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寫詩大多寫友人而寫妻子的很少?

時間 2021-06-01 14:43:44

1樓:沈先生

①古代女性在家庭中扮演著「相夫教子」的角色,受教育程度不高,故古人寫詩多寫友人而少寫妻子。

②古代交通不便,相隔兩地的人,很難見上一面。

③友誼情深。

2樓:柳一青

個人觀點

一,思想。古人但凡能寫詩的,自然是讀過書上過學的,但在古代,能讀書上學的是什麼身份,或者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到這樣的人又有多少,他們讀的書又是什麼樣的書,什麼樣的思想,恐怕多是儒家入仕思想,當然也有老莊,這兩者頗多。男子自是功名事業,為妻寫詩,在那個時代難免受人恥笑。

二,物件身份。道不同不相為謀,詩人之友恐怕也是讀書之人,這樣的友人多是知交,不同於當代所謂的朋友。

三,妻子地位才識。古代的妻子和現代的妻子比不得,另一方面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的思想境界什麼的很難和夫君的一致,這也影響到思想上的共鳴,自然也就少了為妻寫詩的環境。

四,友非友。古人所謂之友,不單單是朋友,更多是同事,知己,等等關係要好的外人,它包含著家庭以外的多種要好關係。

3樓:wsnn

我覺得還有乙個原因就是古代女子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即使寫了妻子也未必看得懂,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古人都比較含蓄,很少會主動表達感情,尤其是男女之情!

4樓:今心嵬

我談兩個原因。

首先是古人的:唱和機制。

朋友寫詩給我,我就也要寫一首「相和」,有時候還不止和一次,你寫給我,我和你,你再和我,我再再和你…………這樣數量不就起來了嘛。

而相應的,古人其實就不太主張女性寫詩。比如司馬光就主張女子「讀而不作」。所以夫妻間沒有「唱和機制」,就算偶爾有一兩首寫個妻子或情人的詩作,寫了也就寫了,不存在二次創作,數量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其次,古代的文人,大多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那絕對是談不上尊重女性的。關鍵的一點是在整個社會的語境中,女子都是男子的附庸,所以糾結於兒女之情的男子算不上大丈夫。因而「閨中之語」往往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古人就算寫妻子,很多都是悼亡之語。

但是!

每次我讀古人的悼亡詩詞,就感覺真的很受感動。其實,他們不是不懂愛,也不是他們說不出愛,只是在那樣乙個文化環境中,整個社會不允許他們說愛。

為什麼什麼古人寫詩都是愁 而寫高興的卻很少?悲壯美跟能感染人?

者也 寫高興的當然不少,只是會被傳頌的比較少。這東西有時候就像回憶,不管美不美好,回憶起來,都要有點悲的色彩,才耐人尋味。愁,五花八門,動不動就憂國憂民,格局大,格調高 喜,千篇一律,多是個人小事,格局小,格調低。愁,心情很好 有點東西,心情一般 有點深度,心情不好 超有共鳴 喜,心情很好 各嗨各的...

為什麼古人喝醉後可以寫詩寫詞,現代人喝醉只會發酒瘋。?

文識天 我尿泡尿都可以寫詩,問題是非得這麼幹嗎?人家醉酒寫詩是娛樂活動,就跟你醉酒唱KTV是乙個樣的。唱歌也是藝術活動啊,有啥區別? 晚來天欲雪 看了很多回答,說古今人物情志,時代環境不同的很多。但其實不管古代現代總有人酒後寫詩,也總有人庸俗平凡一世。之所以出現答主所說的這種情況,我覺得乙個原因是 ...

教科書為何把很多歷史人物寫的大多正面評價,而不是有啥說啥?

新葉 1.教科書本身自帶一定的引導作用。且不說不同的意識形態 不同的史觀的問題,即便是描述乙個事件乙個人物,同樣的中日戰爭,同樣的那批人,中國和日本的教科書一定不是乙個寫法。官方的教科書,對於一些歷史人物還要遵從官方口徑。2.歷史本身就很複雜。關於某個歷史人物,真要把乙個人的生平所作所為 及可能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