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宋時期朝廷經常把宗室親貴流放到房州。這裡有什麼優勢麼?

時間 2021-05-30 21:32:46

1樓:拾樵伴讀

唐張嘉祐出任相州刺史時聽聞「前後太守多不生出郡城,苟不流死則貶」,甚為恐懼,為橫死的前任尉遲迥立祠建廟之後才斷了這個詛咒。

所以把宗室親貴流放到房州,主要就是考慮三個問題:

1.能否起到幽禁的作用。

2.能否有效壓制朝野上下對被流放者不切實際的期望。

3.流死還是流活。

1.幽禁效果最佳

如執子之手所提供的影象顯示,房州的剛好位於關中平原、南陽盆地、四川盆地、漢中盆地、安康盆地環繞的大巴山脈之間,東有武當山、荊山,西有公尺倉山,南有巫山、神農架,北有滄浪山、秦嶺,形成了一圈天然屏障,如同牢籠四壁緊緊圍箍住房縣小江灘。而長安、洛陽、南陽、襄陽、荊州、夷陵、江州、漢中、漢陰八城守軍可做守備,隨時響應山中異動。

2.斷絕支持者的幻想

流放宗室到邊地是個非常危險的舉動,無異於放虎歸山。

歷朝歷代對於流放罪臣並不在意遠近地域,因為臣始終是臣,沒有另起爐灶的法統。權臣和宗室則不同,既有網羅黨羽的能力,又具備改朝換代、成為新皇帝的號召力,只要罪不至死,宗室權臣及其家族被流放的地區都不至於太遠,避免大動干戈引起朝野上下不必要的震動,也是將其安置在眼皮底下便於鎮壓,對心懷不軌的臣僚起到威懾作用。而這類人往往枝繁葉茂、族人眾多,將其遷徙到邊境,難免不成長為禍患。

房州的山河形勢如天羅地網,土地十分貧瘠,土地財稅不足,歷來是飢民乞活的地方,經濟水平難以支撐其家族的擴充套件,對流放宗族的意志也是乙個巨大的打擊。其他地區的兵馬如果想營救,則需要突破大城守備、山河之險,基本上可以從一開始就打消這個念頭。

3.流死還是流活

流放還有個問題,就是流放者的生死,如為權臣遠放,多半會死於路上。宰相裴炎、李德裕,酷吏來俊臣均是如此。而無關緊要的宋之問、王弘義、元稹、白居易等,實為外放,不傷性命。

流放到房州,顯然不是為了流死,而是為了達到幽閉、控制的目的,因此李哲、李顯、李重茂先後圈囿於房州,其後來的生死、地位,全隨形勢變化再做決定。

2樓:劉強強

人煙稀少,按照盧象公升的奏摺,房竹地區很多到了晚明時期,乙個縣城裡的人口也就幾百人,到處都是無人區,流放到這裡類似流放到沙漠裡,不會出事。

3樓:李彈花

房州在唐朝屬於山南道,在北宋屬於京西路,秦朝設房陵縣,延續的是楚國的設定,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

這個地方山嶺眾多,地方偏僻,向北是武當山脈,向南是奉節地區,西北是安康,可以說四面都是山區,東面就是襄陽。

在唐朝時期,離長安、洛陽都不算遠,在北宋時期,離西京洛陽也很近,流放宗室親貴於此,也方便監控,方便召回。

所以房州的優勢就在於:離唐宋兩朝的首都和政治中心都不遠,而且地理多山,屬於窮山惡水的地方,也適合流放。

4樓:且聆風吟

《唐律疏議》註解「流刑三」條下解釋:

《書》雲:「流宥五刑。」謂不忍刑殺,宥之於遠也。

又曰:「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於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

蓋始於唐虞。今之三流,即其義也。

宋朝也有人說過:

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流之遠方,無所資給,徒隸困辱,以至終身。近世之民,輕去鄉井,轉徙四方,固不為患,而居作一年,即聽附籍,比於古亦輕矣。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的生存是以宗族為依託的,上有世家大族,下有寒門豪強,完全的小家庭,在當時的社會生活是非常艱難的,所以,當乙個人被剝奪了與家族共居的權力,遠流到毫無社會關係的流放地,其生活必然困苦不堪,實為苦事。

而到了唐宋,尤其是宋朝,地方開發已見成效,所謂的流放地也是漢人聚居區,且本人的生存早已脫離了家族的蔭庇,自始至終都是小家庭的形態,所以,哪怕是流放,入籍之後,照樣可以出頭。所以,不以為苦。

至於為什麼多流放在房州,因為房州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本身交通不便,但是其又離中原地區較近,也算是給了被流放者乙個復起的可能性

揚一益二為什麼出現在唐宋時期

Chenkit Su 這個問題我先打個預防針 我猜肯定會有很多人認為唐朝揚州是什麼現在江南N省,其實唐朝揚州就已經是現在的揚州市了。揚一益二 烟花三月下揚州都是說的現在的揚州市。參考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地圖帝 大唐是乙個讓人神往的時代,萬邦來朝的盛世,燦若星河的名士 遼闊壯美的疆域 昂然自信的心...

現代人為什麼很少能寫出如唐宋時期的詩詞了?

思考的吊絲 如唐宋的李杜姜白石李清照等人的高度,那我不敢說。不過如唐宋一般文人的,現代還是很多的。而且比古代要多。原因顯而易見,因為教育普及了,不像過去那樣的精英教育。在古代,大部分人,一輩子都與詩詞歌賦相隔十萬八千里,他們只是流民平民而已。我認識很多寫格律詩詞寫的極好的老師朋友,甚至是95後。所以...

為什麼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沒有漢唐宋明那麼更吸引人?

1.忠君問題。因曹魏篡漢,司馬效之,南北朝更是如斯,至隋唐初方定。後世王朝面對這段尷尬的歷史,作為建立秩序的統治階級是肯定不想提及的。2.門閥問題。後世無論是士族還是皇族,怕是都會閉口不談。3.中原王朝統治力問題。羞於啟齒,便盡量遮掩。4.民族問題。雖然五胡盡滅,也無有後裔民族,本不該忌諱。但乙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