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實中很少有人像影視劇當中的主角一樣?

時間 2021-06-10 00:56:56

1樓:葉沐

我每次看,偶像劇,看到嬌弱的女主在霸道Quattroporte提出分手的那一刻,她突然就情緒失控,嬌弱的暈倒在了霸道Quattroporte的懷中,這種劇情我向來是最喜歡看的。

如果要在現實中上演,其中也有乙個缺點。而且還有一點難,因為我的身體很棒啊,很健康,就算我暈了,也沒有人能夠相信。最主要的是我心臟還比較強,即使分手了,我也照樣活蹦亂跳,還有一點是我臉皮比較厚,我追不到,我就轉向下乙個目標,不會像那個偶像劇裡頭啊,堅持不懈,哎呀,一定要泡到你,或許就是我沒有耐心,不能夠堅持原因,所以注定霸道Quattroporte不會愛上我。

2樓:Y公子微涼

這要看你說的是哪部電視劇集了。

如果是比較符合社會現實的劇,例如:都挺好這種的,有,只不過你沒遇到,或者說電視劇集的放大讓你沒注意到身邊有類似的。

如果是言情偶像劇,例如:甜蜜暴擊香蜜 ……開玩笑現在大多數言情劇、偶像劇主角幹的那些事基本就是在法律與道德邊緣反覆橫跳,現實中有那種人,只不過不是被社會淘汰就是被法律制裁了。

作品是作品,現實是現實,作品源於現實,但高於現實。

為什麼日本很少拍平安時代以及之前的影視劇?

嗯我猜題主想要的回答應該是從文化角度來考慮為什麼平安及之前時代難以成為影視劇的寵兒,但是就像另乙個回答裡提到的一樣其實決定因素不在於文化背景,而在於收視率和成本考量,畢竟影視行業人家也是要恰飯的,這先是個生意然後才順便是文化 先拿個中國的例子來說,反觀日本呢就只有乙個太秦映畫村,70年代建成的時候人...

為什麼現在邏輯性強,比較現實的影視劇越來越少?

芹菜 文藝作品對現實生活的解讀通常是採用反思實現的。為什麼我們的影視劇中對社會的反思越來越少?因為文藝作品必須為政治服務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定下的基本準則。批判現實主義,從來都不是中國產劇可以出現的題材。 蓓蕾 給你說個事吧,昨天在單位食堂吃早餐,乙個同事說追看延禧宮略看到半夜1點多,另乙個同...

為什麼那麼多人拍耽美劇,很少有人拍百合劇?

圈內認同度不一樣。耽美劇認同度高,最起碼在電影節上有獎項支撐,退一萬步說,那叫 藝術 是可以作為 非議 的擋箭牌用的。風險比百合小多了。以華人導演為例作品 霸王別姬 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第51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