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中, 1900 為什麼最後沒有下船?

時間 2021-05-06 18:47:37

1樓:無風丶

設想一下,你從陸地登上輪船,你清楚的知道,將要在船上度過幾年甚至餘生所有的時光,你會恐懼麼?你是想死在陸地,還是在漂泊的船上?

雖然不太恰當,但是對於1900來說,陸地才是不定的旅程

2樓:小鯊魚

因為他是不能沾惹上人間的煙火氣的。乙個純粹的人,純粹的愛情,對鋼琴純粹的熱愛,純粹到一塵不染,是無法和這個世界相容的。這個世界配不上他,電影裡的安排就是最好的結局。

說實話我對此沒有任何遺憾,什麼惋惜啊,長嘆啊,扼腕嘆息啊,根本壓根從來就沒有過,從我看第一遍起就沒有過

3樓:踢歪

2,雖然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某些時候求死也是一種本能。對1900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各種不可掌握的因素,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既然未來很可能會變得無比糟糕,那麼為什麼不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能這種想法一旦閃過,就在1900內心揮之不去了。

4樓:Continue

就像是《肖生剋的救贖》裡的瑞德,在監獄裡待了大半輩子,被「體制化」而對外面的世界感到恐懼。1900也是這樣,不下船不僅僅是出於偏愛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琴鍵,還有對外界未知的恐懼與崩潰。

5樓:隔壁村的喵兒

有一句即證明了這個觀點「陸上的人喜歡刨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乙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1900從未到過陸地,所以他是乙個簡單固執的天才。並且他只要不下船,他對於世界來說就是乙個沒有記錄的人,這便是他的傳奇所在,英文電影名正是「The legend of 1900」。若如同馬克斯所說,1900下了船,找了乙個女孩,組成家庭,生下三五兒女。

縱使他有天賦,也只能稱上「天才」,而絕非「傳奇」。所以,為了1900的傳奇色彩,他只能永遠都停留在船上,哪怕獻出生命

朋友原諒我,我不下船了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裡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

我已習慣這麼生活。」

6樓:

看完電影之後這個問題就一直待在我的心裡

想知道答案

總是反問自己「就僅僅是因為害怕外面的世界嗎?」

我知道,不是的

最近想明白了一些吧

《海上鋼琴師》為何經典?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莫名悲觀,但,他們覺得也沒什麼用不同階段所能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找到答案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是否意味著結束?我不知道。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覺得它想告訴我的東西,不止於此。

7樓:二毛

一部讓我從大學畢業到工作兩年之後都念念不忘的電影,可以真正意義上完整看完是在去年電影院上映的修復版,當時電影院只有兩個人,我和另乙個姑娘。看到最後哭了,她遞給我一張紙巾。哭的原因是因為羨慕,對,我羨慕1900可以有一艘能完全容納他所有的船。

8樓:雪山愛大海

如果他是恐懼外面未知複雜的世界,那他為什麼不先下去,然後再找一艘船上去住?像這樣的輪船肯定有很多啊,我覺得捨棄生命跟船同歸於盡有點可惜(_)不過站在他的角度想想,那就是他一輩子的地方,他的家,有些人對家有很深很深的感情,寧願一起走向毀滅也不願離開,而且他的思想境界很高,常人無法理解吧。

9樓:喵喵寶

剛看完,內心深處收到衝擊。

我們世俗之人弱小又愚昧,內心迂腐而不自知。那位有才華的人,沉沒在海上,我們太缺失這樣的堅守了。

隨波逐流才是世人的常態,而1900這樣的人。早已超脫世俗。

話說,我特別想學鋼琴了。

10樓:

如果用高中語文答題法來說:1900一定不特指是某個人,而是作者的理想和信念。「他不下船」代表了作者「寧為藝術碎,不為浮世全」的高貴精神。

11樓:大音希聲

因為是海上鋼琴師,下船了還怎麼叫海上鋼琴師。電影的情節設定的如此理想化和帶有情懷,讓人覺得他和維吉尼亞號一同消失,才是1900能做的選擇。多麼希望他能融入新世界。

12樓:

1900下船的時候, 十分搖擺, 有一瞬間是希望扔出去的帽子落到陸地上 ,可是風決定了把帽子送回海浬 。

他曾經也想過下船的 ,他說過他決定了下船的 ,他也沒有撒謊 ,他只是決定了不想看不見世界的盡頭。

13樓:月詞

關於1900下船,推翻了自己很多遍。先前期待他如願上岸,後決心不該。世間萬事,正因有這現實與期待的矛盾交織,才是生活的真諦與美妙吧。且做個人拙見與隨感。

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8年前,還是一白淨的小白臉,除了感動外,想法無他。此番把經典舊作4K精修,看似乙個懷舊重映消費的陽謀,但還是心甘的買了單。

船舷走了一半,他停了下來。

千百條的街道,看不到盡頭的高樓大廈,1900說:這是千千萬萬的鍵盤,他不會彈。這面對未知生活的害怕與弱懦,不敢做出改變的安逸感,可貴真實,像發生在身邊。

大多數人,最終經歷生活的"普普通通",彎彎繞繞,和那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平凡又真切。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聽那一邊海的吶喊,本是在辦公格仔間掙扎的人騰空要去做。他,已在搖搖晃晃的海上,走得平平穩穩;我們卻在平平穩穩的陸地,生活的搖搖晃晃。

人這一生,光是找到真正喜歡的事物,就已經很難了。

初稿時我期待那個時刻他能上岸,來下個凡,該喝酒喝酒,該吃菜吃菜,愛恨這世間。後悔了,倘真若把文藝作品的人物,搬進現實,一則俗套,事情變得像自己編寫的劇本那樣索然無味,這是真的;二來頗有自私之嫌,萬一喜歡的角色,沒過上內心期待的生活,心可疼得來?

他的世界很狹小,1900活過的世界只有一艘維吉尼亞號;他心間的世界很大。被遺棄頭等艙,被船工收養,在鍋爐旁長大;隨性無拘;也混跡上流社會,舉手投足優雅;未曾踏上陸地,卻對岸上的景致知曉明白;他一眼可望穿世人心中的惆悵。所有的經歷,成就他習性的溫柔和沉默。

黑白的鍵盤,他演繹光彩奪人的光輝。天賦異稟,從未觸控過鋼琴的他,第一次觸控到可演奏出令人驚訝的音符,像極是為美好而生;純粹善感,可以敏銳地嗅探到世人內心深處,並演奏出匹配的曲調;不按規矩,隨性在喧囂的宴會彈起歡喜的樂章。

有人嘆:「他那樣好的人。」

「他那樣好的人」,從未真實存在過;卻又自我的活在。這樣的人,活在俗世現實中是沒有辦法去愛的;所以他的愛戀短暫之後杳然無痕;美好的事物,沒有辦法去擁抱到的,所以他對下船垂手可得的名利金錢看的如雲飄然。亦如《大話西遊》中的紫霞,《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這些值守心中一方純粹與良善的人物,結局卻慘敗不堪。

文藝終還是回歸到文學與影視作品的好。理性、成熟和現實的那些,已經讓世界失色和荒涼了不少,那還該怎麼在夜裡看漫天繁星呢。

所以,生活是要繼續的。自己總歸還是要去看生活,去看世界。

高樓大廈,格仔間隙,勤奮「瞎搞」PPT也好;或說走就走,縱情山水,湖邊溪澗發一發呆也好;哪怕沒了歲月靜好,也要我心依舊。可有人說了,阻礙我與夢想間的只有乙個障礙,那就是缺錢。那去賺到錢,不是挺美的麼?

《生活》雜誌的創刊有言: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擊偉大的歷史事件;去看窮人的面孔和驕傲者的姿態;去看不同尋常的事物——機器、軍隊、群眾、以及叢林中和月球上的陰影;去看人類的傑作——繪畫、建築和發明;去看千里之外的世界,去看隱藏在高牆和房間內的事物,以及難以接近的危險事件;去看那些被男人所愛著的女人們還有孩子;去看並且享受愉悅;去看,並被感動;去看,並被教育。

只是覺得,遠方的詩意是平凡生活微小的一部分,碰上乙個假期或週末方去得成。只是再美的景致,瀟灑歸來短暫緩勁,過後惑感生活「無以為繼」。妥當的遠方,可能是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

能妥善安放皮囊與靈魂的地方,一定得照得進光。如此漫漫歲月不虛度,又可虛度。硬起心腸去經歷這諸多可期的美好與未知的苦痛。畢竟:

可待不是可待追憶,而是請你,再等等我!

一起看漫天繁星吧

14樓:傾城

特別喜歡這種娓娓道來的故事,代入感強又意義深刻,像《阿甘正傳》、《綠皮書》、《愛樂之城》這類。

其實我也是非常迷惑為什麼1900就是執意不下船,就算街道數千數萬,就算城市沒有盡頭,我還是能找到一艘「船」,就是家庭,我能向朋友介紹我孩子的母親,我能喝著朋友帶來的紅酒,吃著甜點聊著以前在船上彈琴的故事。

豆瓣上有人說船上活著安心,有人說下了船就會遁入紅塵,泯然眾人,丟失個性,但其實我覺得他還是害怕。我不知道這個詞準不準確,但他確實有「控制欲」,想要知道船的盡頭,想要摸遍所有的88個琴鍵。

朋友說我要是那胖子就直接把他打昏脫下船,著實把爺逗樂了,其實他的悲劇命運是注定的,假如我安排馬克斯說服他,也顯得格格不入,突兀。1900和維吉尼亞是一體的,船是他的精神家園。

15樓:琉璃瓦

因為他有勇氣直面自己的懦弱和逃避,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都在懦弱和一次又一次的鼓起勇氣中自我掙扎。他沒有下船,因為他內心足夠強大。

16樓:杜達先生

很多人觀影後情緒很低落,大家不理解為什麼在大船被炸毀時1900選擇跟隨船一同沉沒,畢竟他可以隨時離開。但是,仔細想想,也許1900的選擇才是最正確,他最好的歸宿可能就是與大船同生共死。

1900有過無數次離船的機會,比如當大船靠岸時,跟隨小樂隊的其他人一同上岸,而事實上他卻一次都沒有離開過。在眾多機會中,1900離陸地最近的一次是中意的女孩出現又離開之後。那一次,他突然決定要離開大船,到陸地上過正常的生活,他與船上眾人一一告別,眾人也紛紛的獻上祝福,他沿著扶梯向岸上走去,卻在扶梯中段停了下來,他深深的看向遠處,那是整座城市。

盞茶功夫後,1900好像想明白了,臉上露出了笑容,然後摘下了帽子,用力拋旋向遠方,帽子最終還是落在了水面上,看來命運也在暗示大海才是他的歸宿,然後1900果斷的反身回到船上,眾人大聲歡呼。

這一幕出現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衝突之後,是1900從實際問題出發做出的理性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影片對理想和現實給出具體的答案。

關於理想,1900曾經在三等倉演奏時遇見乙個義大利農民,這位農民自述妻子和幾個孩子都死於疾病,僅有自己和小女兒存活下來,為了生計他勤懇耕種勞作。有一天,農民忽然間看到了大海、聽到了大海的聲音,旁人認為他出現了幻覺,而他卻認為這是自己內心的召喚。他遵循本心,下定決心改變生活,最後為了追求理想遠跨重洋到美國生活。

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奉勸1900面對理想時要勇敢,盡快開始改變自己的舊有生活。

與農民的交流是虛幻的、不切實際的,原本1900並沒有當回事,可是當他意外發現中意的女孩竟然就是農民的小女兒時,塵封的記憶重新變的清晰起來,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召喚,暗示他要去追求理想,暗示他應該去追求愛情,暗示他需要離開大船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事實上,當1900站定在扶梯中間,滿眼的高樓大廈一望無際,陌生與梳理桓橫在他的面前。正常人的生活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意識到一旦離開大船去到城市生活,就將無法掌握自己,未知的前途讓他望而卻步。那一刻,理想和現實相遇了,矛盾衝突產生了,理想是豐滿的而現實是殘酷的,理想中有愛情和未來而現實中卻是生與死。

在理想和現實的選擇題中,1900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返回大船。

多年之後,1900與小號手最後話別時,終於坦露心聲,道出了當年不曾離開大船的原因。他借琴喻意,琴鍵有數,自然就有它的極限,這個極限可以被掌控,而琴師的能力是無限,因此可以創造出無數的樂曲;世界則太大,大到看不到邊際,大路千條、萬物諸事、各色人等,脫離了掌控就無法選擇,對於1900來說,他能掌控的「世界」是每次大船航行時載客數量兩千多人的小「世界」。

1900與小號手的最後對白與鬥琴那場戲同樣精彩,鬥琴是技術層面的,而對白則是精神層面的,「技術+精神」的重疊讓1900這個人血肉豐滿,正是這樣乙個完整的人擺在觀眾面前,才讓他的選擇更感人,更揪心。現實是殘酷的,當1900的精神世界被他自己表露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在心理上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我們倒推原因,想必當他被親生父母遺棄在大船上的那一時刻,就已經注定了悲劇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1900為什麼不下船?

秦賓賓 被時代所拋棄的鋼琴,小提琴,不下船是否是對藝術的執著?不願被唱片所取代,固執的追求?寧願死於時代之中。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無怨而無誨嗎! 電解NaCl 在我看來,其實1900已經下船了並以另乙個身份活了下去。首先,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敘述人只有胖子乙個人,所有的一切都是胖子看到的,胖子告訴別人...

《海上鋼琴師》為何1900最後沒有選擇下船?

生在春天叫竣冬 因為太多選擇,反而無法選擇。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去哪。人生的舞台太大了,大到不知該如何演繹。面對種種未知,去追尋了,可能是收穫,可能是虛幻,可能是不測,可能是重生,可能是.太多可能了。然而眾多可能中大抵最可怕的應該是迷失吧,這與貫穿整部電影的兩個字 初心 是完全違背的。 虞翡雪 這個問...

海上鋼琴師1900最後為什麼不換一條船?

反方一辯 他並不是喜歡海上的世界。他只是習慣了他的世界。另一艘船依舊有海,卻再沒有之前的一切了。一切都變了。戰後人們開始聽甜歌 就連朋友都賣掉了他的小號。這個世界沒有人知道他,他本就不存在。更深層的就是,孤獨! 平凡 我是乙個普通人,在我眼裡只有梵谷那一類人才能稱之為畫家。無關技巧,只是純粹,我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