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法印?辨別外道法和佛法的標準是什麼?

時間 2021-05-06 04:47:52

1樓:

是,這次大聖說得對。一切法都可以是佛法,只要你會轉變觀察角度。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譬如耆婆醫王。普觀大地一切草木無非是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亦復如是。觀一切法無非菩提。

2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法與外道的區別是什麼?

佛法與其他宗教其他外道的區別標誌是什麼?外道和內典,『內典』也叫內道就是佛教。外道是心外求法。

『外道』是乙個中性詞,是個名詞而已。特別是當我們法師講佛法和外道的時候,有一些從外道轉過來的人聽著似乎是不高興,就老是認為佛教為什麼還貶低人家。外道是中性詞,絕對不是貶義詞。

外道的意思是什麼呢?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修行者或者他們的理論。

外道分外道的經典修法和直接的行持,也就是說法理和行持。釋迦牟尼佛建立佛教的時候,古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外道。為什麼叫他們外道?

他們種種的表現,種種的修持,包括他們所持有的理論,統統是心外求法。

打個比方,有一種外道是修苦行的。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讓自己的身體飽受痛苦,我們的土話叫自討苦吃。比方說不穿衣服,不穿衣服暴曬到太陽底下。

暴曬到太陽底下什麼意思呢?是故意的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痛苦,折磨自己。他們的那種理念說,有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以他借由這個現有的假體,來故意的去吃苦,去自討苦吃。以此達到消業的所謂的那種目的。所以他從身上去消業,這是心外求法。

內典一般指的佛教。內典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五明』,通過五明,其中有乙個『內明』。

因明、宣告、工巧明、醫方明和內明。這個內明實際就是真實的佛教的理論和修法。這個內典呢?

它是指的理論,通過內典指導的一切的行持,實際是佛教的正確的行法。當然,但這個法一般都是法理和行持,兩條腿走路。法理是樹立正知見的過程,行持是實踐、實修的過程。

就等於釋迦牟尼佛說放生能得長壽的福報、能得無病的福報、能解除一切冤結等等。法理上說了放生功德很多很多。可是怎麼去放?

它有一定的儀規。什麼時候去放?那隨我們的因緣是吧?

正規的去放生那是一種行持。可是這種行持是怎麼來的?是通過明白法理而進行,所以我們的一切修法都是在法理的指導下進行,這是必然要知道的。

外道和佛法的唯一的標誌是心外求法還是心內求法?經典上有一句話,說佛法『心為宗』。佛法的一切修持都是在改變心,這個心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理解到,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一種法意和它的很多很多的內涵。

心也可以用平常我們說的那個『識』來代替。心、意、識,這是唯識宗的詞。心和意在這裡不講就說識。

這個『識』是什麼?就是一種認識,就是一種心態。所以佛法修證最終成佛,成的是什麼?

心態的轉變昇華和圓滿,心的轉變昇華和圓滿。

從這個解釋上我們回歸到佛法心為宗。佛教和其他外道的區別唯一的標誌是以心為修法的根本。而且它是由空性的理念指導修法和證得。

佛法的修行和外道其他法門的修行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空性的理念,空性的修法和空性的證果。空性的修法,比方我們誦《金剛經》誦《心經》,比方我們做禪觀、止觀,根據空性做對境,進行的止觀,這都是空性的修法。空性的修法來自於空性的理念。

通過空性理念的指導,通過空性修法的實踐,最後證得空性的果位。這個果位一會咱們展開。

——摘自仁清法師《成佛的法華》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3樓:夏洛的網

從原子的角度來說,過去是一場不復存在的幻覺,所謂的人生就是對這場幻覺的執著(只有永恆變化的現在是真實的,這種萬物的永恆運動、時聚時散,佛教稱之為「無常」)

過去只是幻象,所以要活在當下

記憶只是執著,放下便是無我

放下一切記憶,也就超脫了生死

不再呼叫記憶,就沒有了思考

(你會感覺大腦很輕鬆很輕鬆)

沒有思考,就沒有一切精神上的不快樂

沒有焦慮、抑鬱、憤怒或者恐懼……

佛不是神,佛教中也沒有神。佛是無念無我的眾生,是自我消失殆盡的人,就像一條永恆的河流

享受當下,不去回憶,停止思考,感受存在,成為乙個沒有記憶的小孩就是無我,成為乙隻快樂的小鳥就是成為乙個佛陀

(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背,即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外道法;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縱然不是佛陀所說,也可視同佛說)

各位善知識, 關於持斷滅見的 無我 與佛教三法印「諸法無我」 , 這裡面兩個「無我」 有啥區別?

簡要總結關於 我 五蘊非我 此為無實有的我。如果將五蘊理解為有實有的我,會導致唯識三性中的 遍計所執性 也就是 常見 正解是 三性中 依他起性 所顯的無自性的我,即天台宗一心三觀空 假 中的 空 也就是空性 緣起,性空 這是站在世間法因緣生的角度而言的 無我 與此同時 如果將五蘊非我理解為真的沒有我...

請問如何理解心外無佛,心外無眾生?

CKL gz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若見佛 眾生在心外,如是發心,名之為偏。心即是佛,心即是眾生。心本無名,為說理故,妄立一名,因需妄立故,心亦可名自性,亦可名.心迷即是眾生,心覺即是佛。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即是眾生,覺離六塵緣影即是佛。心地能含萬物,猶如虛空...

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蘇打 以我掌握的哲學與宗教知識。正常的解讀是 物被解釋為 事 所有的事都是由自己來認知決斷,都由自己的心智來統攝,所以是心外無物。因為自己內心本有了認知標準,可以自行判斷對錯是非,所以心外無理。按照我自己的認知 這個說法宋代人都講了千百遍了,既沒有真理性,也沒有實踐性,不產生任何價值。王陽明只是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