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貧窮感是不是給我帶來了心理問題?

時間 2021-05-06 18:55:49

1樓:安邑生

題主,這不是你的錯。只是你媽媽把她的焦慮投射到了你的身上。

你說了,媽媽總是說給你交了學費不容易,給你攢錢希望你能出去走一走。這裡面可以看得出你媽媽對花錢這件事是焦慮的,這可能跟她的生活經歷有關係。

你可以感受到你媽媽的焦慮,同時出於對媽媽的愛,接納了這份焦慮,因而讓你在花媽媽的錢的時候有了負罪感。

實際上你心中已經有了乙個等式:花錢=有罪。這一公式更核心的信念是:我不配。

買阿迪達斯的衣服,你其實想的是我不配,出去旅遊的時候,折磨你的也是這句話「我不配」。

再次說,這不是你的錯。

只是當你有這種信念的時候,只要你滿足自己的慾望時,這種念頭都會冒出來折磨你。

那要怎麼辦呢?

一方面是試著扭轉這種核心信念。你看著自己說。我值得擁有好的東西。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負罪感很重,那麼不妨用想象來代替真正的購買。很多時候我們購買的快感僅僅來自於購買的那個瞬間,而想象自己擁有同樣的東西也是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的。

當然還有,就是切斷媽媽對你投射的焦慮。每當你又感受到「我不配」時,你要認識到,這一焦慮是你媽媽的,不是你的。你可以少接受媽媽的生活費,通過自己勤工儉學來賺取。

以上只是建議,希望一切都好。

2樓:Rinalijianghost

確實學生時代會有貧窮可恥的這樣的脆弱的金錢觀(我曾經也這樣),當你掙錢了以後,你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和社會地位,你會因為自己想花錢而花錢,不是因為擔心別人瞧不起而去買700多的鞋子,這一切以後都會改變,不會成為乙個心理疾病。

3樓:

其實這並不怪題主,當今大部分人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將錢看得太重,這不僅僅帶來攀比,更多的是心態的失衡。

未來孩子可能只憑收入高低,來判斷工作價值,會很少有人靠社會興趣去選擇工作,常此以往,實現不了真實的自我價值,就會越拜金,越迷茫,越迷茫,越拜金!

我們需要的是,對貧窮的正確解讀,如果對貧窮的解讀不當,不僅僅是貧窮,對其他困境進行錯誤的解讀,也會產生自卑。但是自卑感恰恰是人類趨向優秀的原動力(源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我們可依照下面的三種方法超越自卑:

1.直面真實的生活問題,並以此肯定自己的力量,實踐自己力量帶來的改變,獲得自我安慰,逐漸擺脫自卑。

2.同時學會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找到能為其他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的意義,想到自己所做的事對他人有益,就很難再自卑下去。

3.如果過往的經歷,為我們總結的經驗,是錯誤的融入方式,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看清它,回到經歷本身,重新從中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融入,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

4樓:「已登出」

是的,貧窮感是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影響,沒錢的人往往需要考慮很多沒必要的東西

怎麼解決:

1. 擺正心態

2. 減少慾望

當慾望大於手上的資源時,總有一天會被耗死

比如你想買一雙700的鞋子,買了之後沒錢用了,大部分情況下只有去兼職,假如乙個月有十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那兼職就會耗掉這十天

我的做法是不去買這種鞋子,省下這十天用來學習或者提公升自己,將來賺更多的錢

如果你能兼職或者通過什麼別的途徑既賺錢又能充實自己那當我沒說

5樓:

私以為,有這種想法是好事,但是不能過於執著。

單親媽媽是很不容易,但是你要知道,你的媽媽對你的付出是自願的,你能做到很節儉就很好了。大學生了,也是時候考慮怎麼賺錢了,等有了自己的收入,花錢起來應該就沒什麼負罪感了,而且還能反哺你的媽媽呢。

要把壓力轉化成動力,而不是讓壓力成為畔腳石。

不過這些我都沒做好(雖然並不是單親家庭……)…… 加油吧……

6樓:等風來

感覺跟題主一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我大學時一學期生活費6000,算下來1500乙個月,應該不算少。但因為是開學時一次性給的,所以不會有後續補貼,這還包括任何突發事件,生病啊旅遊啊等費用,所以每分錢都得計畫著花,每月前十幾天,每學期前幾個月,都要緊著花,吃飯基本都在食堂,買衣服也都等打折,到了月底,學期末,感覺剩的錢還挺多的,才會哥幾個出去吃一頓好的,或者大家出去玩一趟。

正因為這種給錢方式,我大學從沒鬧過資金問題(舍友都是月月給,每到月底,乙個比乙個過的慘,哈哈)包括換手機,也都是從生活費裡結餘的錢,沒有養成亂花錢的習慣。這讓我工作後跟大學時幾乎沒有轉換的困難,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不會過的很拘謹,衣食住行也能改善很多,逢年過節還能給父母錢。可能大學時形成的金錢觀也會影響我以後的生活吧。

7樓:

學費可以考慮助學貸款啊,又不需要利息!

這樣你心裡會好受一點。

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包括現在上班了也這樣,買貴的肯定心疼,不過對自己嘛,當然摳一點點也無所謂。有時會心疼。

沒有心裡問題。

沒有心理問題。

沒有心理問題。

我讀大學的時候班裡同學都比較窮。

所以也沒有什麼攀比心理但是有一天花了五百多買了件傑克瓊斯的衣服 ,真的到各個寢室去看的 ,雖然很心疼但是很開心,衣服確實好看。 不過也只是偶爾買一買。

其實不管怎麼樣,你媽媽自己肯定不捨的花錢,她的工作你無法改變,所以還是不要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省點花錢。適當省點就行。不要經常找媽媽要錢。

8樓:Sasha夏夏夏

如果家裡給的生活費用於旅遊或者買比較貴的衣服鞋子覺得負罪感,那就自己去掙錢給自己額外消費。生活費只滿足日常生活必需。開源節流同步進行,如果掙不到多少錢,自然節約一些,畢竟節約是美德,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反而是大肆揮霍一點沒有負罪感的消費和收入不對等的人應該反思一下,倒也無所謂,各有各的活法。你覺得負罪是因為很多消費不屬於家庭日常消費內容,那就自己努力去創造消費的機會,少做拿來主義者自然就心裡踏實多了。不過小姐姐的自制力還是很棒的,有負罪感也是明事理知是非的體現喔!

9樓:不知道

題主,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理解你的感受。因為我從小家境就很不好,童年幾乎沒有穿過新衣服都是穿表姐或者鄰居們給的,不是大了就是醜。印象最深的事情是,長個的時候頓頓吃不飽,因為動筷子吃飯之前爺爺會給每個人的碗裡把公尺飯分完,分完公尺飯再分菜,全部分完後鍋裡什麼都不剩。

因為吃不飽,我學會幫同學寫作業掙零食吃,幫著鄰居幹點農活後鄰居會給我些花生玉公尺地瓜之類的好吃的。上大學以後花的每一筆錢都用小本本記下來,無論花錢幹什麼都會有心痛的感覺。於是我想一切辦法去掙錢,掙的錢最初只是存銀行卡裡,後來看理財書和同學或孤身一人出去窮遊,花錢不那麼心痛了。

現在我大四馬上畢業了,工資雖然沒有上萬,但好在管住吃食堂加班多剩三分之二有餘,看著自己賬戶裡數字一點點變多就很開心很滿足。說那麼多,題主在不耽誤學業的情況下去開發自己掙錢的技能吧,當你能自己養活自己、賺的錢還能攢些給媽媽買買買的時候,那種成就感真的不是刷劇逛街談戀愛所能帶來的!等你展現了自己賺錢的能力以後,你媽媽也會對你更加放心。

會賺錢是每個成年人都需要習得的技能,祝好。

10樓:劉PP

說真的,我覺得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重點,切不可跑偏了方向。

「單親」這是你首先的介紹,生活從來不易,如果你覺得生活順遂,那必然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你並沒有介紹母親的工作狀況,收入狀況,但是從你後文說「特別是我有時候希望我媽出去走走逛街什麼的,我媽就說不去,要給我節約錢讓我去旅遊之類的」可知並不是非常的富裕,或者是富裕但是你母親掙錢不易。看到你媽媽說節約錢讓你出去旅遊,我都有點心疼,你因此有負罪感也實屬正常。

生活不易,單親媽媽更不易,多體諒。

回到我回答的開端,也是我最想告訴你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重點。

「腦子裡根深蒂固就是脫貧比脫單更為重要

因為這個有時候看事情做事情真的就只考慮利益這兩句話我就其實沒大看明白,就絕大部分大學生而言,在大學階段脫貧是極其不現實的,且我不明白大學遇到的事情究竟有多大的利益能讓你只去考慮這個?

依然是那句話,每個階段有重點,在大學的重點真是好好學習,在學好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做兼職滿足自己某些物件上的慾望的人,我一直都是非常欣賞的。但如果有人告訴你大學就是玩的,或者就是告訴你大學就是要去做兼職攢社會經驗,那我告訴你,他騙你的。

與其有負罪感,不如好好讀書。你想要的,以後都會得到的。

11樓:肖肖

我現在工資一萬多乙個月,我都捨不得買七百塊的鞋子,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窮,如果你覺得你窮,你了你出去掙錢,而不是在那裡一邊對不起你媽。

12樓:lwz061501

這種心理我也有過,根源來自於攀比。如果你不和別人比,自己已經很好了,但就怕比一比就會有差距感,進而產生自卑感,進而對財富吝嗇,最終導致對身邊的人吝嗇影響人際關係。

解決辦法:先要了解自己是什麼人,我覺得大學裡有這麼幾類典型的人:

第一類,對財富有著極度的熱情與渴望,對任何賺錢的機會無論大小都非常感興趣,忙碌於各種兼職和小生意及人際圈中。第二類,有著自己清晰的生活目標和理想,或者好好學習研究學問和技術,或者騎車旅行等能乙個人沉浸其中。第三類,除了完成學業外沒什麼目的,甚至學習為了什麼也不清楚,平時吃喝玩樂打遊戲,學業對付一下即可,得過且過,整天夢想發財卻從不付出行動。

想清楚自己是哪一種。

然後是對策:

第一種人不用來這裡提問,有這個時間早去推銷報紙或者擺攤賣東西或者當家教去了。

第二種人本身很純淨的,只是偶爾受了世俗的一點干擾,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即可。

第三種人最多也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狀態,頹廢散漫,漫無目的,隨波逐流。其實大多數工作以後還會處於這個狀態,於是乎工作和生活也就這麼庸庸碌碌的過了,能否發財靠自己的命吧。如果想改變現狀就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吧,如果只是想手頭寬裕點生活的好一點,那就去想辦法賺錢吧,打工兼職家教都可以,人不懶的話乙個月一兩千還是能掙到的。

跟著導師或者外面的公司做點小的專案也不錯,既提高能力又能賺點外快,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甚至嘗試創業也未嘗不可。方法很多,抱怨或者自卑不解決任何問題,想要改變就得付出行動,任何事都一樣,事在人為!

13樓:文藝

座標帝都,家裡中產,但本科四年基本每月給我不到1000的生活費,我覺得完全夠用,買鞋買衣服都是100+,200+的樣子,經常和同學假期出去,算是窮遊,但大家一起也挺樂呵。生活自我感覺挺實在,挺滿意的。所以關鍵不在別人怎麼看,在自己怎麼想。

這種心理是不是病態?

黑藝之術 你這種心裡吧,常常發生於一些青少年叛逆時期,更年期中老年身上的人。即出了問題錯了不怪我怪別人誰離我最近我怪誰。豬八戒倒打一耙也是這麼來的。也就是自私的昇華版,這事不賴我的高階版。踢到牆角了都怪牆然後打回去的人,有時候順心挺正常的乙個人 一到這種心裡發作讓別人實在無法理解。輸了生氣 怪誰?我...

我這種心理是不是不對?

茗苠 別著急。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在實習單位獲得的是什麼?是變好看?是得到別人認可?是收穫好人緣?還是增長技能?獲得機會?希望你先想明白自己的想法。再說長得好看的人,長得好看的人的確會給人留下一下不錯的第一印象,但轉換一下思路,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長的好看,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當然不是。也許會...

這種情況是不是心理疾病

武伯欣教授 我學習研究心理學問題幾十年了,最主要經驗就是 能夠學的進去,更能跳的出來 我希望學習者能夠購買 認真讀一下2018年武伯欣主編的 心理病.案 對照一下自我的情況,不可以沒事兒找事自己瞎琢磨! 寓教於樂李老師 這個不是什麼心理疾病。這個是你自己的形象問題。如果給別人一種任性不負責任不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