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地段有無必要買萬科這樣的大品牌的房子?

時間 2021-05-05 20:47:14

1樓:赫本的紀梵希

有必要,其實買房是大件物體,成本較高,買房最終目的是能收房住進去,小開發商存在乙個問題就是一旦出現問題,很有可能血本無歸,出現爛尾的情況(申明一下不是所有的小開發商)

2樓:蘇大寶

作為從業人員,答一發;

大品牌的房子確實要比小品牌或者本地開發商賣的貴一些;質量當然也會稍好,當然也不排除有在本地發展的很好的良心房企,深耕本地把產品做的很好比如魯能在濟南,龍湖在重慶等等售價並不會高;

作為一般購房者,買房子首先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情況(資金,還貸能力,疾病意外風險控制-畢竟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以及自己買房子的最主要需求(學區,醫院商業等配套,城市區域);不差錢這種就不說了,隨您買,主要說說所謂的中產

同樣在一條街上,或者三公里之內,萬科比XX貴1千,咋辦?戶型差不多,學區一樣,建築質量我們也不懂啊!這個時候你要看的就是買完以後的居住感覺,畢竟,你要在這住個起碼10年,物業服務,上下樓鄰居人員素質,才是你要考慮的物件

3樓:花生煮豬腳

看了一下回答,都沒回到點子上啊。

房價其實符合一條規律,就是馬太效應。越好的小區漲得越快,相反越不怎麼樣的小區越不怎麼漲。

想當初,我家對面的新小區比我家小區貴一千塊一平方,現在還貴一千塊一平方?不可能。一萬塊一平方?

不好意思。現在我家對面小區比我家小區貴兩萬塊一平方。當年就為了買這邊比對面能大個10平方吧,結果白白潛在損失一兩百萬吧

我家買房幾年後,對面小區的再對面建了個新小區,當時開盤價比我家對面的小區房價貴了一萬塊一平方左右。現在嘛,比我家對面的小區貴了三萬一平方。

現在三個小區的房價分別是我家5萬/平方,對面小區7萬/平方,對面小區的再對面10萬/平方。就在方圓一公里的範圍內。

所以,高達5成的房價絕對值得買大品牌的房子

4樓:

大開發商的房子初始購買成本更高,後續公升值也更可觀一些。

當年買房的時候因為2000塊錢/平的價差選擇了本土開發商的房子,沒選一路之隔的隔壁VK房。

六、七年過去了,VK房均價26000元/平,我的房子均價18000元/平。

———— 座標:某強二線城市

5樓:

第一,看你的預算,你買得起什麼檔次的房子。

第二,買本土著名房地產開發商兼建築商的房子。自己親自蓋房子的比不蓋的要靠譜100倍。

第三,盡量買現房,甚至是二手房。因為買的就是看到的,基本沒有任何風險。

6樓:小馬爺1991

就我個人而言肯定買大品牌。從買房到跑手續到貸款到通水通電通氣到拿房產證,每乙個環節都要省好多事。我的是精裝修房,雖然裝修質量的確不咋地,只能說能住,但是用料還都是排名靠前的大品牌。

7樓:

舉倆個我們大連開發區的例子,乙個在保稅區的樓盤開發商跑路了,另乙個在金馬路上,據說開發商也跑路了,血汗錢啊,怎麼辦?

話說萬科、保利、中海、華潤、遠洋等等這些的布局全國的開發商想跑路都難吧?

8樓:三石

千萬要買,不說大品牌的品質,服務這些了,只說一方面有句話叫「寧做鳳尾,不當雞頭」,你買大品牌的,是啊,可能同樣的位置,就是要貴1,2K,但是,這1,2K相當於乙個篩選器,自動幫你過濾掉了乙個圈子啊。

乙個小區相當於就是乙個圈子,設想你鄰居都是跟你同一階層或者比你高出的,大家熟悉之後,一起做點什麼事情或者某些事上提攜你一下;你的小孩從小就是和一大群同樣家庭出身環境的小孩一起玩,他們以後自然就又是個圈子。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在某個不經意間的決定中,影響了一生甚至更遠。

最後,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房地產商,中海。利益相關,非中海公司人員。

9樓:七海龍王

差價如果是在20%以內,可以考慮,這個20%主要是為大牌產品的規劃,設計理念,服務管理買單。如果超出20%,價效比就不高了。本質上都是掛靠的總包再分包,都是農民工在蓋房子,建築質量上沒質的差別。

反而一些快速擴張,拼命抓開發速度的大企業,這種房子要當心,現場管理人員儲備跟不上,而且流動頻繁,工程質量自己去想吧

10樓:陳偉

答案是:看你消費觀念和預算。就好比你買任何消費品一樣,同乙個品類競品會很多,最終決策取決與你的消費觀念和預算。

房地產已經經過二十年多年的市場化,不可否認的說已經形成品牌。

拿杭州舉例,綠城在同地段的房子要比同地段貴2000-5000/平公尺.

但綠城憑藉在杭州的口碑,仍然有不少追隨者,為什麼?

因為房子用料、建築水平、整體品質確實要高很多,就有人原因這些因素為更高的單價買單。。

11樓:俗人乙個

我是房地產行業的,雖然不是技術專業,但我聽工程師同事說,大品牌雖然可能看起來不一定紙面上強過小地產商,但至少用料還是比較靠譜的,可能會有問題,但還是有底線的

12樓:ColinShao

手機黨。買房子和買別的商品一樣,都可以考慮大品牌。但更要考慮深層次的東西。

前面都在說萬科,我也說說吧,萬科的房子從規劃的角度來看,是比較出色的,從內部間隔到小區規劃。但房屋質量就真的一般,漏水脫牆皮是常事。提到房屋質量不得不提中海,作為較早就在香港承擔大發展商的施工單位的企業,中海的建築質量沒得說,物管也不錯,都能夠跟比較先進的系統接軌。

13樓:老白

瀉藥,雖然我不太贊同吳銘的答案,但是趕腳贊也無法超越那答案了。

剛才寫了很多,可惜突然斷網,手機客戶端就全黑咯,也沒儲存再說一遍結論吧,個人意見就是支付自己認為值的產品或服務。

至於大小開發商的產品細節,是另乙個問題,也就是怎樣選房…

14樓:Nitrl-Glycerine

看差距多大,如果達到差距兩成肯定不值得,這個你自己也知道,五成更是扯淡,除非是有裝修和無裝修的差距。其次,所謂的一線地產和二線地產質量區別很小,主要在於管理上的規範和整體秩序上。(但地方房地產商和全國房地產商區別很大)其次,是物業。

綠化之類的沒什麼好說的,物業的差距真的比較大,不過這個差價是你的物業費。

15樓:

就房子來說,大品牌和小品牌沒差,都是保用二十年。但是其他就有差別。

小區的物業,綠化,周邊的配套,後期房屋維修的服務等等,大品牌比較可靠一些。

但是差價5成就過了,30%應該是極限了。

想請各位專業的學者及工程師問,若一地段面積267平方公尺,有可能興建高層樓宇嗎 如附圖

餘躍 如果在大陸地區,在遵循大陸地區建築法的情況下,267平方公尺用地需要在各各方向退 用地 界,267平方公尺用地在退完地界以後,最多僅剩下約160平方公尺用地,基本上不會建高層建築 27公尺以上的住宅建築和24公尺以上的公共建築在大陸屬於高層建築 了。因為在大陸地區,乙個高層建築所需要配備的樓梯...

幾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上班路上總是遇到同乙個人?這機率是多大呢,還是緣分。

我也是,而且我們還老一起坐在前排,之後地鐵就不一定在乙個車廂了,不知為什麼看到她後,一天的心情都好,看不到就有一種不明的失落,但是擦肩而過也是一種緣分,不要刻意去破壞,順其自然就好!經常遇到乙個男士,認識他是因為我車子噌了他的車,後來這幾年在路上老是碰到,我們倆上班的地方不同,住得也遠,隔著幾十公里...

明星同一地點同一內容連續三天開三場演唱會,哪一天的效果會最好?

這個問題很有趣耶。第一天應該說聲音狀態會最好,人也最興奮,可是已知會開三場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表演人還是會留力吧。但這個第一天我覺得也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這個巡迴已經跑過很多地方,那麼在乙個新的地方的第一場,比較適應剛才說的狀況,就是聲音比較好,會留力。第二種狀況是如果這是整個巡迴的第一場,那麼就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