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發菩提心怎樣才是如法的?

時間 2021-06-05 10:26:29

1樓:心靈樂園

大乘之根本——發殊勝菩提心引導,如果修行人的意樂廣大,那麼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從諸位初學者的側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備世俗菩提心,而並不是以法來安立大乘和小乘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居於主導地位,見解作為助伴。

了義、究竟的目的地就是勝義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並不能獲得究竟的果位。也就是說,在初學階段,必須有一顆善良的心。如雲:

「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惡地道亦惡劣。」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樂,那麼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會經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麼地也惡劣道也險惡,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

為此,在初學階段,不看見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樂,除此之外什麼也不依賴。談到見解,其實聲聞緣覺也有證悟的,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諸聲聞修空性法,彼之果即滅盡定。

」所以說,依靠菩提心意樂和積累資糧這兩者才能獲得佛果。

寂天菩薩說:「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謂的「菩提心妙寶」,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獲得佛果的心願。

「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無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發起殊勝菩提心和修學它的學處。關於「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廣修,就要修四無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設略修,就只修這獨一無二的悲心。

具體來說,希望眾生具足樂因及樂果,是慈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希望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希望眾生不離安樂,即是喜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希望眾生遠離貪嗔,即是捨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

四無量心也分為有緣的無量心與無緣的無量心兩種。在修有緣的無量心時,要對應所緣、行相來修。

慈心的所緣境:「願等同虛空的一切老母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這顯然是以不具安樂的有情作為所緣對境,希望他們具足樂因及樂果即是行相。

悲心:以痛苦有情作為所緣對境,希望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是行相。

喜心:以具足樂因及樂果的有情作為所緣境,希望他們不離其安樂是行相。

捨心:以自相續的貪嗔、他相續的貪嗔作為所緣境,希望平等息滅貪嗔心而具饒益心即是行相。

以上是四無量心,就這樣對應所緣、行相來修。

無緣的無量心,作為初學者,以如夢如幻等幻化八喻來修煉內心;如果是乙個開悟者,那就以「無分別智行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要修四無量心的人,如果一開始沒有從舍無量修起,那麼慈悲喜就不能成為無量。修法有觀察修與安住修兩種。「慈心與慈等持,悲心與悲等持,喜心與喜等持,捨心與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勝觀中的修寂止。

修寂止也包括理論的修法和竅訣的修法,這裡依照竅訣的修法,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樣。

2樓:

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要成為大乘菩薩,其基本前提即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而永遠不入無餘涅槃。

如何是「發菩提心」?

《大乘起信論》中說:「分別修行正道相者,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一切菩薩發心修習令現前故,略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

」這是在詳述發菩提心的三個層次:

「信成就發心」是在資糧位中從十個信位到六住位所作的發心,還要配合在行門上「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

「解行發心」則是從七住位明心菩薩開始,到十回向位為止,所謂「見道位」的修行,這一階段要配合「於內門廣修六度萬行」;

最後才是「證發心」的層次,是講這個菩薩已經得到初地入地心的道種智,發起「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的五分法身,從淨心地,也就是從初地開始,乃至菩薩究竟地,也就是十地為止的發心,配合以修行各地無生法忍現觀及解脫果的成就(註四)。

「菩提心」上多淆訛

多句嘴。

「上師」,「法王」,本來是指我們的根本無上本師、佛法之王 - 釋迦牟尼世尊,以及十方諸佛。

十方諸等覺菩薩,十地菩薩,被稱作上師、法王,也可以。

再放寬點兒範圍,十方諸地上菩薩,被稱作上師,也不是不可以。法王就當之有愧了。

現如今,各種「上師」,各種「法王」,乙個個兒的,

都跟真的似的。

南無佛法僧

3樓:護法居士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愍唸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

三者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

四者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

五者清淨心。能於餘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

六者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

七者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淨光明照故。發菩提心。

八者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

九者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

十者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漢傳佛教是不是不重視發菩提心?

79人生 不能這樣說吧。漢傳佛教屬於大乘,只要是大乘,一定要發菩提心,否則就不成為大乘。只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不在網上消磨時間,而是真正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去了。 智慧型與福報具足了 因緣也足夠了 基本上不需要發菩提心 因為這時候 僅僅剩下菩提心了 當然我個人現在沒有度人的資格 我沒有過多的調查大眾的...

怎樣能培育出菩提心了?

美玉 學佛人在修行中要時時落實菩提心的修持,因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修習菩提心者,首先必嚴守戒律 修習菩提心者,次必具信願之韌力 修習菩提心者,且必具斷我執之念 修習菩提心者,必修四無量心 修習菩提心者,必具大智 勝義 大定 三摩地 大悲 行願 之三德也。完整法義,請恭讀帕母的論著 入法門論 飛飛藍...

修學大乘佛法發菩提心為什麼要靠幫助他人等外在才能成佛?

太一子 你可以問自己乙個問題 自私自利的人,能成佛嗎?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放眼於整個宇宙,哪有自私自利的聖神佛菩薩存在啊!你看,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等大菩薩摩訶薩,每時每刻都在默默地為眾生解脫困苦而絲毫不求回報,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無私奉獻,博愛無疆,方能成就大菩提 大聖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