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說先領悟了小乘佛教,後才明白大乘佛教?

時間 2021-06-03 21:01:44

1樓:桃源悅也

兩次工業革命之後,歐洲人第一時間接觸到南傳佛教,並用科學的方法歸納南傳佛教的理論,所以南傳佛教的理論比較完整、自洽,有一整套嚴格且清晰的修證體系,有能解釋物質運動規律的阿毗達摩,可以與分子物理學相結合,具有「可被實驗」的特點,所以比較具有科學精神,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

對於一門學說的研究,當然是先從形而下學開始,然後慢慢進入形而上領域。所以先學南傳佛教再學大乘佛教

2樓:明鏡亦非台

天大還是地大?心到地能不能比天高? 說白了,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佛學能教給你的是讓你如何去悟,普通人也好,領軍人物也罷,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帶給你的直觀感受不可能是一樣的,大乘之大亦有巨集觀之意,出發點是站在乙個國家乃至世界的基調之上的,小乘之小亦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告知人們,世事無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就是說人離不開家,家離不開國,國離不開世,

3樓:翟登奇

小乘渡己,大乘渡人。自己不明白怎麼教別人,或者有儒道修身奠基也可直接學大乘。我認為大乘講的都是普世價值,有教無類,不會強渡人成佛的,重要的是向善。

4樓:地精工效學者

金庸首先是研究中國古代術數,然後再去看的佛教。當年有人說他的武功如《九陰真經》不符合道教術語,他旁徵博引一頓噴。足見傳統文化功底深厚。

他從小乘阿含經入手,一開始也覺得大乘非佛,荒誕無稽。我估計後來看懂了術數和佛教的聯絡。自然就見怪不怪。

最後認為般若宗,也就是禪宗與自己心境最合。不管你學不學中國古代術數,你對佛教有什麼理解。先看《阿含經》肯定沒錯的。

歷代翻譯的用詞不同,中文佛經看起來確實麻煩。金庸的方法是去找了一本英文的。我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去研究文字的流變。

金庸的學問在佛教之上。只是翻譯成佛教語言,覺得自己心境與禪武類似。他還去拿了乙個哲學博士。

就是研究歷史的時候發現了一套古代人的形式工具,喜歡上了。於是不管是儒家還是玄門或者釋迦族的經典或者啟蒙時期的哲學。實際上根底都是一樣的。

先看《阿含經》就是你去看乙個連續劇,你從第一集開始看嘛。

5樓:梵夫

金庸先生先看的大乘經,因為自身文字語言功底深,看得很快,悟得也多。只是很敏銳地察覺到其中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另外還有許多疑惑未解。

然後他就買了一套英文版的《四阿含》回來繼續研讀。四阿含早已是南北藏三傳公認的原典,漢地的寺院沒有不學的,並不是所謂的「小乘」。

看完後那些縈繞在心裡的結,基本上就都解開了。前後大概兩年的時間。不得不佩服金老,一把年紀,還能如此專心致學,說通覽經藏都不為過。

真正能融會貫通大乘佛法,是相當難的,可以說大多數學佛人一輩子都做不到。可見金老悟性之高。當然,本身也是因為金老博聞廣知,智慧型超群。只可惜年歲已高,修行的時間太少。

6樓:劉一凡

而之後,猴子去取經,經歷了紅塵三千磨難,才取到真經,這說明啥這說明了,你的問題嘛

其實咧,這就是乙個修行的過程,一開始為了解惑,等解完自己的惑了,和別人接觸,發覺不那麼通暢

於是,就和須菩提一樣,會去問世尊,為啥世人不理解我啊,之類的疑問

既然泰國的佛文化屬於小乘佛教,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信眾要去祈福?

十里塵華笑春風 小乘佛教雖然沒有主動積極肩負普度眾生解脫的願行,但不代表他們沒有肩負護持傳遞佛教傳承的責任,而這責任也是小乘佛教中,所作已作,的所作當作的部分。有人來找他們祈福,按照小乘頭陀行的乞食法則,如果連乞食都要隨緣就份,何況有人來祈福?焉能拒之門外?按照世間時勢緣起,這或許也是之後大乘再次興...

空性是佛說法的核心,為什麼某些小乘行者聽聞空性後,會瘋掉

我叫廢物弟 這情況應該不會出現在阿羅漢身上吧.復有聲聞常行布施而能不滅解空第一。須菩提苾芻是復有聲聞而於修持善解空法。仙授苾芻是 復有聲聞於空法中深生信解。尊那苾芻是 佛說般若波羅蜜已,彌勒等諸菩薩摩訶薩,慧命須菩提 慧命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葉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摩訶拘絺羅 大迦旃延 阿難等,並...

為什麼佛說「不可說」

智力低下善護念 這個得自己悟了 我以下回答的不是文字遊戲抖機靈 悟明白的人不能回答,佛都說不可說了,難道我等凡夫還能說出來Hint 這題需自悟 鋼鞭的故事 至此遠離遍計所執的能取所取,亦即是證得所取之境空,能觀之智空,證此二空之智,無能緣所緣之差別,名無分別智,亦稱根本根,根本智是直契真如之智。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