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為這個世界感到悲哀,總是為發生的人和事感到悲哀而哀嘆,怎樣可以消除這種感覺?

時間 2022-01-02 17:19:58

1樓:九指神啟

負面情緒是壞死之菌,積極情緒是Sunny普照。依負面情緒關照世界,關照者漸漸失去自我。依積極情緒面對世界,關照者將有乙個美好的世界。

以怎樣的心關照世界,你的世界就是怎樣的。如何做呢?1.

提高自己的涵養,涵養足夠了,有一顆光明的心,自然就少了負面情緒。2.找乙個你愛的人,每天為對方而努力,充滿愛的世界不會悲傷。

3.拜訪道德高尚的人,與道德高尚的人談話,提公升自己的境界,負面情緒自然化解。

2樓:Philetus

O heart of my mother, my sister, mine own,

Thou art given to Nile, to the terror Typhon!

我們在「攀登生命之樹」時遇到的第乙個 Sephirah 是第 10 號Sephirah,它被稱為「Malkuth」(字面意思是「王國」)。我們可以將悲傷的恍惚——the Trance of Sorrow——歸因於Malkuth。悲傷的恍惚可以定義為一種恍惚,在這種恍惚中,人們察覺任何努力、成就、喜悅、聯絡等最終都是虛幻的,因此最終會消散(dissolve,這個詞有更深的含義)或結束;本質上,悲傷的恍惚是人們意識到,沒有任何存在會永續。

我們可以將「悲傷」理解為佛教術語dukkha的翻譯 ,它通常被翻譯為「苦」(或「哀傷」、「痛苦」、「不滿」、「壓力」、「不快」、「焦慮」等。) 從這個角度說來,悲傷恍惚代表了對第一聖諦的體驗性理解和欣賞,它可以用多種方式表述,但最終意味著「萬物皆有苦受苦」。

其次,Trance of Sorrow 是乙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Trance與單純的來自頭腦思維邏輯之思辨(intellectual comprehension)有何不同。乙個人可能在理智上領會了上面所說的——乙個人可能以前接觸過佛教第一聖諦並領會了所傳達的想法——但悲傷的恍惚是超越單純的理解的,這是一種將直抵並佔據乙個人存在之核心的感覺。恍惚是一種包羅永珍、甚至壓倒一切的悲傷、恐懼,乃至絕望的感覺。

雖然人們可以通過智力沉思達到恍惚狀態,但其一定是伴隨著一種確定無疑的切身感受開始生效,如此恍惚本身隨之顯現出來,並且這個人會真正體驗到其並不僅僅是乙個想法,而且是乙個不可避免的真理。對這種狀態的某種詩意解釋可以在克勞利《一星在望》中找到,它以以下幾行開頭:「雙足陷進泥潭,腦袋沒入昏暗,人啊,你境況悲慘,何等教人哀嘆!

懷疑使你發蔫,疾病使你心煩,既無智慧型、也無意願,可驅使你去爭戰——心裡要如何才能存有祈盼,想在作工中找尋價值也難,視野裡,連一星都無從覓見!」

更深入地了解悲傷恍惚的本質: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你將不可避免地死去。

你的家人會死,你所愛的人會死,你的朋友會死,你的敵人會死,所有你不認識的人都會死:每個人都會死。你去過的每乙個地方都會改變和消失。

生命的輪迴從未停止;輪迴之輪永遠不會停止轉動。你所知道的一切最終都會轉變和消亡。你所獲得的最大的快樂和幸福終將過去。

沒有任何食物、飲料、想法、愛情或其他任何東西能真正讓您滿意。你為之奮鬥的一切——你所有的希望、目標和抱負——要麼沒有實現,要麼已經完成,但不會持續太久。沒有工作是永恆的,沒有藝術作品是永恆的,沒有政治變革是永恆的,等等。

即使你成為地球上最有權勢和最有名的人,你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扭曲並最終被遺忘。如果不是在幾年內,那麼在幾個世紀之後就會發生;如果不是在幾個世紀之後,它就會在人類不復存在的時候發生。雖然我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這一點,雖然人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可能會對這個想法產生共鳴,但當悲傷恍惚開始時,它將在更深刻的層次上被真正感受到和理解,動搖了這個人的存在核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恍惚是最重要的一種,因為是它首先引導人們踏上了the Great Work之路。獲得光明的努力首先需要承認乙個人處於黑暗中。如果乙個人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完全滿意,就不需要改變什麼或獲得什麼:

這是無知的慣性。因此,亞雷斯塔·克勞利曾說過,「成為Master的願望植根於悲傷的恍惚」(Little Essays Toward Truth, 「Sorrow」),並且「正是悲傷的恍惚使乙個人決心承擔起解放的任務。這是律法的動力;正是一切都是悲哀這堅硬嚴酷的事實,才使人朝著任務前進,並保持在道路上」(Eight Lectures on Yoga, 「Niyama」)。

當乙個人進入這種恍惚之時,就是他決心找到超脫方法之時:用東方的說法,從輪迴之輪中解脫出來;用西方的說法,尋求不生不滅、不死不滅的不朽靈魂。正如克勞利曾經說過的那樣,「乙個人決心投入偉大的工作,投入理解成為屬靈存在的工作,不受物質存在的限制、不測和欺騙」(Magick in Theory & Practice, 「Introduction and Theorems」)。

在 Liber 777中 , 「theVisionof Sorrow」歸於第三Sephirah,Binah,而不是第十,Malkuth。在許多方面,Binah 和 Malkuth 之間存在共鳴或和諧:它們都歸於 YHVH 中的 Heh(第乙個 Heh 歸於 Binah,母親,最後乙個 Heh 歸於 Malkuth)。

Malkuth被稱為被提公升到母親 Binah 寶座的女兒(如《異象與聲音》的第 4 重天所寫:「Malkuth 將被舉起,坐在 Binah 的寶座上」)。這表明,雖然它們並不相同,但Malkuth的悲傷恍惚與 Binah 的悲傷景象之間存在關聯或和諧。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Malkuth的悲傷恍惚賦予了乙個人踏上偉大工作之路的動力或動機,最終導致「穿越深淵」並以聖殿之主的身份登陸Binah。為了明確區分,Malkuth的悲傷恍惚涉及感知所有現象的虛幻或不完滿,因此屬於二元領域;Binah高於深淵,因此超越了二元性,不受二元性領域的「事實」或「規則」的約束。為了區分這兩者,與 Malkuth 相關的恍惚被稱為「悲傷Sorrow的恍惚」,而與 Binah 相關的則是「悲憫Compassion的恍惚」。

不過,我們不應該走得太急。這條道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人們應該始終尋求採取下一步行動:做你要做的

我只大概翻譯了一部分。

3樓:程乙

覺得你挺厲害的,可以把這種悲哀從那些人本身摘出來,看到眾生皆苦,有時候不是人不夠好,而是無力。這是一種慈悲的慧根,看到這種無奈才可以去體諒包容和真正同情,慈是不忍,悲是接受,不去干涉不能改的因果,放他們自己去經歷和體悟,歷練。

盡自己所能的去行善,也接受這種事實。我們來世上,的確並不是來快樂和享福的。

我為什麼總是覺得這個世界為我存在?

荀令留香.君子如彧 在你眼裡世界是因為你而存在,在我眼裡世界因為而存在,所以世界是因為我們而存在的,而不是因為某個人而存在,所以不要胡思亂想啦,過好每一天,世界不會因你而存在,而是你因為世界而存在。 你太自傲。你應該知道每個生物都有乙個以它為中心的小世界。我們交流,就是兩個小世界在碰觸。並不是只有你...

總是為自己有慾望,有需求而感到羞恥怎麼辦?

慾望的本質在於 讓自己在現有的基礎上活得更好。那你的困難在於,無法讓自己活得更好,而這裡的主要核心在於,不允許自己過得好。似乎過得好是一件有罪過的事情,那麼就要看一看,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感覺?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方面的慾望。我個人覺得慾望的本質,如果看著乙個人正在積極的做事情,那麼通常是他體內的慾望讓他...

我是為這個世界而活,還是這個世界為我而活?

澤希 不用糾結這些有的沒的,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所以我的觀點是為自己而活。自己開心最重要,只有自己過的好,才會有餘力去幫助別人 生活,工作都是你的一部分。生活中不開心的事可以找辦法去排解,比如,跑步,拳擊,找人交談。而工作只是一種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的方式,所以不必因為工作中的事而感到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