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解釋 慾望是無止境的 ?

時間 2021-06-01 10:04:32

1樓:慵懶的造物主

因為所有這些滿足都是有條件的啊

快樂不是來自慾望的滿足而是慾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當某個慾望被滿足就是這個差距消失了快樂感就消失了

但也不是真的就永遠打不破畢竟有那麼多先人都證明過了呵呵

2樓:貓尾巴被踩

經典心理學的馬斯洛正三角塔式圖說的是社會人的心理發展模型,這算是俠義模型

實際上不光是人,包括動植物生命體的任何事物,其發展如果可持續,則其需求拓展就必須可持續,比如AI,其內在自身需求必然會因為其發展前景而不斷放大

因此,廣義模型應當是樹狀網路圖不斷向上放大的:

此為示意圖,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黑粗為剛需發展路徑,紅細為生態鏈融合構建,在共存發展複雜化的過程中,樹狀最終形成網路化結構,生態網路因此建立起來

其實大腦結構也是如此發展起來的,最初就是幾個神經元,然後樹叉狀發展,越來越複雜形成神經系統網路,並構造出腦部中樞以鏈結更多資源,形成處理資訊的集合,其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類欲求不能止步於簡單的吃喝拉撒艹,內涵必須不斷拓展

亞里斯多德:智慧型源自閒暇

沒錯,當我們原先的慾望被滿足的差不多了,閒的蛋疼的時候,就是開始想要折騰點新需求的時候,無聊就會想要整事情,新的慾望被鏈結出來,然後新的供需矛盾就建立了,最後實踐到社會演化中去

簡單的說就是達成乙個目標後,我們如果還沒犧牲沒死掉,只要還活著,就總得再找個目標吧?否則就會痴呆抑鬱和死了沒區別

當今人類社會的生理需求愈發被滿足得飽和了,所以支撐維持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需求只能在心理需求上找出路,而心理需求必須比生理需求花樣更多更多元更複雜才能持續建構更廣大的網路系統

如果沿用馬斯洛正三角模型來解釋,那麼最頂尖的【自我實現】必須內容更多些,多到遠比下層豐富得多,這個模型有點太靜態了

3樓:ID u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那些不貪得無厭的人被淘汰了....當然這只是自己的想法罷了。

前幾天看書,突然覺得書裡的東西估計跟這個問題有關係。

1,你自己有100元,此時你不會高興,而處於一種中性狀態。你意外在100元之上多了50元,便會高興

下面是關於這種特點的解釋 。

變化法則(弗里達,1988):人們更關心事物的變化,而對事物靜止狀態較為無感。

解釋:這種心理特徵是適應出來的,只有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的物種才更可能活下去。

環境發生變化,生物體把感知到的變化編碼為,比如快樂或者不快樂的訊號形式傳遞給大腦,從而促使生物體做出適應性反應。

參考點:當最終結果在參考點之上時,個體視為收益。在之下時視為損失。

解釋:這與基本的感知判斷原理相容,我們的感官是與變化或差異的估值合拍,而不是與絕對量合拍。

另外,參考點涉及生物學中更寬泛的自身穩態和協同穩態機制,這兩種機制具有實現適應性進化的基本功能。

注:參考點有多種形式比如,還可以是期望。

2.當你已經有了150元,一段時間後你便認為這150元是理所當然該有的,只有在150元之上意外多出50元才會高興。(即假設參考點會發生變化,個體情緒重新回歸中性狀態)

這樣假設的理由

1乙個人不調整參考點,可能會一直處於某種極端情緒狀態,進而導致自身機能失調。

2處於極端情緒狀態久了的人,容易做出不合理的決策

3乙個人長期處於極端情緒狀態,會使生理功能衰退。

這樣的人應該會被淘汰掉。

結合1、2,人們會對參考點之上的所得感到快樂,而參考點會變化

看起來就像慾望永無止境,貪得無厭一樣

參考自行為經濟學教材,以提供一種視角

4樓:輕影

人性需求層次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七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這個些需求是自下而上的,當低層次的需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居無定所,連基本生存都是問題時,對於高層次的需求沒有太大的要求。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會對高層次的需求有所要求。

需求層次不同,人活得的境界和層次也會不同。

而當到達了需求到了金字塔頂端的時候,會滿足嗎?不會的,還想要更多,希望得到的更長久,看看古代帝王就知道了。有句話叫欲壑難填。

自我或小我的特點,怕消失,時時尋找存在感認同感和價值感

在於追求本身就是小我尋找存在感的一種方式,而且相比於得到本身,追尋的過程更加另其快樂。有時得到了反而喪失了興趣,然後尋找下乙個目標繼續追求。

越是難以得到的,越是得不到的越會珍惜,太容易得到的反而會輕視,也是人性的一面。

自我本身就是一種和合的現象意味變化、依賴於條件,當條件變化或不存在時,快樂就變成了痛苦,而為了讓短暫的快樂繼續存在,需要再去創造條件。

所以,慾望無止境,一方面是由於自我的構成基礎就是不穩定的,短暫的,變化的,依賴於條件的,越是這樣它越希望自己存在,怕消失,時時證明尋找存在感來彰顯自己。另一方面基於習性和慣性,就是貪愛,貪戀。

5樓:

慾望是無止境的,這句話挺雞湯的。

怎麼可能,生命都有止境。難道在臨死前發了乙個願,人死了,這個願還沒有盡頭?

到了盡頭了,,人死之後,這個個體的願是沒有再續的依附了。

那麼活著的話,有止境嗎?

看看回答的人。很多並不會這樣。所以問題不存在。

於是乎,再看了一次題幹,說是慾望的物件是什麼。為啥似乎沒有盡頭。

如何從心理,生理,醫學角度,做出回答。

不知道,但是還是回答了。

6樓:水萌萌君

我不是專業的,但這張圖很明了地解釋了需求的變化,我大學心理學及格了哦耶。

我一直在強調,慾望是美。

人有持續的慾望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時候我想要集齊小浣熊乾脆面的卡片,長大後我想要集齊不同色號的口紅,這沒有什麼不對。

慾望可以讓我們更有動力賺錢,比如前幾天我舍友看上了乙個1600的包包,她這幾天在公司也接了不少單子,想著提成應該可以買下這個包包。

換我的話,1600可能拿來存1000,花600來吃吃吃………捂臉……

你看,這就是金錢觀和愛好的略有不同。

都沒什麼不對的。

而人們常說的欲壑難填,是指你的慾望就像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我想買一雙鞋子,找到心儀的就買下它,我就開心了,而且可以開心很久。

有人則是買了一堆鞋子,說喜歡吧,也沒多喜歡,說不喜歡吧,也還凑活,然後一直在尋找下一雙鞋子。

前方還有更大的麥穗,這種聲音一直迴盪在耳邊。

然而你永遠找不到最大的麥穗。

慾望多而不快樂,這是我覺得挺悲哀的事情。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很多慾望是被新增的,並非自我產生的。

我沒有Gucci的包包,我感覺我融入不了公司氛圍,

我沒有Chanel的香水,我感覺我和她們不是同乙個階級的,

我沒有TF的口紅,CPB的粉餅,我感覺我在她們之間顯得廉價。

……其實聚光燈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人在意你。

只是因為要融入某個集體或團隊或階級,而產生的慾望,非常不理性。

因為你根本分不清你到底想要什麼。

我們遇到美好的東西,產生心動的感覺,將它據為己有,這個過程,才叫慾望。

而你本身,不會因為外界所有東西,被剝奪你的自我價值。

7樓:趙予豪

慾望是無止境的,但我們實現慾望的能力卻有限。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會痛苦;當慾望得到了滿足,而滿足感消失時,我們又會痛苦。只有學會感恩,學會知足,才能真正的破除慾望與貪念!

不要追求那些自己能力很難達到的事物,那樣會讓自己很疲憊,量力而為,更容易擁有輕鬆,淡定的人生。——加措活佛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自殘行為?

凌王 我提出乙個觀點,抑鬱症的患者存在的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自我評價過低,更準確的說法是自我評價的偏離,因為抑鬱時期自我評價非常的低,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成,做不好,對倆人,對社會毫無價值,甚至覺得自己是社會的負擔和累贅,而亢奮期又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問題,精力旺盛,可以做很多事,並且一定能做成。價...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丁克行為?

夢裡江山家天下 社會心理學講,自尊和控制感是人的兩種基本社會性動機,在這個自由主義的時代,自由和享受高於一切,丁克為此提供了美好的願景,同時作為乙個西方的舶來詞顯得非常高大上。簡言之,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覺得丁克很酷 雖然自己沒有意識到 意味著西方和自由。 三梆子的表哥 丁克是一種家庭狀態,夫妻雙方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什麼是成長?

沐風學長 借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和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分為8個階段 嬰兒期 兒童早期 學前期 學齡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老年期 每乙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特點和主要發展任務,通過該階段的任務,個體慢慢去適應,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完成任務實現各種階段的要求,這就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