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以後小孩的成長,留在大城市好還是回到老家三線城市好?

時間 2021-05-06 12:22:45

1樓:鹽選推薦

有乙個跟我們的決策特別有關係的重要概念,叫做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這樣乙個概念,是相對於會計成本來說的。

比如說如果買一樣東西,你花的錢,就是它的會計成本。如果你去做乙個投資,你買乙個裝置,那麼這個裝置就是你的會計成本,那麼我們怎麼來算我們的收益率?比如說當你買乙個裝置花了 100 塊,最後你的盈利是 120 塊的話,那麼你的收益率很顯然,最簡單的算術題,告訴你是 20%,這個就是基於會計成本的概念,對於收益率的核算。

但是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建議大家,可千萬不要只簡單地去看會計意義上的成本以及它相應的收益率,一定要建立起來關於機會成本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

舉乙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今天如果有個專案回報率是 20%,我覺得你根本不用猶豫了,你趕緊去。但是如果回報率是 4%,你去做這個專案嗎?如果你僅僅只有會計成本的概念的話,你可能會覺得「 4% 好像也不錯,銀行的利率好像比這還來的更低哦」,你可能會決定去做這個 4% 的專案,但是機會成本的概念就告訴你,你在做任何乙個決策的時候,你其實都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

一定要考慮到,如果你同樣的資源來做一些別的事情,是不是有可能回報率更高呢?

我們在選擇自己的就業和居住地的時候,如果你從農村離開進入到城市,你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就業機會,以及更加多樣性的服務消費。

同樣道理,如果你要是從小城市到大城市,你的生活質量也會因為服務的多樣性有所提公升而得到改善,就業機會和收入機會也會更多。

當然,當你做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因為每個人可能都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和就業機會,所以你必須要付出乙個代價,那就是更高的房價或者房租。

我們不妨來乙個逆向的思維:

假設我們回家回到了農村,或者小城市,你一定要想一下,你放棄了什麼?你放棄的可能就是我剛才所講到的,更加豐富多樣的生活,以及更加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和更高水平的收入,這個就是乙個機會成本的概念。

那麼在這樣的乙個選擇之下,可能你就要問我了,那麼是不是每乙個人的選擇都是一樣的?如果每個人選擇都是到城市或者大城市,那麼在小城市就沒有人生活和就業了。其實也不是這樣的。

我們每乙個人的就業地的選擇,其實又跟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第乙個因素,就是你的職業。如果你的職業是服務性的行業,特別是如果你的職業是科技、資訊和知識作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那麼這樣的行業在大城市更加有豐富的機會和產生競爭力,並且你可以借助於在大城市的就業,積累自己在這樣行業的一些工作的經驗。

第二個因素,其實就是你的偏好。人和人實在差異太大了,有的人就喜歡拼命,有的人比較懶一點。那麼喜歡拼命的朋友,你如果在大城市生活,那些比較很強烈的這種壓力和緊迫感,對你來講可能是一種前進的動力。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就會覺得這種挫敗感是接受不了的,相反的他倒覺得在小城市的寧靜和農村的那種生活比較適合於他。

第三個因素,就是你的社會資本。有的朋友覺得自己在老家,七大姑八大姨的每天在老家,這個父母就催著自己結婚,這是一種負擔。那麼這樣的朋友,可能就傾向於離開老家的生活,進入到城市裡。

但是你也有可能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覺得在城市裡的生活太孤單、太冷漠。但是在老家,周圍有親戚、朋友、自己父母的關愛,你喜歡生活在那樣的一種溫室一樣的生活裡。

所以綜合來講,每乙個人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選擇大城市的生活,而有的人選擇在小城市和農村的生活。但是我要告訴你,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生活在城市,而離開農村;同時,也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生活和就業在大城市。

這個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取決於絕大多數人的選擇的。

對孩子以後成長來說,還有乙個最重要的問題——教育

2樓:範兒

孩子在城裡和農村的變化真的挺大,

城裡娃洋氣,農村娃也可愛啊。

今天看到乙個18個月的小女娃,

被奶奶帶回了農村家之後,

變成了乙個可愛的小老太太,

等媽媽來接人的時候突然發現,

差點沒有認出來,

孩子穿的紅棉襖,頭戴著紅方巾,

穿著開襠褲,外面還穿著尿不濕,

手裡拿著乙個扇子直接走過來,

實在是非常的可笑又可愛,

這還是媽媽的小閨女嗎?

整個氣質全部都變了,

整個從城裡的小可愛,

變成了乙個農村的小老太太了。

其實我兒子小的時候,

也在我媽媽家呆了幾天,

冷的時候,晚上我媽媽就讓他穿我小時候穿的衣服,等我回頭一看,

真的很像80年代的我。

其實是老人家帶孩子,

主要就是怕孩子磕著,

碰著或者凍了,

所以拼命地給他們穿衣服,

想想有的時候是很搞笑,

但那也是濃濃的愛啊。

你家娃在農村呆過嗎?

3樓:6QN842

整個國家經濟不好,高鐵又八縱八橫。早就沒有世外桃源了。除了個別幾個城市,小城市面臨崗位少工資低單休的問題,而且15年以後小城市房價也漲起來了一點不便宜。

可以說天天嚷嚷回二線三線就神仙日子的人就是二三線的商人拆遷戶精英階層。真正拆遷富不起來的農村出來的從來都是兩種困難裡選一種。特別討厭知乎上一幫有底子的人吹靠吃老本過上的好日子上天。

階層平行大家都能過上過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別聽知乎上面怎麼吹,所有人同一起跑線誰能把日子過的更好才是誰的本事。

4樓:北條NT

模擬一下,就可以了

你就是劉備,各大城市就是漢末州郡

選擇在上海,就是在華夏本土,有著與曹操一較高下的資本,當然,爭不爭得過,看機遇看環境看人和。

上海核心地段,相當於漢廷的中原,差別就是鄴城還是陳留,濟北還是長安。閔行相當於南陽,雖然有點遠,但也是進入中原的重鎮。奉賢、崇明、金山雖然遙遠,但好歹是巴蜀、荊州、江東,雖然是角落,但也有問鼎的可能性。

那到小城市呢?相當於劉備流竄到西域搞起了佛國,渡海到了東瀛當了神武,或者乾脆投了蒼梧太守。劉備當時還真想去投靠,被魯肅勸說,魯說你這樣的話就完全退出競爭中原的行列了,淪為社會邊緣人,以後領個低保都資訊不暢了。

當然,你要是立志於當公孫康,當交趾土王,那當我這些話沒說。

5樓:KittenYang

我覺得還是看你能不能賺到足夠多的錢。

留在大城市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應該就是孩子的教育了吧,但是難道你們不覺得,現在除了農村,城市裡的教育不是都差不多嘛?就像江浙滬一帶,教育水平再好的學校都有差生,還是得看孩子聰不聰明,而孩子聰不聰明和家教有很大關係,你說如果你只是乙個上海的普通白領,夫妻倆整天還房貸都來不及,哪有時間陪孩子成長?把孩子寄希望於學校的好壞而不是自己的陪伴,我覺得挺不負責任的。

另外也不是就一定要在一線城市啊,二三線城市現在其實也很發達了,教育質量很難拉開差距,能夠有足夠多時間陪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6樓:Voyager 1

親身經歷:

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四線城市成長的孩子。

先說我老公家裡,家公幾個兄弟姐妹都是公務員/老師/醫生,算是書香門第,非常重視教育,孩子爸爸和他幾個堂弟平時學習成績非常好,從小愛閱讀,愛讀書,都是我們當地的高考狀元,通過高考進入各自專業國內頂尖的院校,畢業後均在國內一線城市立足。從他們的成長路徑來看,學習是小城市孩子一條奮鬥和上公升渠道,由於家裡學習環境和氛圍好,父母引導得當,他們一點沒有來自小城市的自卑感。雖然天資聰穎,但他們都很努力,甚至現在經常學習或者工作到半夜三更,在提高自己的路途上從沒放棄或中斷過。

比如最小的堂弟,本科專業課繁重的情況下,自學了日語(通過了N2考試),代表學校參加國際辯論賽,我能看到的就是越優秀越努力。另乙個堂弟是學醫,保研時從中部某醫科高校至帝都最好的大學,聊天當中能感受到他的博學多才,並不是機械學習。

他們都是從四線小城市到一線城市扎根的現實案例,我們的資源不佔優勢,但是父母賦予了最好的愛,並盡其最大的能力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平台,和睦的大家庭讓孩子們共享了很好的成長環境和學習資源,這也是很重要的。

再說我自己,我本科在三線城市讀的,研究生考到了武漢,然後又回老家工作了5年,再到廣州。在老家工作的5年,從來沒有放棄學習英語學習專業,感謝原單位的領導重視985 211畢業的我,給予我出去進修的機會。有些答主也提到了在小城市,資源匱乏,進修名額緊張,確實感謝原單位的領導,送我兩次進修的機會,讓我有機會拿到了廣州的崗位。

我的童年並沒有讀過在浩瀚無垠的書籍,也不像我老公家裡那麼好的教育環境,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學渣,高考成績一般,學校一般,但是我的發小都是學霸,上大學後他們繼續影響著我,而且我發現自己本科時候的課程比高中的學習內容有趣且簡單,似乎學習一下子開竅了,開始刻苦學習,包括考研對我來說,也沒有多難,順利上研究生,在華科平台遇到了很多有能力的人。一線城市找工作會看background,我的本科不出彩,但是看到同濟的碩士背景,很多職位還是很認可的。

我們現在留在一線城市,原因有三:

1.老公的專業在小城市找不到工作,只能在一線城市的大學裡工作。

2.我的工作能力在大城市成長更快,並且非常喜歡挑戰。

3.孩子教育平台和資源。

我們把自己的成長放在了孩子教育之前,就和買保險一樣,經常有人糾結先買大人的還是先買小孩子的,我們選擇前者,先保證家長的利益,才能保證孩子的利益。

若你有能力在一線城市給予他好的教育和生活,留在一線。

若你有能力在三線城市給予他很好的平台,那就回三線。

畢竟一線城市不僅僅考驗孩子,更考驗家長的能力和平台。在三線城市,可能通過關係能搞的到,但在一線城市,很多資源是拿錢買不到的,大家就是pk,身邊各種高層次人才流動,到處都是名牌院校的海歸人才pk,985 211都不算什麼。

家長能在哪兒讓孩子獲得最好的平台,就去哪兒。

我覺得科技發展是減少貧富差距的良策,通過網路學習可以學到你想不到的。

7樓:

這是純粹的線性思維。

不知道你有沒有統計過,普通985裡面70%以上是農村孩子,資料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對吧,那是為什麼?

首先是農村的基數問題。城市計畫生育嚴格,農村一家至少兩個孩子,當年九億農民,農村孩子至少是城市的五倍以上。其次教育問題。大家想當然地認為給孩子好的條件孩子會更優秀,這是不對的。

城市確實能給到孩子好的資源,但也僅僅是小學,因為小公升初開始農村孩子就可以考上好的初中從而去城市上學,中考全省一張卷,只要考的好,你可以去你們市最好的高中。小城市的好高中每年一本上線率百分之70以上吧,清北接近10個,怎麼都說的過去了。如果僅僅看高考,二者差距是很小的。

而且農村的父母很辛苦,至少孩子感覺很辛苦,這是乙個很大的學習動力,大家不要小看這一點。清華的林萬東不是說了就是感覺母親背水泥很辛苦麼。而且農村的上公升空間比城市大,孩子能看到進步的希望,城市的動力小很多。

城市的父母因為自己感覺成功了,往往比較強勢,這也是不利因素之一。當然城市的興趣愛好多一些,也有好處。簡單來說,城市和農村的高考難度接近,很難說哪個更有利。

那麼大小城市的差距就更小了,我就不說了,模擬一下就行。我覺得你真為了孩子好,就去小城市,他的動力更足,也更能體會到上公升的喜悅,至於眼界視野什麼的,太虛了。

在大城市讀過書以後,是應該留在大城市奮力拼搏,還是回到小城市安逸生活呢?

寧靜致遠 年輕時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留在自己可以留下來的最大的城市。能呆在北上廣深就別回老家,能呆在省會城市就別去周邊小城市,能呆在縣城就別呆在農村。大城市與小城市,差的不僅僅是機會,還有周邊的人文與環境,這些會影響你的認知 判斷 眼界與情趣。 上善若水 大城市。就目前來講,城市發展的速度是遠高...

當老師,留在大城市好,還是回家在父母身邊好?

難自拔於山海 留在父母身邊好,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教書是乙個很穩定的工作,如果可以在父母身旁,那也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很好的照顧到父母,但是如果在大城市,由於工作,只有在長假才能回家,這將會造成很難照顧父母的情況出現,導致父母照顧不當,當自己在想陪著父母時,卻沒有時間了。 無知 說實話...

大學畢業後是回家好還是在留在大城市?

風語者 回家好,因為父母老了,爺爺奶奶也缺乏時間陪著,還是回家找個工作和女朋友,在家門口守著家幸福快樂,到大城市雖然賺得多,但是高額的房租和物價你也沒有自己的生活的。 空調呼呼呼 獨生女就回家吧。回家陪爸媽,勝過一切拼搏 一起吃飯,然後一起遛彎,一起逛超市。平淡的過生活安逸,舒適。我目前是這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