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講,什麼樣的人做事容易 作死

時間 2021-05-31 13:44:23

1樓:深海的泰坦

我覺得是心智不成熟,幼稚的,好面子的人。

這樣的人,往往容易情緒化,情緒化就會做一些破壞性的事情,說一些帶情緒的話,就會做不利於長遠的事情。

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太容易自我的人,作死的機率大。

2樓:王慧明

作死的人分兩種,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死,作著作著就死了:另一種是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沒結果,但依舊在做。我們總以為大多數作死的人都是第一種,其實大多數人都是第二種。

3樓:

我知道正確的做法,但我就是想試試不這麼做會怎麼樣。

我知道別人想聽什麼、我該說什麼,但我偏不想那麼說。

大概是因為從小一直被要求懂事被要求看眼色,一直被罵不懂事沒眼色。那我就沒眼色給你看嘍~然後養成了習慣。

可能是因為從小太沒存在感,於是犯犯蠢作作死,和別人不一樣。

作死還會上癮,劫後餘生的快感。就算沒那麼幸運,也可以落實自己對自己的負面定位,會收穫安全感。

4樓:TaoZen

1,無知。不知者無畏。不知道事大事小。就像搞不清毒蘑菇,吃了毒蘑菇。

2,內心罪惡感重的人。心裡虧欠的多了,覺得自己需要做些什麼來償還,就容易有自我破壞的意識,做事就容易把事情做的很糟糕,讓自己不好,這樣來讓心裡有所平衡。

5樓:Foxie

我不覺得『作死』是什麼壞事。相反,那些懷著試錯心態『作死』的人,要比那些城規守舊、按部就班、一味猥瑣避險的人要靈活的多。

當然,『作死』的人要想好可能付出的代價,為了『可能出現的美好結局』孤注一擲,這種賭徒心態會讓你真死。

6樓:沉靜人間

贊同高票答案。

有些人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看問題感性不好。

最高票答案就是最好的回答。

要想不作死,或者盡可能避免作死帶來的問題,那就要反覆思量。

思考自己的問題,下一步該怎麼改。有些事情或許不會完全改變,但理性的思考和反省一定能帶來緩和。很多時候這個量的改變往往能能改變質。

確實,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而務實的。但是我們應該盡量向這個方向努力。

7樓:

人來瘋。

犯賤。專業的也不知道怎麼說,說倆故事。

。。。人來瘋。

北京海淀過去有些地方的蓄水池是挖乙個大坑。旁邊有很陡的台階下去。

我乙個哥們騎車下去過蓄水池。

受傷了,如果掉進蓄水池還好,受的傷都是摔傷和碰傷。

。。。犯賤。

象棋,有個人以為自己穩贏了。當時也是贏了。

和另乙個人乙個勁的顯擺。

結果那盤棋有個反著。開始真的是誰都沒看出來,但是沒投降的那個人後來就是走了出來那招棋。

顯擺的那個人輸了。

這個事,是真事,現在我都感嘆,牌壞未必不能贏,人賤老天肯定收呀。

象棋能下出來那麼逆轉的局我是活久見了。

現在寫,我自己都懷疑我是不是編段子呢。畢竟死棋出現了逆轉,還贏了。也不是開始顯擺的人多犯賤,就是最後一著才犯賤,也沒給人多少機會,可是就是這麼一著,還是被逆轉了。

。。。類似這樣的地形。

那哥們騎車衝下去,中間是水池,其它的就是變電站什麼的。

周長大概是200公尺,高低差不多15公尺,那個坡長30公尺左右。

8樓:

必須怒答,匿名

我只記得我看過關於蜂蜜的問答,但是該樓主真是醉了!可能廣告打得實在厲害,天天被舉報,然後就改名字,重新傳送文章。然後還說是同行,請問那麼多家為啥就你天天被舉報?

真真每天都能看到啊

一開始覺得他家的蜂蜜可能還不錯,現在已經no feel.

9樓:Zack

我也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最終我有了乙個自認為接近的正確的答案。

對世界的理解越簡單越容易作死。

對世界的理解越固化越容易作死。

題主問我關於很多有上述情況卻沒有作死的反例的問題,我想也許是觸發機制的問題。

先來說說第一種,對世界理解簡單的人一般比較幼稚也比較自我。這類人容易情緒化,所以進入情緒化的狀態就是他作死的時候了。

第二種是對世界理解固化的人,這類人有乙個特點就是對新事物的排斥。一旦出現了新事物那麼他就會本能的站在對立面,那麼也就是在作死了。

第三類人比較複雜了,一般不會作死。但是一旦作死就是作大死。作死成功改變世界,失敗的話結局都悲催。哥白尼,伽利略就是這個型別。過於超前了。

10樓:沃·茲吉德銘茲

好奇心比較足的吧,好想拆開看看啊,然後還原不回去,稍微用力點沒事吧,嗯,稍微用力點試試,然後斷了。只是什麼,好想搓搓看,尼瑪幣,是翔!稀鹽酸倒手上的灼燒感是什麼感覺,臥槽,臥槽,感覺總忍不住去作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愛」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匆匆那年 首先人是群居動物,需要依附他人感知自己的存在。愛是一種感知自我存在的一種精神依附支柱。從他人身上感知被關注,前提是這個他人也是你自身所接受認可的人,這種被自己接受認可的人和你自身產生共鳴認同感時,你會感知到一種精神聯絡,形成信任,從而內心深處強烈產生被認可的激動愉悅情緒,情緒引導心理生理發...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什麼是成長?

沐風學長 借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和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分為8個階段 嬰兒期 兒童早期 學前期 學齡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老年期 每乙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特點和主要發展任務,通過該階段的任務,個體慢慢去適應,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完成任務實現各種階段的要求,這就是成長...

從心理學角度講,為什麼有人生病了不喜歡去醫院?

大概,從小在醫院呆的時間長了留下了陰影。長大後,我也是看著家人乙個個在醫院離去。在我心裡,醫院就代表著衰敗,是生命走向盡頭的最後歸宿。我討厭醫院,連醫院的空氣裡都瀰漫著生命腐敗的味道。 吃雞喝湯 即使知道自己真的病了,但卻不想去醫院聽到醫生給的答案。得知結果的那一刻,像是宣判。沒去之前,沒被宣判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