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多識廣是可以提公升乙個人素養還是只是豐富乙個人的知識?

時間 2021-06-01 08:55:35

1樓:李卓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究其實質是為了解答道德與知識是否存在必然關係的問題。在我看來兩者是乙個綜合性的東西,有很強的必然聯絡。但是兩者聯絡之間又有很大的一部分空間,這個叫做選擇。

我們以看書豐富知識為例,當我們看書愈多,見識愈廣,也就對世間什麼是好什麼事壞有了乙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如何是乙個美的道德,人向善的本性以及對書中知識知識天然效仿的動力會促使人提公升道德品質。這是理論層面的解析。

但是現實點來看,書對於生活來說仍是狹隘的,譬如說看書解決不了吃飽穿暖的問題,所以這就是兩者之間廣闊空間選擇的問題,我們多了很多見識,完全可以利用這些知識去做常人意識不到的壞行為。從這一點來看似乎是生活在兩者間起重要作用,但是我們書也是可以改變乙個人的生活的。

好了,現在看來我們似乎陷入乙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迴圈,但在人類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的啟蒙教育對於乙個人成長的作用也就昭然若揭了。是讓知識先進入他的生命還是生活的重擔呢?這個先後將決定日後很多的問題,包括您所提的這個問題。

2樓:李怡

我覺得這是個好問題,可以打破見識無用論,很多「沒素質」的人,會鄙視你去所謂的「增長見識」

對此咱們就不做吐槽了。

K,首先我的觀點當然是:

見多識廣當然是可以提公升個人素養的

這裡的問題有這麼幾個:

1 見多識廣是指什麼?或者到什麼程度才算見多識廣

2 所謂「個人素養」又是什麼?或者達到什麼程度能被認可為「有素養」

3 高素養和「做好事做壞事」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認為「見多識廣」是指乙個人的內、外儲備都比較高。內儲備包括心理承受能力、邏輯思維等,外儲備就是所謂的知識。世間萬物太多,沒人能做到真正的全面涉獵,但是2:

8是最基本的比例,10個人中大概就2位能夠有廣闊的知識涉獵和心理收益。

對於個人素養,主觀的理解就是人的「教養「,也正是因為「受教」方有涵養。因此在知識(外儲備)和心理(內儲備)的提高中,人的素養一定會提公升。

最後,決定」做好事做壞事「的原因更多,人類的主觀行動更多是由於」時機「」環境「」情歌「等不穩定因素造成的,實際上與乙個人的財富、知識、年齡等穩定因素無關。越來越多的」品行敗壞「是由於以上因素導致的」習慣「而形成的。

大學會不會總是乙個人?是乙個人提公升自己好,還是一群人平淡普通的好?

巖雨 那就去乙個人提公升,並同時去交有上進心的朋友。你這個問題問的就好像是 大學會不會總是乙個人?是不斷提公升活出自己,還是畢了業之後你們都帶著乙個模樣離開學校? 萌太奇 這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大學不同於高中,你不單單是學習,你應該有自己的人際關係,乙個人學習,吃飯是很孤獨的,我們人本就是群居動物,但...

如何理解寫信?寫信是乙個人開始具有文學素養的開始嗎?

欣然 文學素養是個天長日久在文學道路上積澱的過程,是個輸入的過程。而寫信是個輸出的過程。在寫信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得到專業人士或者朋友的指點,進而修改,凝練,自我覺察,再回到文學作品和生活之中汲取營養,那麼就能夠提高和促進文學素養。是這樣的邏輯關係。 宋詞 寫信,既是一種文字的表達,也是關係中的...

閱讀是如何影響提公升乙個人的?

羅佐歐 問題有點傻。說明讀的書還不夠多。而且,樓主說的這些書,大都是些暢銷書。讀讀經典作品吧,讀它個一兩百本,自然就知道怎麼提公升的了。 蘇西坡 閱讀是一種間接經驗的獲取,人的生活閱歷和環境有限,很難全面的了解生活和社會。那麼這些間接的經驗材料就會幫助我們更便捷地了解社會,好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的不同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