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的相聲和小品總想著要教育人?

時間 2021-05-06 08:39:52

1樓:張羸

文化領域怪圈:

沒孩子的高喊文藝自由創作自由,有孩子的喜羊羊都能挑出毛病來建議封停。

沒孩子的說我就是想放鬆想娛樂想歇會兒,有孩子的恨不得孩子看個東西就立刻被感動到好好學習。

沒孩子的堅決擁護某民間社團(雖然社團內部大量員工擁有體質內身份),有孩子的則覺得該社團容易教壞孩子敗壞風氣。

這怪象其實也簡單,也不簡單。根源並不是有沒有孩子,而是能否明白,文化娛樂產業對每個人的深遠影響。美之所以為美,是內容要美,表現形式也要美,而現在的情況是只要內容美,形式不重要(或者兩者顛倒),好比乙個擁有八塊腹肌的暴露狂,只有真正知道暴露狂不好的人才會厭惡,但就有看見八塊腹肌就可以的人存在。

又好比買櫝還珠的傻子,盒子好看就行,裡面裝啥不重要。

而有孩子的人,可以從孩子身上,直觀的看到這些影響,而沒孩子的人,很難審視到自己身上的變化。

我們回到問題,為什麼相聲小品想教育人?那我只能引用某位大賢良的話來做乙個回應:存在即是合理,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2樓:張含

有人會問這種問題,不正好說明他被相聲小品教育了嗎?

憑什麼相聲就得教育人,那還要學校幹什麼。

聽相聲就是圖一樂,先搞笑吧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等等諸如此類說法,不就是充滿了說教味道的玩意兒嗎。

你被讓你別受教育的相聲教育了,跟被帶著教育核心的相聲教育了,結果都是被教育,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比如帶著教育核心的相聲《夜行記》,教育你遵守交通的重要性;《小眼看世界》,教育你要活得Sunny些;《糾紛》,教育你退一步海闊天空;《教訓》從名字上就有濃濃的教育味道,而且這是把台下觀眾說哭了的作品。這些相聲都是傳世的經典之作,有包袱還有發人深省的核心,這不比那些屎尿屁和嫂子調情更香。

更重要的,相聲的很多理論跟揹負的功能,在業內也都沒有統一意見。

比如「理兒不歪笑不來」,就有人堅決反對。

相聲界有種怪理論,叫做「理兒不歪,笑不來」。這種理論我是不同意的,我們主張「對中求好」,首先你得講求說得對,說對了你再往好裡研究。

說這話的人,叫侯寶林。

另外我最喜歡的郭老師,怹就反對相聲「只是圖一樂」這種歪理。

好相聲得有積極的意義,聽完後不但要可樂,還得學到有用的知識。如果只是油腔滑調耍貧嘴,那就沒意思了。

——郭全寶、郭啟儒《五個好朋友》墊話部分

我是堅決支援郭老師的說法~~

3樓:苦艾

會被個乘法口訣在演藝圈可以當學霸了都。

還有表演研究生的演員對吧。

從大環境看,高考能過600分的孩子說想搞藝術,直接腿打斷。

胸無點墨非得當作家,不就只剩下煽情和雞湯了。

4樓:ok不提交

相聲本來就要教育人。

當年張壽臣有個徒弟,叫葉立中,出身富家子弟,大學畢業,有次說《白事會》誇了吳佩孚兩句,下來張壽臣不高興了,說你和我們不同,你讀過書的人,應該更明白事理,怎麼能誇軍閥呢,誇要誇中山先生那樣的。

5樓:不怎麼健身的老漸

沈騰:「很多高校請我做勵志演講,我要是去了就是天大的笑話,我除了站在台上撒謊,我再不會幹別的了。」

沒人反感正能量,人們反感的是低劣的表現手法每個人都有親戚,每個人都有煩人的親戚,每個人都有大道理一套一套自己從不去做的親戚。

如果演員的表現手法和這些煩人親戚接近,那是不是很討厭?

中中國人最喜歡含蓄,人情世故都講含蓄,你這騎臉給我講大道理,是你真懂還是我不懂?

少說「觀眾你要做什麼」,多說「演員我要做什麼」?

6樓:白薯

因為他們可能真的吃了沒啥文化的虧。

過去,相聲教育人,是因為寫本子的是文學家,表演的是藝術家。而聽眾相當一部分是文盲,49年建國,5.4億人,4億文盲。

義務教育85年開始,到15年基本全面普及,可以說00後最低的學歷應該是初中畢業。

全國中小學教師數量是以百萬計的,大部分門檻是大學畢業,用得著相聲演員去教育人?

而且現在的演員什麼素質?

說不好聽點,高考能上六百分你去學藝術?腿給你打斷。一天天喊著什麼人們憧憬「愛豆」,不想當科學家,不想當軍人。真覺得現在的家長跟孩子不要點face?

光說德雲社學歷低,問題是他們有幾個人趕得上兩百分就能上大學的機會?

李雲天算乙個,這方面就不展開說了。

說句狂妄點的話,教我的教授副教授可能比某些演員一輩子見過的都多,相聲演員教我?

借大大一句話: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先演出吧,求求了。

7樓:流浪的海豚

所謂的很多相聲小品總想著教育人,其實這只是一部分電視相聲,小品。

但是為什麼電視相聲,小品總想要教育人呢?其實這是因為,官方需要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能聽得懂的方式,宣傳一些國家政策。

不過有些人藉著這個理由打壓民間相聲,小品團體,這是另外一件事了

8樓:翼翼壓

咱也不知道

再好聽的相聲,再搞笑的小品,如果最後讓我聽出是想教我做事,或者讓我明白道理,我就感覺像吃了老鼠屎一樣。

自己過沒過明白還不知道呢,給倆棗兒就裝老師。

就是給慣的。

9樓:viguars

郭德綱的相聲不教育人嗎?

說一貫道,于謙丈母娘吃香灰吃兒媳婦的肉沒兩天死了,這不是反對封建迷信?說于謙父親抽菸,摻葡萄酒被老伴換了醬油,這不是講抽菸的危害?

10樓:貯夏

相聲和小品要賣票,首先要逗人樂,觀眾看你表演是為了尋開心,不是花錢花時間來上課的。

如果能在逗樂的同時,帶點教育意義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本末倒置,就成了空中樓閣了。

11樓:冰焰

做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誰給你發工資,你就要按誰的心意去辦事。這是職場基本規律,相聲行業也不例外。

體制內演員拿著國家發的工資,就應該作為喉舌去宣傳國家的方針政策。這是遵守契約精神的體現。

12樓:王東來

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相聲誕生的乙個原因。

知道票友這個詞兒是怎麼來的嗎?就是清朝入關的時候,讓八旗中的一部分人拿著御賜的「龍票」,到漢人中間表演節目,宣傳大清的好處。由於這些人表演水平相當一般,只是帶著政治任務在表演,所以漢地人民對他們的評價不高。

據此,把那些表演水平不及專業人士的人稱為票友,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詞可以說比相聲誕生的時間還早,所以要說相聲小品教育人這件事,還真不是對相聲小品的特殊要求,畢竟相聲小品誕生之初,這個概念就早已存在了。

所以這也算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了,既然早就已經這樣,那麼我們就不用對這個現象見怪不怪。

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覺得新疆地區有句標語深得我心:「一天做五次乃瑪孜, 胡達不給你烤包子。」宣傳搞得再好,人民餓著肚子,恐怕也信不得真吧。

13樓:天使不哭

大概是覺得我們在學校裡接受的教育還不夠,其實相聲小品就是個娛樂大眾的手段,大家嘻嘻哈哈開心就好,如果節目不低俗、框架好,能把故事敘述完整流暢,用諷刺的手法批判當下社會不良現象,結尾昇華正能量也挺好,但不要刻意濫用溫情做底,這樣就落入俗套了,也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

14樓:下乙個明天

藝術家和藝人的區別。

名著和網文的區別。

一桌大菜和路邊攤的區別。

有人費盡一切呈現一部作品,要表達編劇的思想,感化世人的內心。就像卓別林大師。

有的人只讓你哈哈一笑,心甘情願掏錢。

境界不同,接受的人群也不同。?

過去的相聲和小品為什麼很好笑?

地表最強 1.解放前的搞笑藝人憑本事吃飯,效果立竿見影,不好笑真吃不上飯。2.早期電視上的相聲小品使用的包袱還沒有被大眾熟知。創作肯定比積累難。現在網路發達了,更加不好創作了。3.我認為人心態不一樣了,早期的相聲小品,無論演員還是觀眾,他們的心態普遍偏向快樂。而現在更加像是苦中作樂。這跟生活條件無關...

為什麼感覺現在的小品和相聲都不好笑了,是真的不好笑還是觀眾的笑點高了?

范特西 歡樂喜劇人前幾季也有開心麻花 賈玲 小瀋陽 德雲社這些常客,照樣奉獻了許多高質量的小品,同一波人放到春晚上就好像低了乙個檔次,所以還是小品本身的問題 我現在去b站上看到的,白雲黑土 賣拐,今天的幸福兩部曲 蔡明 郭冬臨都笑得肚子疼,難道現在老藝術家們都不會創作了嗎?原因還是很複雜的,春晚小品...

如何看待很多相聲小品前輩在台上的某些言論?

清晨耀陽 春晚的作品,其實不是給老百姓看的,而是給。看的,而且是他們認為的應該給老百姓看的東西。定位就不一樣,所以有陳佩斯被封。還有郭德綱上了舞台也發揮不好,因為有很大侷限性。就算不是春晚,在電視上也有很大侷限,比如張雲雷參加歡樂喜劇人就有點捉襟見肘,不過好在這之後他能揚長避短 相對 走了乙個不錯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