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親子溝通中,如何分清說的話是威脅,還是讓孩子承擔後果?

時間 2021-05-06 11:33:41

1樓:公尺果

最不理智的就是威脅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一天天在進步,你威脅他也只是在他未懂事之前的某個階段,當過了這個階段後你的威脅已無效時,就是他翻身做主的時候了,叛逆期也就從這時開始,一發不可收拾。讓你苦不堪言!

2樓:久明教你管孩子

比如:五點半吃飯,到到時間孩子沒過來吃飯,跟孩子說現在是吃飯時間,如果不過來吃那一會就不是吃飯時間,就不可以吃了。孩子沒有過來吃飯,半個小時或乙個小時之後孩子餓了,飯菜已經吃完了,也涼了,孩子就沒有飯吃了,這就是承擔後果。

比如:孩子晚上不刷牙洗臉,媽媽告訴孩子你再不刷牙我牙刷給你扔了,這就是威脅。

再比如:去遊樂場玩,說十分鐘以後回家,孩子不回家,媽媽說要麼跟我走要麼我自己走,這就是威脅。

可以跟孩子商量,再玩五分鐘,或者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必須走,就告訴孩子再給他十分鐘的時間,然後我們必須離開了,因為媽媽有重要的事情,媽媽不會讓他自己玩,更不可能把他扔在遊樂場不管。

孩子性格養成指南:學齡前兒童 30 個棘手問題糾偏

3樓:

孩子感受到威脅便是威脅。父母想要表達威脅也是威脅。

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情境和情緒中,可以是不同的意思。

然而我似乎發現了另乙個問題——問題描述中,否定詞用得過多了。

也許題主聽過「不要想紅色大象」的例子。

so試試看把那些否定詞去掉,盡量使用正向的語言表達。

比如:你的玩具趕緊收好,這樣你能更容易找到它們。

你趕緊做作業,做完作業就可以玩了。

4樓:嵐嵐

為什麼要分??

每個人處於的角度不同,還有看事情的思維不同,都會把相同語氣相同的話理解出千奇百怪的意思來,所以你只能控制你自己的輸出,沒法控制聽你說話人的輸入。

5樓:醒醒麻麻

其實如何分清只有乙個點,就是結果是自然的結果還是無關的結果。

比如到了吃飯時間,孩子非要玩會玩具,說玩完了再吃飯,如果父母說「現在不吃飯,一會就不給看動畫片」,這個結果是無關的結果,就是威脅。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說「過了吃飯的時間不吃飯,晚上餓了可沒有飯吃了哦,只能明早再吃飯了」,這個就是自然的結果。

而且家長要讓孩子嚐到自然的結果,才有利於孩子總結經驗教訓,下次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

6樓:糖糖

上述情況都是威脅,也就是說都是口頭的嚇唬孩子,他並沒有什麼後果可以產生,唯一勉強非要說後果,那就是成功的讓你情緒波動了。

如果真的不收拾玩具,提醒兩次到三次,記得不要帶任何情緒,你的玩具沒有回到該回的位置,你是不要它了嗎?如果不要我就一起收走吧。直接把玩具收走,並且收走了孩子無論如何哭鬧,也請好好告訴他,我提醒了也問過你,你沒有待會家我就認為你不要了。

這個就是孩子為自己不收拾而承擔後果,如果幾次後孩子有意識收拾玩具了,再一點點把之前收走的拿出來,這樣孩子也會更重視自己的玩具。

這才是實打實的承擔自己的後果,說的話做的事,都是自己負責。但是切記一定不要帶情緒,而是敘述收拾玩具這件事,就像平時問這個東西要不要,不要就丟掉,要就放好。孩子一開始鬧情緒是必然的,因為失去了心愛的玩具,但是這個時候媽媽不需要很強勢說你不要我就丟了,也是溫柔平靜告訴他,媽媽那天問了你很多次,你不回應我(你說不要了)也不收拾,我就以為是不要的,所以媽媽也不知道。

弱下來並且告知孩子,長久以來她會明白,自己說的做的都要負責。

7樓:梯谷

只要是「因果正確」就行了,分析下:

你的玩具趕緊收好,不然可能會不見——對的

你趕緊做作業,完不成就不許玩——不對,做作業和玩不是因果關係,「玩」不是因為「作業」怎麼怎麼樣,反而是成績好與差與做作業有關係

給你10分鐘刷牙,不然我就拿走啦——不刷牙就拿走牙刷顯然是因果不正確的

類似因果正確的有:

你摸火就會被燙

上課專心聽講,學習就會變得輕鬆

因果正確的話,才能讓孩子了解到真相,否則孩子就會困惑,比如「我學習好一些的話,爸媽就會獎勵我100元」,當孩子有了「學習就是為了得到獎勵」這樣的價值觀,他做事的目的就會發生變化,當學習沒有了獎勵,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有些因果是我們可以說的,有些則是一些規則的問題,比如玩完玩具後應該怎麼做。這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讓孩子遇到問題時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怎麼樣。當孩子有了預期,他就會變得誠實,這是形成良好價值觀的基礎。

做好了因果正確,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嘗試把話說得「導向正面」,比如:

刷完牙,就會把今天的細菌趕跑,牙齒就會健康

你打算自己這樣做,自己去嘗試,是乙個有勇氣的人,那你做的時候怎樣才會保護好自己呢?

8樓:陳小五

承擔後果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發生的直接後果。下雨不打傘會淋濕。不刷牙會長蛀牙。

不好好走路會摔倒。一種是提前約定的後果。跟孩子約定完成作業就不能看電視,當孩子沒完成作業,可以提醒他不能看電視。

威脅指的是對孩子的恐嚇,不屬於以上兩種情況還要讓孩子承擔的責任的都屬於這種了。

9樓:楊巧萍Fiona

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威脅和承擔後果,也許說出來是同一件事。兩者不同的是心理的驅動不同。

威脅是由恐嚇與報復心理驅動的。

而承擔後果則是就事論事,沒有情緒的。

總結來說,就是覺察你的情緒。如果你在有情緒的狀況下說出這些話,通常都是威脅。如果你是心平氣和說出這些話,則是就事論事地讓孩子承擔後果。

還有一點可能也需要聊到,就是承擔後果到底怎樣才是合適的?

孩子造成的錯誤,只是針對這個錯誤的修復,而不包含無關的懲罰。

比如:孩子如果把花瓶摔碎了。那麼家長讓孩子承擔後果,還需要看到孩子負責的能力。

如果他的年齡足夠自己收拾打碎的花瓶,把地面擦乾淨。那麼,收拾乾淨場面,把弄碎的東西打掃乾淨。就算是就事論事地承擔後果。

但如果還要加上把地打掃乾淨,加上中午不能吃飯,下午不能出去玩,這些就屬於「不相關」,根本不實在讓孩子承擔後果,而是在懲罰孩子。

重要的是,你希望他從這個錯誤中學到什麼?玻璃打碎了,孩子將會學到「玻璃掉地上會摔碎,還會發出很大的聲音,媽媽/爸爸會不開心」。這些基本資訊,不需要你教孩子,他自然後果學會。

那麼其實你只是簡單地讓孩子清理地面,而什麼都不說。孩子已經從錯誤中學習到了東西了。

10樓:甘棠

以上都是威脅。

孩子要承擔是這件事情如果不做會產生的直接後果,而不是父母強加的懲罰。

比如不刷牙,牙齒會長細菌,我們會蛀牙,會非常疼的,而不是媽媽會生氣。

比如作業不寫,到學校老師會批評你的哈。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玩跟寫作業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如果你拿玩來懲罰不寫作業,孩子只會更珍惜玩的時間,因為這被認定為獎勵,也就是學習是累的,玩上輕鬆的。久而久之,與學習沾邊的都是負面的,孩子如何愛學習?

正確引導孩子學習,乙個是專注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二是啟發孩子學習興趣;

糾正孩子行為最後的時候,是在孩子做對的事情的時候!

呀,你今天收拾玩具啦!這樣乾淨整潔,你拿玩具也方便很多,寶貝你真棒!

哇塞,是不是刷好牙啦,讓媽媽聞聞香不香。真棒,明天也要好好刷牙哦!小蟲子才不會咬牙哦。

非暴力溝通在親子關係的應用中,父母是否有可能會產生不平衡感?

好學爸 很有意思的問題。先說我的觀點 很可能會產生不平衡感,父母需要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發覺感受背後的需求。看題主的意思,是說父母支撐孩子的物質生活,供孩子吃供孩子穿,付出了非常多的辛苦和努力,但是孩子擁有和父母相同的選擇權和話語權,也就意味著孩子可以不聽父母的話,這樣父母會覺得不公平。確實,我們平...

與婆婆在育兒方式上有矛盾,如何與她溝通能既不傷老人的心,又能解決矛盾?

要強勢!強勢!比如婆婆給娃穿的衣服我說太多了,當場脫了上班了我看不見那我不管,只要我在家,就穿少的,其次在懷孕前就告訴孩子爸,讓他跟你同立場。現在我婆婆會跟鄰居說我給娃穿太少,然後自豪地加一句,好像也不會生病 跟鄰居炫耀輔食的製作 因為我家小朋友到現在為止8個多月沒因為違反了婆婆的話而生病,只要娃不...

如何分清別人是在開玩笑還是說的真話

青綺 看說話時眼神,神態,行為舉止之類的,你是能感受出來的。或者你也可以反問他 你是認真的嘛?看他如何回答,他回答時的神情也可以說明一切。 韓楓 我們生活在乙個謊言的世界裡,要認真起來,沒人不撒謊,你問問自己有沒有撒過謊?畢業典禮的時候,無論讓任何人發言,發言必然會說 感謝學校領導,感謝老師,感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