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十三經中有多少偽作成分?

時間 2021-06-03 18:25:41

1樓:林彬懋

您這個議題太大,我本不敢作答,但讀了您的邀約之函,我又覺得我必須把我所領悟的說出來,雖不敢確定真譌,但起碼說明了辨證經典真譌的路上,踽踽獨行的人還是有的,只是因為受到了前哲先賢的錯誤指引,乃至於關鍵之處,被牽引進入了誤區。這個關鍵的「生起」乃至「牽復」,是我領悟的精神。如下。

先說「起」。「識、智」之所以得以轉化,因「起」未起已起之時,「動靜相待」之間有「幾」,為乙個與心不相應的「戠、識、職」融匯於一體之狀態,與「心」無涉;其「幾」未起之虛藏之境,本不能觸起,故其「觸起」由「空」而起,曰「緣起性空」,為佛學之基本理論,以諸行依因待緣而起,皆因「因緣」無自性,故可觸起,以是知「緣起」隱涵「性空」,「性空」促成「緣起」,以其「起」起於「幾」未起之虛,故儒家講「幾」的應機而動,佛家講「空」的自性本質,道家講「虛」的存在狀態,「儒釋道」於焉融匯得極為密合,乃至不再能夠區分,其形若「虍」,渾綸也,及至「起」,「戠、識、職」同步舉之,上下交覆之「虍」乃破,是謂「起」也,但於「起」未起之時,一切因緣俱無觸起之緣由,「生滅」滅矣,既起,「流轉」伊始,大千世界瞬時而起,是曰「起」也。

再說中國人昧於「牽復」,而不知「牽非牽是牽」。何以故?「中宮」難言,不能抴引,解之為「邏輯敘述」,曰「記」,從言從己,既記,即有分別,有口戾,有行止,「中宮」乃破;若以「物有形」為記,尚可言之有物,但若以「事無形」為記,則其「記」必效仿聖人於文字初創時一般,「創意以指之」。

不幸的是,人類之「記」大多為了將「無形之事」留存下來而記,以「有形之物」甚為具體,故其「記」多為描繪「物之有形」,就算以之引涉「無形之事」,譬如人生或哲理,其「記」也隨即掉入「無形之事」之記;這樣的例子在中文敘述裡,比比皆是,但更多的卻是「無形之事」的記載,尤其歷史悠久的中國自古以來即以「史記」為傲,甚至有「六經皆史」之說,再經由說書者之渲染,歷史或故事深入民心,但其實其「記」多為「無形之事」,任人憑說,尤以「本紀」為甚。

「起、記、紀」皆從己,不是偶然,以其皆緣「中宮」而出,既出,即只能為「邏輯敘述」,大凡循「物有形」而記,以「無形之事」不能依憑邏輯來論說故;中文造字在此又透端倪,以「物」字或「事」字之造,本身即為了說明「有形之物」不能以其「有形」為憑,「無形之事」也不能因其「無形」而失中,故「事」從史從之省,而「史」乃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者正也,之者出也,從屮從一,一,地也,故「事」之一字所記錄者為「事出」,更為「記事者稟中記事」,不止「能所」同源,而且因為其「中」難稟,故所記之「事出」大多不能持中,勉以記之,是謂「史記」。

「史記」既出,即為「物」,但「物」從牛從勿,「勿」非字,有是物存焉,但不可依,故謂「勿」,以「牛」雖大,藉以象「有形之物」,但「牛」字卻不作首,無前足,以其為腹所蔽,故以「勿」傍牛之「物」,取「牛」之後視之形,更取「牛」之牛行下首,故《老子》取「物」字以形容「道」,謂「道之為物」,以「道」只能從後、從下視之。何以故?純體象形之「牛」字之造,上曲者角也,│之上為項之高聳處,中則身,末則尾,一則後足也,以是知凡欲記「有形之物」者,當知其所記之「物」不能以其「有形」為憑,只能從後、從下視之,而此「記」即為「入邏輯」之記。

「入邏輯」之記,因深入「中宮」,實不可記,只能「牽」,尤以「本紀」、「紀元」之記為甚。何以故?「牽」從牛從叀之古字「玄」,ㄇ象引牛之縻,牛轡也,可引之使行,引前也,其所引者,有一拉力,形「屮」,屮其韁繩者ㄠ也,故「牽」本為一幅從屮ㄠ從ㄇ從牛之「牽牛」形貌。

「屮ㄠ」為「叀」之古字,又「從叀從ㄇ」另有一字,曰「疐」,所不同者,「牽」從牛,而「疐」從疋,從牛者,引而牽制,不使脫離也,從疋者,引而止之,礙而不行也,故知「從叀從ㄇ」者,可使行,亦可使止,而「牽」則引之使行,「疐」則引而止之,人御之,居其前曰「牽」,居其後曰「疐」,故知「天地之數,起於牽牛」的「萬物流出說」,先述之以「天地之數」的不可造作,不能抴引,但因人為了詮顯差別個體存在,故在前引之使行,往復牽引,進而有數,數數現起,次第而成「時空」,故爾有「天地」,令「數」牽覆在中,是曰「天地之數」。

既曰「牽復」,其「牽」引之使行,再引而止之,故「牽、疐」二字合而為一,而人居前一統御之,可使行,亦可使止,故其「牽」實為「令出不行」,只不過,此「牽」乎,「天」者也,是故《易小畜九二》曰「牽覆在中,亦不自失也」,以示其「牽」乎「不牽于執」也,「不拘於天地之執」也,居前御之,亦能「牽覆在中」,故知其「不自失」者,「天地」彌綸也,無前無後也。

職是,「天地之數,起於牽牛」只能為「萬物流出說」,解之為「邏輯敘述」,但因「牽」原為一「牽牛」之形貌,實無需再以「牽牛」別述「牽」在牛之前引之,故知其「牛」實為「大物」,而所牽者「天地之數」也;破其「記」,則為「道德目的論」,由其「能所」同源入手,去「牛」之挽引,再去「ㄇ」之轡繩,以直溯「叀」之屮事,以「屮ㄠ」不為「物」,只能是「事」,這下子,「物」與「事」就在其源頭結合了,反覆攪之,乃至「物、事」不起,其間有「幾」,幾微之動而有數,其數為「天地之數」,不能以「邏輯」知之,是曰「入邏輯」也。

何以故?其「牽」者「道」也,而《禮記學記》曰「道而弗牽則和」;「弗牽」者「牽逼」也,牽疐也,「牽復」也,人欲行而引,又欲去而止,以其顛躓,故爾「蘊而不出」,「虛而不屈」也,因其「蘊而不出」而「和」,因「和」而形成「圜氣」,各自渾成,而當圜氣「覆而前」時,其差別就出來了,但不是一定非得要如此彰顯不可,而是因為其彰必出,雖然其出也覆,但其覆必冡,冡必有前,而「冡而前」則一定有「冒」,有「冒」然後才能有「後」,是謂「冒天下之道」;而強「冒」者只能「出」,不能「入」,所以只能敘述「萬物流出說」,唯其「誠、虛」,才能知「冒」之內義,然後才能「入覆」,再然後才能進行「道德目的論」,是曰「牽覆在中,亦不自失也」。

----節錄自《四十減一》

佛學十三經的主次輕重和閱讀順序應如何排列?

看不見的為重 先別一上來就十三經,先去了解一點佛教史,去了解佛法的基本教義,再去了解一下小乘修習方法,同時開始接觸大乘,這時再讀十三經,就會有契入的感覺。 俠心隱者 逐漸領悟一些道理,調整一直煩亂的心態,多幾分樂觀和正能量,化解心底的悲哀和遺憾,克服易怒和焦躁的情緒,以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歡度餘生...

如何評價袁行霈先生主編的《新編新注十三經》?

這套書已經出的四本我已經買齊了。論語新注 詩經國風新注 兩本尤其贊。論語新注 我覺得是目前最好的小學類 疏通文字而非闡發義理 的 論語 注本。莊子 似乎弱點,我簡單和陳鼓應的對比了幾頁,並沒有什麼特出的地方。孫子 我還沒仔細看。 伊二 人一輩子讀不了幾套十三經,可以說,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一套都讀不...

請問今本《尚書》(《十三經注疏》本)所增13篇是為何 如何要增?

peprq 我記得,今本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古本是牆裡扣出來的。後開古本和今本有分歧,今本把古本某些篇拆為多篇來附和流傳下來的目錄。然後又有一些自己編出來的。大概就是這樣,我也記不太清,有大佬來回答我就刪答案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答案我也不知道。我不是搞 尚書 的,只能就我所知說幾句外行話。偽古文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