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寫到的「永遠不要同情自己」(自分 同情 。?

時間 2021-06-03 01:49:53

1樓:

跳出故事本身,談談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先前的回答裡很多人談了怎麼應對延伸出的負面情緒(HOW),我倒想說說這些個情緒是怎麼來的(WHY)。在我看來不要同情自己這句話可以等價於不要對自己釋放無謂的情緒。

所謂同情自己,就是把注意力引向自身內部,那些已有的快樂,你會希望再體驗一次,那些沒有得到的東西,或者失去的東西,你會想要擁有,這些種種多半和時間有關,然而人是沒有辦法讓所有事從都來過的。對於那些無能為力的事物,會有遺憾,懊惱,甚至引發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活在自我幻想裡的人,對想象出的眼前的東西永遠是看得見但摸不著的狀態,因而對內對外的舉動會更加情緒化,心理上有個症狀叫習得性無助,和這個狀況挺像。功利點說,情緒本身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在於調整自我的狀態,對外可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緩和人際關係或者警告他人越線了;對內情緒是理智的附屬品,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成為依賴物。

情緒這東西如同吃喝拉撒睡一般自然,但越是理所當然的東西就越值得警惕,這個角度看這句話只是一句單純的提醒,或者警告。以上解讀,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見諒。

2樓:cbajtee

剛讀完這本書,有感而發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要回到村上春樹的原文中,在得到直子的死訊之後,渡邊悲痛欲絕,生活的鏈條一下就斷了,他頹廢的度過了三天之後,猛地想到了永澤說過的這句話,他開始反思自己,得知直子死訊後自己就陷入了無盡的悲傷之中,整日只是悲傷,乙個得知自己心愛的人死訊的人不就應該這樣嗎?他這樣同情自己麻醉自己,他沒有打破這種狀態,整日只是悲傷,還好三天之後,他打破了這種狀態,這種自我同情,自我放縱,我心愛的人死了我就該這樣的狀態,他又重新回到了生活中,審視一切,洗了衣服,吃了飯。

寫到這裡,我就想到了《老人與海》,聖地牙哥在遭遇鯊魚之後,並沒有想過我的刀沒了,我完蛋了,我的船槳沒了,我完蛋了,我的魚被咬了一大口,那麼大一口啊,沒咬之前還有那麼多…他只想了我接下來怎麼辦,還有什麼可以用?即使什麼都沒了,他也會對著鯊魚啐一口痰,大喊一句去你媽的。他回港之後並沒有同情自己的遭遇,而是想著籌備下次的出海。

你聖地牙哥還是你聖地牙哥啊。

自強不息是勇者

退縮逃避是懦夫

3樓:呆團紙

忘了永澤說這話的上下文是什麼,說一點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吧。

人生在世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與挫折,雖然有的人路走的順一些,有的人難一些,但是沒有人會說自己在生活中從未遇到過困難,從來沒有過不知所措,從來沒有過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是不去做。

在這種被生活打擊不知所措,或者在理性和情感交戰的時候,同情自己會讓做逃避的懦夫或者做出不符合道德標準的事情。狠多時候走過困境的辦法就是不把自己的情緒,或者說「自我」看的那麼重要,而是要面對外界,面對現實,把自己放低。另一方面,同情自己會讓你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合法化,即使你做的是會傷害別人,或者是一般道德標準不認可的事情。

面對生活,迎頭而上,不逃避不妥協,承擔責任履行義務,有困難拿出勇氣解決,可能是比較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而人一旦同情自己,只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情緒牢籠裡,會喪失勇氣,也會把理智丟在一邊。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教會了你什麼?

vigor 大部分所謂的的愛都源自於內心某種需求。直子對渡邊的愛是把他當成自己和木月最後的聯絡渡邊對綠子的愛是因為只有綠子能把他從抑鬱的黑暗中拉出來乙個人的出現,契合了內心的某種需求,於是我們渴望接近和擁有他,從而滿足這種需求。為此我們努力 付出,並把這一切稱為愛。甚至可以把愛和性分離。真正的愛是什...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最想表達的是什麼?

SHIMIZU 渡邊和木月是朋友,至少在木月無徵兆的自殺前渡邊是這麼認為的。自認為相互理解的朋友在自己面前有了想死的念頭,卻絲毫沒有察覺到。直子的姐姐自殺。接著自己世界上唯一的依靠,理解者木月毫無徵兆的拋棄自己自殺了。那些從一開始我們自以為很理解的人,突然某一天以背叛的形式拋下了我們,那麼之前所理解...

我為什麼看不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AAAAA 我懂這種感受,前兩年初見這本書我也這樣,可能認知程度低,又引不起什麼興趣,就拖到現在才有空一看。給題主點建議 可以聽一下陸琪關於 挪威的森林 的講書,大概兩個小時 再過一遍電影,刪減版的乙個半小時 這倆都看完再具體的看書,會更容易些。電影截圖 Morxly 這本書的核心淺顯而又深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