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問好之者和樂之者有什麼區別呢?

時間 2022-01-19 00:35:24

1樓:King SVD

我在乙個紀錄片(台灣紀錄片《孔夫子》——錢穆先生講解)中看過一種很有趣的解讀。鏈結這裡: 台灣紀錄片《孔夫子》——錢穆先生講解_嗶哩嗶哩_bilibili

裡面將之解讀為:知道真理的人不如愛好真理的人, 愛好真理的人不如以實踐真理為樂的人。

2樓:虛空濟

《論語-雍也篇》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三重境界)

3樓:SAI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很久,我依然試著回答這問題。好之者,與樂之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樂之者中也附雜著好之者於好之者中也夾雜著樂之者,就像金無足赤那樣。

先說一種理想狀態的好之與樂之區別就在於,好之者是側重好之所能帶來的附加利益,是以好之為手段的。 樂之則是以這麼一件事物為「目的」

舉個例子來說,好學,好學者,多為錢財,聲名,權利,尊重,人緣等等,而非學本身,好學只不過是他們獲取這些事物的手段。 樂學則不同,樂學則是別無他念,為了學而學。從中能感受到快樂,愉悅。

與好學獲得的快樂愉悅不同的地方是,好學並不是從學本身獲得快樂與愉悅。

再說樂之者中好之者,好之者中樂之者。好之與樂之並非「你死我亡」的關係,乙個人既可以從樂學中獲得其他非「學」本身的利益,也可以在為了獲取利益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因為事物在不斷變化發展,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既有可能今天「樂之」,明天「好之」。

又有可能今天「好之」,明天「樂之」。就像某人想要名利而學習,那麼他極有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真正「樂之」的事物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樂之者中必然摻雜著其他的事物,比如樂與競技比賽的人,絕對會從競技中獲得榮譽,宣告。好學者,大多數情況下也不能說他僅僅只是為了獲取利益而學習,他也必然從學習中體驗到了獲得知識的本身的快樂。

既然樂之者中有好之者,好之者中有樂之者。那麼如何判斷到底是好之還是樂之的關鍵在於,某人是以什麼為主體,以什麼為附屬。 以學為輔以利為主,則為好學,以學為主以其利益為輔。

則為樂學。

4樓:

上面有乙個答案我覺得非常準確,把『好』解釋為看起來好像對某件事很有興趣,把『樂』解釋為從心底裡真正熱愛某件事。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境界。

讓我舉個例子,乙個是成語葉公好龍。葉公收集和龍有關的一切東西,大家覺得葉公好像很喜歡龍,結果感動了真龍,真龍來拜訪葉公的時候,葉公被嚇得一點也不想見到龍,這就是好之和樂之的區別。葉公其實並不了解真的龍是什麼,他對龍的喜愛只是很淺層次很表面的喜愛。

第二個例子是費曼到巴西教物理的例子。費曼從小被父親的啟發影響,對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探索的興趣,這種興趣支援了他終身的物理學研究。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有一次應邀來到巴西教物理,看到所有的教育界人士都熱衷於物理課的教學,甚至許多小學都開設物理課,但是實際上老師們所做的只是讓同學們死記硬背一些概念,他們對所教的所學的沒有真正的興趣,所以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概念究竟意味著什麼。

最後做報告時費曼得出了巴西根本沒有在教物理的結論。

5樓:瓜子

我知道李健唱的歌很有水平,這是第一層。

我聽李健的歌,並且真心覺得很好,這是第二層。

我聽李健的歌,只要有新碟,不管再遠我也去買,有演唱會,不管再遠,我也去聽,不覺得辛苦,樂在其中,這是第三層。

再覺得好的東西,不斷地給你最終也會厭倦。

付出了的一定會去愛的,得到地太容易則往往不會珍惜。

我想某種程度上夫子也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長風 這句話每一段都省略了乙個物件 道理。生來就知道,不需要學習的道理 需要學習才會明白的道理 通過無數例項 碰壁 痛苦 才會明白的道理。其實,我們任何乙個人所理解的道理,都是這三種方式得到 提煉 修煉而得的,只是人與人的性質特點不一樣,三種方式運用的區間不一樣。餓了就得吃飯,渴了就得喝水 走路怎樣...

「虛靜」為什麼和「反者道之動」不矛盾?

個人理解反者道之動的本質是,積累某樣東西,到達了一定的程度會出現一種勢能,這種勢能要麼造成躍遷,大部分則達不到躍遷,就會往反方向走。運動是相對的,本體不存在什麼動和靜,所以這種靜只能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靜,也許不是真靜,而也是在積累某種形式的能量,能量到達一定程度,必然會反著方向動。至於靜到一定程度...

問崩崩崩大佬,理之律者帶濃姬還是帶哈勃好

澗卿 有濃姬帶濃姬,沒濃姬先哈勃湊合用,攢水晶抽瓦爾特。材料不充裕的話哈勃不著急公升星,精英工坊的濃姬也別著急換,最後總歸要靠瓦爾特畢業的。 破曉之光 以下將從三套冰系聖痕中,根據聖痕對理之律者的提公升做出分析 多圖預警 自現版本更新後理之律者摩托鴨成功讓卡蓮失業,心疼卡蓮 自不能擴冰之後冰八失業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