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主觀的嗎,如果是,那各種攝影獎,電影獎,美術獎該怎麼解釋?

時間 2021-05-11 01:35:51

1樓:waldEinsAmkeiT

審美是主觀的,但不妨礙大眾會有「共鳴」。千奇百怪的作品被展示,一定是有標準化的技術門檻評判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品如何引起了評委或觀眾共鳴,我認為這是藝術作品成功的一大先決條件。

2樓:茶涼子

乙個國家的國旗除了美觀以外,側重點在於表現國家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同時受政治因素影響。像美國星條旗,中國五星紅旗都有各自的寓意,審美是可以排在文化和實用功能之後的。

而電影獎,美術獎作為娛樂及文化產業的獎項。本質不慘雜任何政治背景因素,因此二者之間沒有可比性。

至於審美主觀這個說法,我認為是的。那麼為什麼在「審美主觀」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制定出一套審美標準?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儘管審美是主觀的,但是美的事物是具有共通性的。﹉自然世界裡能發現許多美的元素。比如葉的對稱分布,飛鳥流暢的線條,海浪富有韻律感的波紋,斑駁的樹影…在這裡可以認為:

有規律的、線條流暢的、對稱的、富有節奏感的事物是美的。再看看人造的衍生物「剪紙」,數學的規律之美,可見一斑…

2、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生長背景及文化的影響。﹉例如,很多黑人擅長街頭流行文化,而一些舊貴族擅長玩高雅的樂器,賞金石字畫。因此,相同階級文化的人占多數的,代表著這個國家的主流審美趣味和趨向,也就是「大眾審美」。

電影和美術的評判標準可以按照大眾審美的角度來進行制定。

3、僅僅依靠大眾審美當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加專業和權威的美學指導。﹉也就是各行各業裡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大佬,他們同時執掌著話語權。有的人可能要問,大佬並沒有專門指導什麼呀?

大佬的影響力當然是無形的。因為他們做的東西,給出的標準是已經被認可的。所以大家都會朝著這個方向去調整,去改。

久而久之受的影響就多了。★比如潘通色卡,規定每年的流行色是什麼。一敲定,設計師就開始忙碌了。

從最源頭,慢慢流傳到各個層面。

美的東西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這個世界是有標準的。可以說每個獎項的背後都是各方因素博弈的結果,只不過看什麼因素影響更多一些。是看大眾的喜好呢?

還是受到了話語權重的人的認可,亦或者大家都喜歡……

3樓:阿鈞學長

審美是主觀與客觀互動的心理活動過程,事物在人們感官、心理上產生美感與否,固然在於事物本身的內容形式,但還會下意識地以自己本來就有的經驗和知識,加入到審美物件當中去,與之化合反應起來。如狄德羅說的:「藝術欣賞裡究竟是什麼呢?

由於反覆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而當然事物愈新奇,欣賞的敏捷性係數愈小的。

特別是人們在長期的審美活動中,對某事物接觸常了看習慣了,習慣成自然了,往往就順眼了,適應了,依賴了。養成了固有的特殊習慣的審美眼光、審美心理、審美定勢,也就是審美習慣性。當然它不同於某些習俗的,它只反映人們在不同時期對美的捕捉和感受的習慣。

但久之對這新奇的事物就適應順眼了,甚至見怪不怪了,也就形成了新的審美習慣。

但再久之,這新奇的事物又成了舊事物,又形成了審美眼光、審美心理、審美定勢,審美習慣又成了舊的。待再出現新奇的事物時,又有了新的「不順眼」、「刺眼」的戀舊斥新之情感。如此進退進退的戀舊厭新,就影響了不斷出現的新事物美的快速生長和波及。

再,還有個習慣的審美觀念問題。審美觀念有社會的和自身的因素,是在長期審美實踐中形成的,它左右、指揮、制約著審美心理。對這感知、理解、聯想、情感習慣等活動化合形成的審美心理機制,美學家朱光潛說:

「一般人的藝術趣味大半是傳統的、因襲的,他們對於藝術作品的反應,通常都沿著習慣養成的抵抗力最小的道徑走。如果有一種藝術作品和他們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反映格格不入,那對於他們就是醜的……但是這種意義的『醜』起於觀賞者的弱點,並非藝術本身的醜。」

4樓:

美的方向是主觀的

比如我喜歡方形,你喜歡圓形

但是美的縱深是客觀的

我用木棍在沙子上畫了個正方形

你用素描繪畫的方法畫了乙個球體

你說哪個更好看?

肯定是那個球體好看啊

但是這跟是球體和正方體沒關係

和你的創作手法和創作水平有關係。

5樓:Sam

審美是主觀的,但不是「絕對」的主觀,是建立在客觀之上的主觀。這個「客觀」是指:個體的遺傳特性、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歷史階段、個人經歷、受教育程度、認知水平等。

評獎是一種社會活動。通過評獎、頒獎、發布、傳播這一系列社會活動,評委們主觀的審美觀念會傳導進入社會環境,從而影響個人審美所依賴的客觀基礎。

所以,審美是主觀的,但很難逃出時代的掌心(逃出去,又經住時間考驗的就是天才);獲獎作品當然值得欣賞學習,也完全可以不屑一顧,只是千萬不要認為只有獲獎的作品才是美的。

最後,「審美」這個詞太不恰當,應該是感受美。畢竟誰也審判不了什麼是美,試圖審判美的人,最後無一不被時間啪啪的打臉。非要說誰能審判的了美,就只有時間這個終極大boss了。

6樓:Yuzai菌

我認為這東西是潛移默化的。

所謂客觀影響主觀感受。

主觀去和客觀產生共鳴。

受你從小到大周邊的文化影響。

想乙個簡單的事情,乙個從小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和乙個土生土長的中中國人,你認為他們的審美能一樣嗎?你細品。

7樓:黃阿鐺花小牛

審美本質是主觀的,這個毋容置疑,但人類社會是存在乙個普世的美學標準的,這屬於社會學範疇,跟歷史文化,社會體制,種族等都有很大關係,說通俗點,任何乙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美學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被大多數個體所認可和接受的,用評獎去衡量藝術的高下只不過是代表這種藝術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普世價值觀而已,跟審美是主觀的這一論點並不矛盾。

8樓:哇哈哈

其實雖然說審美各異,但市場確上一定審美標準,大眾所認可的美,追求的人多,才能產生經濟效溢,孤芳自賞的美並不會產生效益的,還有我不是說滿大街就是的美,滿大街的東西很多時候很多因素形響,包括成本,廣告,快銷,等營運模式影響!所以現在的很多獎都由業屆同行參與選出的,畢竟行業內有行業內更多對比

9樓:空空

審美是主觀的,但也有普適性。從娛樂圈領域來看,單看臉,大家就會有相對統一的美學角度。同樣的,獎項也就是普通審美標準相對規範出一些點,成為評分標準,去比出所謂的名次。

10樓:ki kung

審美是主觀的,但又必須承認普遍性。所以康德才會提出「主觀的普遍必然性」的命題,並設定了人皆有之的「共通感」概念。建議題主去閱讀康德《判斷力批判》之「美的分析」部分,或者找一本美學史(朱光潛《西方美學史》)翻到康德的部分閱讀「審美四契機」篇章認真閱讀。

相信你會收穫思維的快感,並發現哲學家並非不食人間煙火。

11樓:陳少

大部分的人的審美是主觀的,經過藝術學習和教育的能夠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鑑賞能力去欣賞不同的更多元化的美,而且美學是和藝術史有關的,人們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產生了對美的判斷。於是,這個美本身是有一定標準的,我們是人不是世界,沒有什麼是完全主觀或者完全客觀的,相對主觀相對客觀。

12樓:Chris Kung

審美的兩極是主觀的。

最差和最好的事物誰更惡劣誰更優秀確實帶有評委的主觀意志。

各種獎項(主要是指高規格的,不是野雞類)的目的是篩選掉差的(這沒有難度,也非常客觀)、篩選掉大部分中庸的(這也有很客觀的評價標準),淘出為數不多優秀的再加以主觀評選。

所以可以認為只要能提名該規格賽事的藝術/商業作品,至少都是當年地球上最好的一撥,而能提名獎項本身就是就非常難得,至於是否奪冠,其實在藝術角度來說不那麼重要。

13樓:

是主觀的,但你問題最後那句話的理解是對的。技術有客觀評價標準,對於專業的從業者和這些獎項的評委級別的人物來說,即使把他們想象的蠢一些不知道哪個作品看起來更美或更醜,但以他們在專業中的閱歷絕對知道哪個作品中用到的專業技術更難,或者說對於同乙個技術的運用,誰的運用在作品中更成熟更合適,當然一些細節對於業餘人士可能難以辨別,但從業者特別是能夠到評委級別的長期從業者都會有較為客觀的標桿。技術在評價乙個藝術作品的時候佔了大部分,而技術的評判不是以美醜而論,是以難度的高低以及完成度的好壞而論,特別是在這些專業模擬賽中,其次再會涉及到每乙個評委的主觀審美。

當然也會有技術都很好,作品風格卻完全不同的情況發生甚至很常見,這種情況下才會涉及評委的主觀審美。若是純粹的撇開技術只用審美去評價藝術作品,只能說稍顯業餘了。

14樓:ALEX K

雖然審美的物件是客觀的每部電影或其他藝術作品,審美的主體是每個不同的人。每個人的經歷,環境,教育程度和美育程度不同,自然會有不同審美

15樓:Totoro

審美是主觀的,但是美的事物是客觀的,當然有乙個客觀的評判標準啊。我們評判的是美的事物的客觀影響和價值,就好像每個人的意識形態都不同,但是整個社會還是會有乙個主流價值觀。

16樓:

問題是個好問題。

1.審美是主觀的。我認為7分的東西,評委也許認為是9分;我認為9分的東西,評委也許認為是5.5分。背後是閱歷和社會文化暗示的長期積累帶來的感知差異;

2.知覺有沒有共通性,有。不然研究心理學幹啥。人的個體差異是存在的,相似性也是存在的

題注沒有搞明白的是,我們如何定義【審美】,以及審美這個詞,邊界在哪兒。

3.評獎不以審美為唯一依據。

a.回歸最基礎的問題:藝術包含技法,技法性強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流審美和評委審美;而我們不能說因為不符合審美,就判定這個作品的技法就是錯的、不好的。

例如每年聯考都有高分醜畫就是最簡單的例子。

b.藝術為誰服務。(有無其他目的)。如果藝術正文治服務,那麼技法性與審美,對於是否獲獎,就不再起到決定性作用。

d.作品的時代特性和時代價值。莫奈遭了多少差評,學過點藝術史的都知道。

f.獎項的針對性。例如攝影,我們簡單的分類,則不難發現有沙龍獎、商業獎、藝術獎之分。

沙龍級別獲獎者多是退休老大爺。商業獎乍看水平都很牛,仔細一看是一群同行互吹;藝術獎往往搞出一堆「新銳」,引發逼呼各種裝逼和罵戰。您找誰談審美去。以上。

17樓:老槍

審美是主觀的,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類審美能力的差異是巨大的,各種獎項的設立是為了鼓勵藝術工作者所作的努力,而不是好作品的唯一標準,就跟小時候學校表揚了某位同學一樣。

18樓:老虎何

審美是客觀的。

以下為個人觀點,不喜回退。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所謂的主觀,都不過是未被量化梳理的客觀現象。

就好比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被譽為世界級別頂尖的科學聖地,門口廣場擺放的是濕婆雕像。恰印證了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宗教」。在我看來,這恰好是人類面對已知與未知態度。

「承認無知,擁抱未知,窮盡方法把未知變成已知。」

之所以會有人認為審美是主觀的,也只不過是因為他的知識體系與智慧型之中,並不在關於主觀與客觀真實理解。因此只能把一切無法理解的現象解釋為主觀,就好比原始人看到打雷閃電,就以為是天神發怒,異曲同工。

再比如我們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學畫畫靠的是天賦與審美,反觀自己一看啥都不具備,憑空給自己添了幾分不必要的焦慮。這又是乙個知識體系不完善,經驗缺乏所導致的邏輯謬誤,竟然認為自己缺乏學習能力,缺乏有利環境的薰陶,竟然是因為看不見摸不著且無法量化的天賦或審美。不過如果更進一步探索,實際上,你會發現天賦與審美也可以被量化。

並且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努力到拼天賦的時候。

總而言之,所有的科目,所有的知識體系,所有的認知邏輯,其進展過程,都遵循乙個基本原則「大膽假設,小心驗證」;其內化過程,都遵循另乙個基本原則,「通過量化思維,固定經驗,將未知變成已知」

通俗一點講,即是通過實驗把未知危險區域中間的舒適區不斷擴大。

乙個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一場實驗,能不著象觀察,你會發現你自己改變的事情等於0,雖然你可能會覺得自我效能感十足。

另外,我的朋友,看到這裡,你的舒適區有多久沒捯飭了?

光子的頻率是否是連續的?如果是 那麼各種頻率的光子數量是否是均勻的?

民科心中的物理 光子的頻率是否是連續的?如果是那麼各種頻率的光子數量是否是均勻的?第乙個問題不知你問的是不是光譜是否連續 光譜是連續的。或者你問的是不是一束光是不是連續的 不是,是片段式的。第二個問題按推理是不均勻的,電子躍遷有主軌的躍遷和亞軌的躍遷,肯定不可能一致! 馬晨 現有的答案從實驗的角度給...

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嗎?如果是,那為什麼決定同性之間的性取向基因沒有被淘汰掉,他們不是不能繁殖後代嗎?

猴兒 我認為顯然不,同卵雙胞胎不同性向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在不同家庭中長大的同卵雙胞胎,環境作用不可忽視地大。所以我的觀點是基因對性取向只是有很大影響。 Patrick 我不認為同性戀既不能單純歸結於基因遺傳也不能單純歸結於後天影響。很簡單的乙個假想實驗 如果將乙個嬰兒置於封閉的環境中撫養長大,從小灌...

平等的對立面是不平等嗎?如果是,那提倡平等是不是也要尊重不平等,因為提倡平等。?

小牙牙 平等需要加限制條件,具體對什麼平等,如果是對一切平等那就是上公升到造物主的層面,這個世界的法則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跟上面大神說的虛無到最後把自己都虛無沒了 在花前 答 1 字面上,平等的對立面,確實是不平等。2 提倡平等,是某種價值判斷,認為 平等 這種價值理念更好。但事實上,絕對的平等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