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和電影在審美體驗上比較,有什麼是戲劇獨有,電影絕對做不到的魅力嗎?

時間 2021-05-10 02:19:36

1樓:林杉

何冰老師在圓桌派中的一段話準確闡述了戲劇與電影的區別:「電影是請你來看我的夢,戲劇是請你與我一起來做夢。」戲劇最獨具的魅力是現場感,舞台上下的表演者與觀眾會共處同一時空,同時被劇情感染、被戲劇衝突震撼而產生情感共鳴。

2樓:Carlos

高校學科「戲劇與影視學」將戲劇藝術與影視藝術匯集融合在一起,但兩者之間的差別並非僅在現場表演與視聽拍攝的對比。隨著系列話劇作品登上大銀幕(戲劇影像)與大螢幕(綜藝中小品),二度創作了的作品已經不再帶有戲劇所應該擁有的特性,這種特性通常會被稱為「現場感」,但我更傾向將其歸類為鮮明的儀式感。

閉上眼睛想象乙個畫面,當你坐在劇場的位置上,代表著即將開始的鐘聲渾厚響起並迴盪在耳側,暗場後音響漸入,所有人的目光開始匯聚在發出光亮上的舞台上。我們閉上眼睛所想象的畫面,完全就是沉浸其中、置身事內的心靈相通,隨著舞台上的冷暖起伏而憂心暢快,這就是與布萊希特「史詩劇」的戲劇體戲劇,要求形成觀演關係的一致,而非借助陌生化效果的「間離」。

傳統藝術相較於傳媒藝術而言,注意力更加集中於內容本體,戲劇相較於電影,更是屬於突出儀式感的傳統藝術。就像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所強調的一樣,以戲劇為代表的傳統藝術無法以現場的方式廣泛複製傳播,因而也就保有了「現時現地性」(靈韻),這是與電影完全不同的魅力。

3樓:馬洪湉

電影的出現,確實曾經讓戲劇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

但是,也正是電影的出現,讓戲劇在危機感中得以反思。

就像攝影的出現,讓美術意識到:臨摹現實並不是美術的本質,美術的本質是線條和色彩。

同樣,戲劇也從電影身上發現了區別於電影且不可被替代的特質。

梅耶荷德在《戲劇的假定性本質》中說過:

「一切戲劇藝術最重要的本質,是它的假定性」。

「假定性」這個詞,薩塞在《戲劇美學初探》中也將其作為戲劇的定義:

「戲劇藝術是普遍或區域性的、永恆或暫時的約定俗成的東西的整體,人靠這些東西的幫助在舞台上表現人類生活,給觀眾一種關於真實的幻覺」。

戲劇的存在,必然要遵循一條最基本的遊戲規則:

觀眾和演員雙方,必須要對戲劇的「非真實性」保持一種心照不宣的態度。

這麼理解:

在戲劇中,「真實」是用來製造「虛幻」的。

在電影中,「虛幻」的光影,卻在製造「真實」世界的感覺。

如果說戲劇以「假定性」為基礎,那麼電影就是以「真實性」為目標。

銀幕上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而舞台上真實的人物和時空,卻要被假定為另一些虛構的東西。

這裡,我們再看巴贊在《電影是什麼》中,對電影概念的描述:

「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他們所想象的就是再現乙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Phantom。」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提供乙個思路吧。

看完電影之後,很多人會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因為「虛幻的世界」破滅了,在電影中,他可以像超級英雄一樣拯救世界,可以和古堡公主一樣因吻甦醒。但是電影一旦結束,一切都還是現實世界的樣子。

但是看完戲劇之後,很多人會有興奮積極的感覺。因為看戲的過程中,觀眾沒有把自己代入戲劇情境中的角色,那麼就能以整體的視角去思悟戲劇的意義。

[1]《戲劇的假定性本質》,梅耶荷德。

[2]《戲劇美學初探》,薩塞。

[3]《電影是什麼》,巴贊。

[4]《論戲劇與電影的界限及各自的藝術特徵》,陳建娜。

大臉在審美上是不是越來越不被看好了?

字周瑾 我相信短暫期間內,至少咱們這個世紀,應該是不會改變了 你可以遮掩和各種方法來掩蓋,以及千萬別站到臉真的很小,比你要小的那種人身邊,會被比得很慘 大臉不一定不好看。入繪畫中這需要看比例,線條,輪廓。而且所謂匹配需要看環境,即使是大歐美,你讓她們扮殭屍神韻可是出不了來的。沒有絕對,只有匹配。 吾...

如果電影是夢,是體驗,那麼戲劇是什麼?

電影不是夢,電影是意銀。戲劇也不是夢,是手銀。因為你得鼓掌,得參與。我覺得藝術就是填補一下空虛而已,如果有性,藝術就沒有意思。因為性上有遺憾,你不可能天天都享受性快樂,性的快樂非常短暫,只能在藝術上填補一下。再流弊的電影和戲劇,在女人面前都一文不值,乏味透頂。再流弊的電影和戲劇,在生活面前,都是幼稚...

學表演必看的電影和戲劇有哪些?

耿耿 20屆表演生我推薦一部電視劇集 無主之城 杜淳主演很適合做人物分析也就是集體小品要著重表現的人物性格從剛開始進入那個圈套每個角色的性格都特別鮮明這種性格的人他會做什麼事會說什麼話是出於領導者帶節奏還是跟班 我覺得表演生看看還是不錯 萵筍 題主寫明是 學表演 必看電影,不是學導演必看電影,你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