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多音字(一字多音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時間 2021-05-05 19:22:37

1樓:敬一

有一種理論認為上古漢語是屈折語,像英語一樣語音要隨語義變化而變化,故「王」動詞性讀四聲,名詞性讀二聲。但這種殘留極少。一些如衣、食、重、少、好等。

2樓:李生源

因為跟上古漢語的音系比起來,任何漢語方言的發音系統都大大簡化了,結果就是讀音相近的字產生了歸併。舉個例子,據考證,上古漢語的「王」字讀「hjwang」。更要命的是原始漢藏語的詞都是單音節的,簡化歸併了也沒辦法像歐洲語言那樣產生多音節的代替辦法,於是就產生了多音字。

後來產生了多音節(字)詞,才緩解了這個問題。

3樓:袁風

漢字不是表音文字, 所以文字本身對語音的"固定"作用有限.

@王宇說得已經很詳細了.

其實多音字各音之間是較接近的, 有音韻學的知識會很容易理解. 例如"給" gei3/ji3, 以中古音衡量是很接近的.

4樓:張誠陽

漢語的侷限性吧,咱們偉大的方塊字想造乙個新字太困難了,所以折中的方式就是用以有漢字替代,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多音多義。

舉乙個例子,ACG界常說的「吐槽」原自日本的一種語言藝術「漫才」和中國的相聲差不多,其漢語最接近的意思應該是「插嘴」,但是「插嘴」這個詞實在是弱暴了!後來台灣有一種方言「吐槽」和漫才的意思非常接近(「抬扛」、「掀老底」、「拆台」)被廣大ACFANS普遍使用,形成了現在的吐槽一說。

現在的多音字是取消了嗎?

snail 很難受,以前我還每次都糾正別人,閩侯的侯是第4聲,因為它是閩縣和侯縣合併的,以前侯縣就是這麼念,我是最早在天氣預報知道的第四音,但是後來的很多天氣預報員都讀第二音,現在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新華字典改了,哎,不敢糾正別人了,搞不到自己錯了,可是,每個多音字背後都是一段歷史,一段傳承,就這樣斷...

那些多音字都是怎麼來的呢?

徐漸 1.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破音異讀,主要是讀成去聲改變詞性。例如 飲 讀上聲是喝水,讀去聲是使動用法,使之喝水。語 雨 衣 等字同理。但它們的去聲讀音現在幾乎不用了。現在還常用多音的有 好 便 等字。2.文白異讀。主要出現在古入聲字上面。例如 血 有xu 和xi 的文白兩讀。這主要是因為入聲字在北京...

中古漢語的多音字如何查詢不同讀音的字義?

寒寒豆 以前做過乙個廣韻異讀分布表,裡頭可以查到所有異讀細節。http www. Hien 可直查廣韻字音 字義,自不必多言。此處有依字序 非音序 排列之中古音表,含字義及異體 https raw.githubusercontent.com hhliow middle chinese mas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