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的小品和相聲都不好笑了,是真的不好笑還是觀眾的笑點高了?

時間 2021-05-05 20:30:42

1樓:范特西

歡樂喜劇人前幾季也有開心麻花、賈玲、小瀋陽、德雲社這些常客,照樣奉獻了許多高質量的小品,同一波人放到春晚上就好像低了乙個檔次,所以還是小品本身的問題

我現在去b站上看到的,白雲黑土、賣拐,今天的幸福兩部曲、蔡明、郭冬臨都笑得肚子疼,難道現在老藝術家們都不會創作了嗎?原因還是很複雜的,春晚小品的發揮空間被限制得太嚴格

2樓:林先生

因為好的作品,尤其是文藝類的作品,都是屬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才能給人以新鮮感。情理之中,才能是符合邏輯。這種衝突,才能給觀眾既有新鮮感,又耐琢磨。

但是,現在的小品,要麼套路化,演員一起手,觀眾已經知道了結果。要麼是有亮點,但是各個亮點之間,沒有起承轉合,缺乏邏輯,完全成為笑話集。小品、相聲都是有劇情的,這個包袱是為劇情服務的,而不是簡單的逗樂。

因此,兩者具備就很難了。

其實不僅是相聲、小品是這樣,我發現連歌曲都有這樣的特點,他是符合心理預期,又在不斷突破觀眾的心理預期,這種矛盾的張力,才能鑄造乙個好的作品。

文藝作品本身是要營造乙個場域,這個場域一方面是要把演員和觀眾都帶到這個場域之中。所以他就要求在表演的過程中,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不能突然離開這個場域,這就會出現突兀感,就會出現尷尬感。但是很多表演,他不能給予兩者以身臨其境之感

也就是說,演員所塑造的這個人物,必須讓觀眾感覺到他是」真「的,而不是演出來的。但是同時,你有要讓觀眾又有退出場域的狀態。否則觀眾就成為這個人物的一部分,他就不可能取樂。

人們之所以會樂,是因為人們居高臨下俯視這個人物,然後覺得很可笑。悲劇、歌曲都不需要,悲劇只需要讓觀眾進入人物就夠了,觀眾就能觸景生情。

但是喜劇需要,喜劇需要觀眾又要退出場域,把人物當成物件來反思,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居高臨下去看待這個人物,發現人物可笑之處。

由此可見,這就非常之難,他剛好要求觀眾處於進入場域和退出場域的臨界點。

3樓:小貓兒

可能是可選擇的娛樂方式和作品太多了,人們就會變得比較挑的口味,就像現在重拍西遊記,無論如何炫的技術,也無法超越八六版的,

4樓:

根源是沒有好故事,也很少有人塌下心來寫故事。全都靠砸掛(各種低端砸)、臭貧、唱段歌、模仿等等譁眾取寵並對故事推進沒有具體幫助的手段拖時間撐場。

他們學文藝創作的不可能不知道:好的作品是要精煉到刪無可刪的地步的。

觀眾的笑點確實比以前高了,可是歷屆優秀作品不管看多少遍都能咂摸出滋味來。是不是好東西,大家心裡都清楚,他們作為「藝術家」心裡也明鏡兒似的。

為什麼不去創作好作品?也許還得歸罪於woguo「文藝界」掙錢機制的畸形。

電影電視劇集也都一樣。

過去的相聲和小品為什麼很好笑?

地表最強 1.解放前的搞笑藝人憑本事吃飯,效果立竿見影,不好笑真吃不上飯。2.早期電視上的相聲小品使用的包袱還沒有被大眾熟知。創作肯定比積累難。現在網路發達了,更加不好創作了。3.我認為人心態不一樣了,早期的相聲小品,無論演員還是觀眾,他們的心態普遍偏向快樂。而現在更加像是苦中作樂。這跟生活條件無關...

為什麼現在很多的相聲和小品總想著要教育人?

張羸 文化領域怪圈 沒孩子的高喊文藝自由創作自由,有孩子的喜羊羊都能挑出毛病來建議封停。沒孩子的說我就是想放鬆想娛樂想歇會兒,有孩子的恨不得孩子看個東西就立刻被感動到好好學習。沒孩子的堅決擁護某民間社團 雖然社團內部大量員工擁有體質內身份 有孩子的則覺得該社團容易教壞孩子敗壞風氣。這怪象其實也簡單,...

為什麼感覺現在國家不重視相聲

國家應該重視的是對傳統藝術的保護,相聲這門曲藝算不算藝術呢我覺得還有待商榷 我個人的看法是不算的 注意,是保護,而不是扶持,扶持意味著將犧牲藝術性而淪為工具。相聲有今天,雖然我是個愛好者,但也覺得這是一場誤會。定都北京導致的結果,如果定在南京 西安,相聲沒有今天,可能跟二人轉差不多,頂多是郭班主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