其心。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普波居士 云何應住,云何降...

如何降伏嗔恨心?

已登出 我曾經也有乙個很討厭的人,真的很討厭她,也有點恨她,恨她插手我的家務事,恨她在我父母面前說我的不是 她究竟有多討厭呢?她可以在一群人面前說我的不是,就像在講乙個笑話,她可以假裝她真實的情緒,以假面待人 我對她的討厭,可以到一想到她就哭,考試做卷子想到她,也會哭,覺得很委屈 但是,在乙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