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消滅多音字?

時間 2021-06-02 06:58:06

1樓:蘭秋

多音字,即:同乙個字,意思不一樣,讀音也不一樣,我覺得可以取消多音字了。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這一句有多少種讀法?

2*2*2*2*2=32種,這樣對嗎?

不對,是2*2*2*2*2*3*2=192種。

2樓:影子塔的遊騎兵

消除多音字不應該也不必要更不可能,但是多音字的數量很有可能隨著使用慢慢減少的。

題主提了幾點消除多音字的理由,可以一一反駁:

1 消除多音字無法減輕漢語學習的負擔,因為多音字並不是漢語學習的負擔。

漢語學習的難點不在漢字的音,而在漢字的形。多音字對於漢語初學者而言反而是理解漢語基本語法結構的一種工具。比如「長」在作用於修飾的時候讀「chang」,表狀態或動作的時候讀「zhang」。

漢語母語初學者一般年齡很小,理解抽象的漢語語法比較困難,多音字對於他們培養基本的語感,理解語句中不同字詞的作用和意義都是大有幫助。

2 消除多音字不能減少漢字的誤解與誤讀,這一點我就用乙個例子說明一下:

她的長長頭髮又長長了。

如果消除了多音字,兩個「長長」發音一致,不會造成誤解嗎?

常用的多音字的不同讀音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長」在什麼地方念「chang」什麼地方念「zhang」現代漢語都有明確的規定。而生僻的多音字多是異讀字,也就是由於古時候通假字流傳至今的,生僻讀音一般適用的情況也只有很少的情況。所以就算消除了多音字,誤讀和誤解肯定無法消失。

3 消除多音字便於文字轉語音或漢字轉拼音。這個確實有一定意義,但是轉出來的語音真的不會產生歧義嗎?(「長長「的例子)再者說,其他語言中也不是沒有多音字(同形異音異義詞 hetronyms),英語裡的desert, close, abstract, accent,compound都是很常見的,也沒見著他們改讀音嘛。

機器的演算法是可以不斷改進的,多音字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

用行政力量消除多音字成本過高而收益極低,自然是不必要的。且不說更改讀音後的群眾重新教育,書籍重新編寫的成本,如果哪天真的要將「長」統一成乙個讀音,「zhang」和「chang」的兩派支持者恐怕要吵的不可開交,吵到最後誰也不服誰,還會造成很多嚴重的誤讀,孩子初學漢語時還難以理解語句的結構,誰會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至於那些生僻的多音字,準確的說法是異讀字,他們多數是由古代的通假字轉化而來,本身也在不斷消亡,因為漢語的語音一直在變化,這些古代留下的生僻用法注定會被拋棄。比如呆( ái )板這個發音就已經被呆(dāi)板所取代。但這些讀音不代表它們是毫無意義的,這些讀音就像是古漢語的化石一樣,對於傳統文化典籍的研究還是有價值的。

否則想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說」字,如果「shuo」的音後人怎麼會想到這個字原來是「悅」呢?又比如韓愈的《馬說》裡面「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如果不知道食通飼,怕是怎麼也無法理解這句話吧。

3樓:技安大王

沒必要,也不應該「消滅」多音字。

有無方法、無必要、不簡單、不應該的問題

正因為一字多音多義不便記憶,所以小中學堂裡才要重點學習。

不同音的字自然有不同含義,可能個別多音字由古音變來,與本音之意差別不大,合併讀音的確沒有太大影響。可大部分文字異音也異義,從解放後掃盲開始至今全民接受了大半個世紀的多音字教育,在初期審定國民教材時就簡化了大量漢字且合併了許多讀音。審定文化教材者也考慮過類似的問題,最後把多餘的、不必要的、相似的讀音合併,成了現代教材的多音字。

實際上可以去翻翻解放前修訂的辭書,花裡胡哨的讀音多的去了。更別說方言給漢字讀音造成的更多影響。

正如教育部駁回改音的審議表一樣,現代漢字的讀音幾乎已經是簡到不能再簡了。對於部分人的行為我想說,我們要杜絕對文化的「修正主義」。

現代國民教育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中國到今天才算是全民皆有文化。人們早已習慣了多音字,現代教育統一了漢字的讀音,也統一了漢字的涵義。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事如何推進多音字教育,加強文化認同,文化傳承意識,而不是想著怎麼繞開這個問題走彎路。

4樓:雷震元

《新華字典》有600多個多音字,多音字是漢字的痼疾,即使語文老師反覆糾正或經常看字典也經常讀錯。而有人讀了錯字很多人就幸災樂禍地嘲笑,以為自己學問有多高。

這說明大部分人並沒深度思考——為什麼多音字總是被讀錯?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人的記憶不好或學習態度不好,而在多音字的字音本身---字形相同且意義相近甚至相同卻要讀不同的音,這違背了記憶規律而不得人心。多音字只能靠反覆的死記硬背才能解決,在反覆的死記硬背中,很多人的心情是不情願的、被迫的、惱火的,潛意識裡是很想消除多音字的。

現在漢語字詞典的編委們幫大家消滅多音字,成年網民們不滿而炮轟,無非是自己改正了某些讀音又要改回去,不情願。有想過我們和下一代死記硬背多音字的痛苦嗎?多音字不消滅,永遠是漢字最令人頭疼的痼疾和毒瘤。

對於消滅多音字,很多人沒有想過,對於消滅多音字的主張,很多人本能的反對。長痛不如短痛,多音字應該通過系統改革來消滅,而不是一點一點的慢慢消滅。

具體做法見:如何消滅令人頭痛的多音字?

漢語中的多音字(一字多音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敬一 有一種理論認為上古漢語是屈折語,像英語一樣語音要隨語義變化而變化,故 王 動詞性讀四聲,名詞性讀二聲。但這種殘留極少。一些如衣 食 重 少 好等。 李生源 因為跟上古漢語的音系比起來,任何漢語方言的發音系統都大大簡化了,結果就是讀音相近的字產生了歸併。舉個例子,據考證,上古漢語的 王 字讀 h...

漢字在簡化前有沒有多音字?

MIKSHIT 漢字已經演化為非象形文本,也就是實際的音節文字加強制人文改造,以及幾乎沒有的象形。我們來看看甲骨文從象形演化為複雜漢字的過程。古代,我們國家沒有獅子。古人第一次去天竺,見到了shi這種動物,於是師有了,但是怎麼和師區別的,因為獅子是猛獸就有了獅子。但是現代詞彙量猛增就有了美洲獅,我們...

現在的多音字是取消了嗎?

snail 很難受,以前我還每次都糾正別人,閩侯的侯是第4聲,因為它是閩縣和侯縣合併的,以前侯縣就是這麼念,我是最早在天氣預報知道的第四音,但是後來的很多天氣預報員都讀第二音,現在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新華字典改了,哎,不敢糾正別人了,搞不到自己錯了,可是,每個多音字背後都是一段歷史,一段傳承,就這樣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