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莊子並不逍遙,反而很痛苦?

時間 2021-05-06 10:44:34

1樓:路德維希

用《莊子》自己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齊物論》

既然回答不了問題,就將問題消弭掉嘛,反正「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

倘若只是淺顯的讀《莊子》,見首篇「逍遙」二字,再略領書中「恢詭譎怪」的寓言,便拜以為浪漫主義,見不得他人說《莊子》的消極、絕望。要是聽說誰讀了莊子不添自由逍遙之感,這種人免不了要譏諷一番。

若以研究的角度,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免不了分判,一般的共識是《內篇》皆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中有某幾篇可能也為莊子所寫,其餘皆為「莊子後學」(暫強為之名,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莊子學派更無從談其後學了)所作。

由於題目問的是莊子其人的思想,所以理清內篇的脈絡便可知其大略。無論是道家的研究者、還是道教徒,在研讀過程中大都認為莊子內七篇的排序別有用心,有其顛撲不易之理。主要有三種理解的觀點:

1、按原文排序理解,從《逍遙遊》到《應帝王》,無為無形的道不斷「墮落」的過程,一般見於悲觀主義者和左翼分子。

2、從中間突破,以《人間世》為起點,有一本書——《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就是這樣解讀的,承認人的現實性但不放棄人的理想——求道。這種理解順序還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認為整個結構是V字型,墮入塵網而後復歸於樸。

3、羽化而登仙之路,從《應帝王》到《逍遙遊》,從有七竅到無喪我的為道日損,這種觀點自然深受修道者追捧。

回到問題,只見逍遙不見痛苦和只見痛苦不見逍遙都是「有見於畸無見於齊」,莊子自己就給出了答案: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德充符》

個人持以上提到的第二種觀點,人生在世呱呱墜地,以乙個專氣致柔的嬰兒的身份來到樊籠,為學日益,在塵世中不免與物相刃相靡,像良皰、族皰的刀一樣——割之、折之,終於在人間世中來到了乙個殘疾的世界。為什麼莊子最後的逍遙會是一種無奈的逍遙呢?因為只能德全形不全,人活著就一定要受兩大戒「子之事親」、「臣之事君」,「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一受而成形身體就已經永遠地束縛於大地。

追尋逍遙要付出代價啊——「趣取無用」,因為無用就可以無所待了啊。只要有目的,即使是虛榮這種無形之物也是「實之賓」啊。

其實我一直覺得,莊子的「逍遙」不是真正的逍遙就像所謂的「自由」永遠也達不到純粹的自由。莊子什麼時候達到逍遙的呢,大概是惠子死後路過其冢用戲謔的比喻的時候,大概是妻子去世開始鼓盆而歌的時候,又或者餓得受不了借不到糧把自己比作涸轍之鮒的時候······但莊子已經釋懷了,他血弱氣衰,朋友親人相繼離去,自己對周遭的環境再也改變不了什麼,沒有了希望也沒有失望,靠著教學得一杯羹以活,等著終己天年。有時,莊子可能喝了點酒,不是物化成蝶就是和著大鵬乘雲氣而南,還能碰到至人、神人、聖人、真人們相與為樂,罵罵咧咧地說著詼諧之語逍遙而去······

2樓:「已登出」

痛苦並逍遙著,懂

你看到的只是乙個他的影

他應該沒有這些東西,他什麼都沒有,他擁有天地卻不占有它們空虛莊子就是乙個人,而它的背後是道

你的背後也是道,只是你不知道

痛苦只是表象而已

3樓:袁立巖

不知道你怎麼理解逍遙的,但莊子還活著,你覺得逍遙麼?如果你不信的話,看看《七真傳》,王重陽還活著,仔細讀讀看,七真都還活著。

4樓:鐵男

莊子也沒表達過逍遙是感受。

這是後人對名詞意識形態的聯想。

莊子追求的逍遙本身是脫離思想對人的束縛後產生的理性判斷。

要說痛苦,我覺得可能每天思辨和欲求求不得才是痛苦。

莊子確實是痛苦,他知道只有他追求的逍遙可以擺脫思維和情緒的痛苦假象,但他也能最終也沒達到。

你說痛苦,我覺得他肯定比任何人要逍遙。

5樓:Nitro

你覺得莊子很痛苦,是因為你希望從《莊子》中看到乙個完全沒有情緒波動的仙人形象。然後莊子卻對周圍的人和事進行抨擊,表達其戲謔或鄙夷的情感,讓你覺得他言行不一。

但是重點在於,人家莊子沒有說逍遙者不痛苦。

認識規律,順從規律,此為逍遙。鯤鵬有它的規律,它知道自己的規律,專心等自己的颱風,摶扶搖而上,不去羨慕蟬和鳩,就是逍遙。

神經麻痺,此為感覺不到痛苦。要麼是打了麻藥,要麼是神經病。

「夫大塊載我以行,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逍遙者只是感受到規律的力量,順從規律而行事的人。逍遙者仍舊具備作為正常人敏感的情緒,他們在生活中當然也要感受痛苦(這是肉體的重要機能),只是這種痛苦,不轉化為傷害自己身體的負面情緒。

莊子筆下的其他人,痛苦在於,他們掌握了許多的戰爭、辯論的知識,然後為了尋求功名利祿,將自己的生活置於君王的差遣中,不得安生。內心也得不到平靜。換句話就是令人抑鬱。

莊子文章,是作者把心中所生成的不滿排洩出來。排洩出來,就沒事了。

二者的差別就是便秘多天的排便和正常排便的差別。只是莊子腚眼大,你覺得他正常拉得有點多。

此外,逍遙遊最後不是還是給逍遙分級別了嗎,有段位的,什麼列子,神人,聖人,古之真人。段位越高話越少。

6樓:jiaqi feng

朋友都說我看的清想的開.我說被資本家壓迫的時候,我也很煩.我雖然看的清資本家的套路,然而並不能讓我不心生厭煩,乃至壓抑上幾天.

細讀《莊子》就知道,這就是不怎麼開心的人在找理由開心.只是不開心的沒怎麼寫盡寫怎麼才叫開心了.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黃帝內經

7樓:天黑

莊子我不熟,沒聊過。我認為他肯定沒有我逍遙。。。

至於他是否痛苦,我只能猜測,生在那個亂世裡,危機和機遇是並存的。可能人前有多少逍遙,那麼人後就有多麼痛苦,也未可知。

最後,他痛不痛苦,關我屁事……

8樓:

是吧。其痛苦哀傷,以至於心死;心死而逍遙

但是人類的痛苦,來自於哪?

慾望一部分,無能也是一部分。前者屬於思想,後者屬於能力。

人類目前,只是近乎而非絕對的解決了前者

9樓:周荀川

投射:把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

外延:把自己的感覺,當作是別人的感覺。

判斷投射的秘訣:自己有什麼,就會對別人有什麼最敏感。

莊子可能不痛苦,也可能痛苦。

但是你一定是痛苦的。你看到的痛苦是你自己的感覺,不是莊子的感覺。

10樓:拉丁蟲蟲

高中語文考試不是有默寫題嗎?錯乙個字這道題就沒分了那種老師為了讓我們記住,每次考試只要誰那道題錯了,就把全篇課文默寫20遍。

嘿,你猜怎麼著!

沒錯!我錯的就是《逍遙遊》。。。

關鍵我前前後後居然錯了三次!!!也就是《逍遙遊》整篇我默寫過60遍。

所以他看到我這樣的人,應該是挺痛苦的。

11樓:七桉

恰恰相反,我認為莊子是真正的逍遙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哈哈哈哈,你可以說我是莊周夢蝶,也可以說我是蝶夢莊周,身體我不知道,但心一定自由,你要問我乙隻蝴蝶逍遙不逍遙嗎?

12樓:水金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題主的問題跟莊子這兩句話一樣,各有各的想法吧。誰也不會知道莊子本人怎麼想的。

13樓:千夜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是為逍遙。

這是描述出陽神的境界,每個人層次不同,理解就不同,如同莊子,你看莊子就是乞丐,靠救濟維持生活,而莊子本人又何嘗在意過吃喝生活環境以及凡人對他的看法。

14樓:何棄療

其實很簡單。

「逍遙」,不是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狀態。

「逍遙」的反義詞是「拘束」,而拘束每乙個人的制限是不同的。

莊子的逍遙,是突破莊子拘束的逍遙,而不是突破你拘束的逍遙。

所以你理解莊子痛苦,是對的。但是莊子突破了,你還沒有。

15樓:Understars

痛苦和快樂是對立的,處理好痛苦與快樂,得到了逍遙。

你以為逍遙是快樂嗎?不要搞混淆了。

逍遙兩個字偏旁都是走之底,走的是人生路,超脫於痛苦和快樂之上,就是逍遙,就是道了。

你甚至可以認為逍遙兩個字很殘酷!看看那些自詡逍遙的人,誰不是傷痕累累?

16樓:心就是真實的自己

留心生活不急著去抵抗才會學到更多得到真實的。你覺得他不逍遙那只是你認為的。你覺得他很痛苦,可能是真的,但是那時候的人其實痛苦也不是你認為的那樣。

也許再過百年,人們還會覺得現在的有權勢的人心太累了呢。基數變了,得到的值也會大不相同。

17樓:

我是一名塔羅師。

每天睡到日曬三竿,天天閒著,可以玩遊戲,可是玩久了變厲害了又不想玩了,因為遊戲裡都是小孩子,有的喜歡交朋友,有的喜歡炫耀,充斥著少年人的天真與稚嫩。

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可是成了朋友後,每個人都會向我訴苦,沒有乙個人容易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憂。

有人想學找我收她為徒,有人建議我開班教學賺錢,我都不願意,前者的狀態明顯堅持不下去,後者更是斂財行為。

有人找我營銷自己,有人讓我去北上廣深一起幹,有年輕的客戶,每天算分手復合,選擇職業方向,經常問他愛不愛我,我能跟他結婚嗎;有青年客戶,經常問我選擇該不該做,該不該跳槽,該不該投資,婚姻的發展;還有中老年客戶問孩子相親順不順利…做久了發現功名利祿也沒什麼意義了,人始終要面臨相同的問題。

我不僅時間自由,經濟自由,還有信服我的人,客戶也會主動來找我,賺錢不難,在小城市有房子住,日常出行範圍不用買車。所以我逍遙吧,莊子還寫了感悟天地的文章,我覺得心中明白就好。

遍歷了一遍人生,也在別人的生活裡再次經歷磨鍊,我幫很多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又好像自己什麼都沒做,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因為每天給人講道理,很多事看得很透,因此明白道理之所以有趣,就是要去證一遍才有意思。現在想去做公務員,為人民服務,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回歸到問題本身,是與不是不重要,也沒有答案,重要的是引發你的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找到自己的路。

18樓:醉裡尋歡

不請自來。

莊子的人生哲學主要是思考人生的理想狀態及其實現途徑。立足於人生困境,努力從扼殺本性和禁錮心靈的社會桎梏中掙脫解放出來。並最終達到精神領域之自由自在、逍遙無待的超然境界,這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基本內涵。

什麼是「人生困境」?莊子將其歸為三方面,即個我的情和欲、社會的時和命以及自然的生和死

生和死(特別是死),始終是自然界中萬事萬物不可逾越的兩極界限。與絕對永恆的道相比較,萬事萬物都有乙個從生到死而由死化生、生生死死又死死生生的不斷地發展變化的過程,「萬化而未始有極也」(《莊子·大宗師》,以下引文只注出篇名);既然如此,那麼「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秋水》)、處於萬物之一的人也不能例外。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滲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生,生物哀之,人類悲之。(《知北遊》)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有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齊物論》)

生死兩茫茫。「形化」不可擋。儘管悲哀是人之常情而不是悲觀主義,但要真正超脫生死這一自然大限,就必須達到「以死生一條」(《德充符》)或「死生存亡之一體」(《大宗師》)的認識境界。

只有做到視死如歸,才能「解其天駛」,實現生命的「大歸」(《知北遊》)。

自然的生和死本屬偶然現象,但它往往受到某種社會因素的作用而產生非自然形式的必然結果,所謂「死生,命也」(《大宗師》)。莊子稱這種社會必然性叫做「命」,它是各種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主要指後者)的積聚和凝結,因而是一種內在的規定性;而「時」則是上述力量的外在體現,指某時代包括政治、經濟、道德、法律等在內的全部社會環境。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也。(《德充符》)

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大宗師》)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達生》)

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秋水》)

時和命不但制約著人在自然屬性諸如「死生」、「飢渴」上的現實處境,而且規定了人在社會政治倫理諸如「窮達」、「毀譽」上的整個遭際。人們雖「不知其然」、「求之不得」,但只要具備「聖人之勇」,做到「知窮有命」、「知通有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認知時、命,甚至在一定階段上制約時、命。由此看來,莊子對於時、命並沒有一味採取保抑或規避的態度。

人生困境中除了時、命和生、死之外,還有個我的情和欲。莊子雖然承認哀樂之情和利害之欲是與生俱來、本性固有的,但他認定情、欲必將成為人的精神難以超脫而不得自由的沉痾重累。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庚桑楚》)

如果不能有準備控制上述二十四種情、欲,那麼人的內心就難以真正做到「正」、「靜」、「明」、「虛」,更不用說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理想境界。於是,莊子通過分析個我的情和欲,便將對人生困境的探索引向幽深玄奧的心理領域。這種嘗試和努力,在先秦時期的諸子學說中是不多見的,也難能可貴的;然而對情、欲的過分控制甚至完全否定,也使莊子超然物外的生命追求,常常容易被世人誤解為一種出世的或者厭世的人生哲學。

為了糾正這種謬誤和偏頗,莊子向世人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能夠「免乎內外之刑」(《列禦寇》)而終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人格形象,即所謂「古之真人」。

與先秦諸子一般稱其理想人格為「聖人」不同,《莊子》一書中稱呼能夠「免乎內外之刑」而最終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人格的名號很多,如「至人」、「神人」、「聖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其中表述得最為全面完整的是「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俺悠然而往,侑悠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淒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古之真人,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大宗師》)

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徐無鬼》)

怎樣才算「真人」呢?莊子回答道:他從不違反少數人的意志,不會因為一點成功就沾沾自喜,也不會謀劃算計任何具體性事務;他犯錯後不懊悔,做對了也不得意;他睡眠不做夢,醒來無憂慮,飲食不講究,呼吸很深透;他對於生存不知道喜歡,對於死亡也不知道厭惡,無論出入還是往來都聽其自然;他不忘記自己的本原,也不究問自己的結局,所有接觸到的都喜歡,所有忘卻了的都返本;他不用心靈攀援「道」,也不用人為幫助天,凡事隨物遷變,一切因時制宜。

簡而言之,「真人」既不使用世俗人的巧慧,也沒有世俗人的喜怒哀樂,更無世俗人之生死、得失、親疏和禍福等憂患;然而他能夠真正擺脫人生困境,達到無拘無束的超然境界。這主要表現在「真人」的超常狀態和理想境界亦即種種神異性上。

莊子筆下的真人「登高不害怕,入水不濡濕,入火不覺熱」;如說真人「悽慘的樣子如同秋天般肅殺,溫暖的樣子如同春天般和煦,他的喜怒與四時相通」

類似的描繪,屢見於《莊子》。如《逍遙遊》說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又如《齊物論》說至人「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能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等等,此不一一。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的道教徒和神仙家們往往將《莊子》中關於「真人」的神話般描述坐實理解,誤認為現實世界中真有所謂「真人」,並堅信只要通過修煉就可以達到「真人」的種種神異程度。於是,他們不但自己以「某某真人」自居,而且將莊子也尊奉為「南華真人」加以頂禮膜拜,不能不說是有些自我陶醉甚至迂闊可笑了。其實,所謂「真人」並非指某個有血有肉、現實具體的個人,而是指某種人格化了的哲學觀念,即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而又化生萬事萬物的「道」。

試問:緣何「真人」能夠超越人生困境而最終達到自由自在、逍遙無待的理想境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真人」是「真」的人格化,而「真」正是「道」的實質或「道」的另種表述。

在中國哲學史上,提出「真」的觀念並加以深人研討,是由莊子和莊子學派發軔的。據初步統計,今本《莊子》一書中「真」字共出現65次。除了少數幾個與人名有關或用作副詞之外,大多數用作形容詞和名詞。

用作名詞的,如「真宰」、「真君」、「真是」、「真性」、「真知」、「真人」等。這裡主要談談「真人」和「真知」的關係問題。

還是回到內篇《大宗師》上來。《大宗師》中藉許由之口稱讚天道為萬物之宗、萬眾之師,故名。本篇是論道以及如何修道的。

首先描述天道的體現者「古之真人」,接著是一段綱領性文字,也是《莊子》全書中最為完整的和重要的論道文字:「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其次以南伯子葵問於女偶的對話,論道的傳授程式,即從「外天下」、「外物」、「外生」到「朝徹」、「見獨」、「無古今」並最終達到「人於不死不生」的境界;再次以三個關於疾病和死亡的寓言,表現得道者能夠做到「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相忘以生,無所終窮」;最後以意而子見許由以及顏回「坐忘」的故事,指明悟道達道必須「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並且徹底抵禦和排除是非、仁義、禮樂等的毒害和阻礙。

應該說,《大宗師》篇無論在思路結構上還是內容主旨上都是清晰明確的。不過,歷來解讀《莊子》者往往忽略了本篇開頭的那段文字,而這段文字恰恰是解讀本篇的關鍵所在。茲錄如下,略作辨析: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大宗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知道天之所為和人之所為的人,是最高明的!知道天之所為的人,是天然而生的;知道人之所為的人,用他的明智所知道的來培養他的明智所不知道的,並能夠終享天年而不至於中年死亡的,這就算得上達到了知識的頂點,即使這樣,仍有值得顧慮的:

就是知識要有所依據才能確定是否得當,然而所依據的東西本身也往往不能確定。況且,怎麼知道我所認為屬於天的不是屬於人的?而我所認為屬於人的不是屬於天的呢?

一定要有「真人」,然後才能有「真知」。

所謂「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用《大宗師》的原文來註解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即「知識能夠昇華達到道的境界」。由此看來,我們平常所說的「知道」一詞並不簡單,實在大有深意。相對於絕對永恆的道而言,在大多數情形下我們其實並不「知道」。

因為到達道的境界是乙個不斷「知」並且求「真知」的過程,恐怕只有體道的「真人」才能勝任。值得注意的是,莊子既強調「真知」而又崇尚「無知」,似乎是一種矛盾,其實不然。要之,莊子崇尚「無知」並不是完全否定知識的存在價值。

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學而知之者,即使學問智慧型博大精深如老莊者,也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老莊崇尚「無知」是相對於道來說的。他們認為,人們與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最終不能昇華達到道的境界而沉溺其中,還不如「無知」的好,因為不能昇華達到道的境界的知識不是「真知」。

正是從體道的「真人」與知道的「真知」的關係上看,《大宗師》開頭的這段文字是解讀本篇的關鍵所在。關鍵就在於,莊子強調獲得「真知」是達到道的境界的必要過程和的基本前提。只有獲得「真知」.才能象「古之真人」那樣真正做到超然物外、以道觀之;只有獲得「真知」,才能象「古之真人」那樣最終實現逍遙自在、天人合一。

以上,一點淺見。

關於《莊子》版本的問題

醉裡尋歡:在現代讀古書莊子有什麼實際意義(題主大學新生喜歡看一點古書但大多數都是直接看白話文翻譯)?

為什麼我覺得Sana很心機,林娜璉反而單純?

我愛TWICE的每個人 但她們每乙個人都不會是你說的那種單純,哪有人可以那樣走到top 這年頭我覺得心機大部分時候已經不是貶義詞了,沒點心機怎麼成功? 說實話,他倆都不簡單,在大公司出道的哪乙個簡單?先拋開長相說 sana就是事業心比較重她就算有心機一般會隱藏起來,不會表現的明顯,而且她能把所謂的心...

《莊子 逍遙遊》講的核心思想是什麼?為什麼?

哲學考研UP君 作為 莊子 的第一篇,逍遙遊 反映的是莊子的人生觀和他的最高境界追求。個人認為,逍遙遊 最重要的就是那句很經典的話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只有擺脫了功名利祿和一己之私的桎梏,才能真正做到 無所待 也就是不依賴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外力。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好像文中的大鵬神鳥...

為什麼高中語文課文會有莊子逍遙遊節選?

安安 一 經典。二 文章有深意。三 你不理解的就是所要學習的理由。四 逍遙遊 的確難懂,但不至於不懂。文言文,年代久遠,且多通假字,多虛詞,多特殊句式,通曉大意已然不易 其中深意,若無幾許人生經歷,怕也難懂。反觀,現代詩詞,我們曉其大意自是不難,其中深意又有幾許人知?難懂不難懂,並不是高中課本選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