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兩晉以後,以華夏為主體的文明自信已經變成純屬符號化的自欺欺人,那麼可以這麼說 兩晉之後無華夏嗎?

時間 2021-05-30 15:22:21

1樓:微言大義的翅揚

呃,阪泉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神農。

神農知道不?我大姜姓連山氏才是中原惟一正統!(手動狗臉)熊夷毀滅我連山文明,我心痛啊。

感覺熊軒轅以後,以我大羌為主體的文明自信已經變成純屬符號化的自欺欺人,那麼可以這麼說:有熊之後無華夏嗎?

2樓:就這樣吧

你這麼想就錯了,除非你已經不想當中中國人了,無論中中國人變成什麼樣,有多少的民族組成,我們都要統稱為華夏人,要團結。

你要麼就是收人錢財的美分,日精,要麼就是乙個純粹的蠢材,根本不懂得世間的道理

3樓:潭柘寺的松

其實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是具有偉大的實驗性意義的。

它證明了中華文明可以在主體族群被蠻族征服後,利用先進生產技術與文化,去反向征服蠻族,最終重回華夏文明體系中。

這個偉大的實驗,保證了中華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之林中最獨特的地位,怎麼高估也不為過。

4樓:明山

題幹描述不清楚,我猜題主是打算問經歷一系列戰亂,主要是胡漢之爭之後,社會主體對於所謂華夏文化的認同是否下降。

先說觀點,我不這樣認為;從政治層面看,上層胡人的文化水準都很高,匈奴劉氏等遍習儒家經典,還以漢朝宗室自居;羯族石氏,鮮卑慕容氏,氐人苻氏,羌人姚氏等等都有很高的漢文化水平。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徹底的漢化,可見此期胡人對於漢文化的認同。且一些胡人首領長期奉東晉正朔,接受東晉官職,乃至於苻堅把璽印送去東晉,都表明胡人對於華夏正統觀念的認同。

制度層面,胡人的社會組織也是一直在漢化,逐漸由部落轉化為編戶齊民的漢人形式,只在邊疆如六鎮地區保持部落形式。這一時期的制度復古也是社會對於華夏,對於正統地位的強烈看重與認同;北周的官制全盤照著周禮復古,到隋唐時的尚書六部二十四司也都是對於古禮古制的尊崇與效仿,因為單從行政角度不需要這麼整齊的官署構造。就連散階中特進,光祿大夫等等也都有漢朝官制的影子。

單看政治史上胡漢的鬥爭容易給人此期歷史「鬍化」,不那麼華夏的錯覺,但看制度史就一目了然。

最後說文化,之前已經說過胡人上層對於漢文化的嚮往。魏晉玄學實際上是名教與自然的統一,南北學術都在發展,且都是在融匯外來文化如佛教的基礎上發展的。佛教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也受了傳統道家儒家話語的影響。

此期玄學家給儒家經典做注也一直存在,而且影響深遠持久。

以上,不論是對漢文化的認同還是對各種華夏典籍,華夏觀念的認同在此期都沒有消失,雖然有部分對於漢化的反動,比如北齊的鮮卑化,但主流仍是以傳統華夏為主體的各民族的融合,胡人積極融入華夏體系,最終在隋唐形成開放多元的帝國。華夏本就是開放包容的。

5樓:俯仰千年

不是,秦漢帝國的華夏化反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擴大了,胡鴻老師有著很好的論述。

spatch?uri=/book/27025289/spatch?uri=/book/27011415/spatch?

uri=/book/26883488/spatch?uri=/book/25828759/spatch?uri=/book/26988318/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6樓:「已登出」

錯實際上如果司馬家王朝延續到中世紀再崩潰,中華文明的下場會更慘。秦朝、西漢以來構建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

中華並不需要乙個延續幾百年的晉朝做秦漢的延續,需要的就是乙個全新的唐朝

所以不是「兩晉之後無中華」,相反恰恰是「兩晉之後有中華」

為什麼兩漢 兩晉,都是前面的稱「西(漢 晉)」 後面的稱「東(漢 晉)」?

其實西漢 東漢的說法是五代十國以後才有的。在此之前的古籍裡,多稱呼西漢為 前漢 東漢為 後漢 之後五代十國又出來個 後漢 這樣才有了劉邦建立的都長安的漢朝為西漢,劉秀建立的都洛陽的漢朝為東漢的說法。類似的還有稱北朝魏為 后魏 以區別曹丕的魏。至於兩晉和兩宋幾乎都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河山卻為什麼稱呼不同,...

為什麼兩晉稱為西晉東晉,而不像兩宋稱為北宋和南宋?

千年老冰 方位詞用的不同,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都城的相對地理位置不同 二是洛陽這個城市叫東都西晉國都在洛陽後來搬到長安,而長安屬於中原西,東晉國都在健康,一東一西,就像當年稱呼東西漢一樣,史學家索性就用東西來區分兩晉了,東漢國都洛陽,西漢國都長安 宋朝首都開封,後來被迫南遷,首都定在杭州,就地理方位來...

如何看待有些人認為兩晉十六國南北朝就是低端選手互毆的言論

冉冉 兩晉南北朝時期跨度也太大了,把歷史視角放寬的話,十六國南北朝時代是乙個歷史劇烈變革融合的年代,而三國是漢末軍閥混戰的延續。 已登出 確實沒水平歷史上如果軍隊戰鬥力差不多,就開始拼智計和謀略,而五胡十六國明顯很少人用智計謀略,更多依靠強大的戰鬥力碾壓罷了 所以這些人到三國最多柯比能水平,不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