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有多大的差別?

時間 2021-05-06 16:36:29

1樓:情敵是胖虎

人的一生總要去走些彎路,去鍛鍊下自己在走彎路時的心態。人最怕的是自己走了彎路,渾然不覺。這種渾然不覺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感覺良好,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甚至沒有習慣去分析哪些走正路人的原因。

所以說人生要善於在實踐中去總結,在總結中去思考,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路來。因為別人的成功路,也未必就適合你。只有自己多去實踐一些彎路,才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那麼就勝過讀萬卷書了。

2樓: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

如果沒有讀萬卷書作為知識儲備,那麼就算行萬里路也不過是郵差而已。

沒讀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到了壯美三峽,你只會來一句「WOC,這山好險!」

那就太悲哀了。

3樓:小透明

差別很大任何美景只有身臨其境方能真正的體會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若不是親自體驗是無法真正了解的別人說的書上看的可能都是片面的古人云「絕知此事需躬行」就是這個道理

4樓:sidg

真實的場景能給人更多的靈感,有時候只有在真實場景時才有一種「共情」。有些場景書中很難描述那麼清楚,即使描述清楚了,讀者也未必能領悟出來。

5樓:薛冰

行萬里路,如果使用現代交通工具,就太容易了。

只有步行、慢行,能細看沿途的自然風光,風俗民情,才會有效果吧。

古人說旅行,行的過程,與遊賞的目的地,都是其構成。沒有千辛萬苦的行,旅行就不能實現。

今人說旅遊,高鐵飛機,安坐不動行千萬里,所以對於遊賞地的興奮,也就弱化多了。

讀萬卷書,如果老老實實地自己去讀,則與古人沒有什麼區別。

書能提供資訊,但資訊不是書。

書是經過淘汰沉澱,被認為有保留意義的內容。尤其是經受千百年歷史淘汰仍能流傳下來的書,必然有其得以儲存的價值。

速成的書,往往速朽。

6樓:六華

萬卷書是書本上的知識(未經自己或自身驗證過的知識),行萬里路則是通過自己的六識去驗證相應的知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7樓:無名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請不要從字面意思去理解。這個問題,和「讀了那麼多書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是乙個問題,那就是知與行的問題,理論與實踐的問題,何為真知的問題。

在書上讀到和簡單的思考,永遠是浮在面上的,只有親身去體驗去實踐,才能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能力,自己才是真的提高與進步,才是真的被自己賦能。

8樓:中印貿易-孫可林

這就好比是你用腦子走路和你用自己腿走路是不一樣的!你看書終究不是你感受的你體會的。你只是知道這麼件事而已。

但是經歷了就不同了!一樣東西有萬千種不同的感受,到有一種感受是你自己獨享的親身感受不是嗎?

你說你看懂了怎麼開車!但你上手試試?

9樓:桃之夭夭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所以讀萬卷書在前面,是因為知識很重要。

讀書,可以提公升修養,提高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當你形容美景的時候會有一堆華麗的修飾,而不是一句臥槽,真TM好看。

行萬里路沒有知識,不知人文歷史,欣賞不來人文景觀。名山大川,只不過是人從眾的隨波逐流,一切只是路過。

而在資訊發達的今天,足不出戶亦能雲遊四方。最近就行的一句話,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郵差(沒有貶低任何人的意思)。

行萬里路先讀萬卷書。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哪個很重要?

徜徉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豐富自己。行萬里路能獲得什麼?豐富自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真正經歷過了,思考過了,才能懂得書本上的道理,和書上沒有的道理。書在我看來,就是行萬里路的總結。同源同根。所以吧,我認為二者缺一不可。 晴為黛影 讀萬卷書相當於理論,行萬里路相當於實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

讀萬卷書好還是行萬里路好

黎滿滿 這兩個不能在一起比較吧。兩者都好。都是能拓展個人眼界,豐富精神世界的事,真要選出哪個好,就得看語境了。當然,最好就莫過於能讀完萬卷書,也走過萬里路啦。如果目前經濟條件或者其他因素讓你不能行萬里路,那就安安靜靜在家讀破萬卷書 如果當下無法安定,只能不停奔走,那就放開去行萬里路。願你上半生能讀破...

行千里路和讀萬卷書哪個重要?

蘭箏 我記得可能是高曉松老師曾說過,現在的書太多了,什麼樣的人都能出書,很多人沒有辦法識別什麼是好書壞書或者適合自己的書,所以他建議我們先行千里路,在路上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再選擇書 熊子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告訴我們應該並重,沒有誰更重要誰更次要的問題,簡而言之,行千里路和讀萬卷書是我們的兩條腿,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