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科學依據?

時間 2021-05-30 19:44:57

1樓:不是風動

我小時候學書法時,還聽過乙個傳說,說王羲之練字勤奮,家裡有乙個水池,王羲之每天涮筆,時間長了,池水盡黑。

長大了之後,才知道這個事情並不是王羲之幹的,這個典故實際出自漢代的張芝。

但是十幾年來,我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

我甚至努力地回憶,當年到底是誰,告訴我這事兒是王羲之幹的呢?

是小學老師,還是我父親,還是我從書本中看來的呢?

似乎都有印象,又都不真切。

現在想來,告訴我的那個人,未必不知道墨池的典故出自張芝,只是看我年弱無知,只識王羲之,不如直接樹立起典型,省得再去解釋張芝是誰。

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乙個書法小知識,信奉多年,沒想到卻是個美麗的謊言。

其實古人也常常通過謊言來傳達思想。

有時會在某乙個人身上集中安排進各種原本是其他人幹的事兒,形成傳說,比如蔡倫造紙,諸葛亮亂入赤壁,以及包青天各種傳奇等等。

有時會在某乙個人身上直接虛構出一些事兒,比如王羲之的入木三分。

歸根結底,是因為借大神的名號,編造或安插一些故事,能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或者傳達某些思想。

有一位文學家,曾經這麼描述過大神們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神從前也是人,只是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才被稱之為神——————魯迅。

所以,人們為了滿足心理需要,往往會將一些不可思議的故事,安排在乙個大神身上,這樣這個故事就合理了。

有時也會藉著某個名人的光環,強行插入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思想廣為傳播。

自古至今,相似的託借名人以傳播的謠言層出不窮,每天都會有更新。

但是,流傳下來的,往往具有如下特徵。

1,謠言水準在老百姓心中足以亂真。

2,確實具有積極意義。

我們可以從王羲之傳世的墨跡作品(已無原作,所有均為勾摹)中,針對入木三分這一故事,大概分析出王羲之用筆的特點。

1,側鋒為主。

2,用筆迅速。

這兩種狀態,不太可能形成入木三分的效果。

入木三分這一典故,按我上文所闡述的謠言能傳世的兩大條件,就是首先這個事情在老百姓心中,如果是發生在王羲之的身上,是很有說服力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這一謠言確實具有積極意義,自古以來沒有哪個學書法的人,真的傻乎乎以在木頭上寫字還扣不掉為目標的,但入木三分這個典故妙就妙在,這明明是乙個很扯淡的事情,卻能抽象地總結用筆的精要所在。

我年輕時學書法,常常對著書中所提及的「獅子搏象」、「翩若驚鴻」、「屋漏痕」、「錐畫沙」一頭霧水,現在想來,古人無外乎是利用具體的物象與畫面,引發觀眾的共鳴,雖是看字,心中卻有紅塵永珍,用極精彩的具象,來抽象地概括總結字的精神,令人驚嘆古人的浪漫與智慧型。

那至於具象本身,則不必合理,更不用與紙墨相關,卻反而比就事論事的方式,更能引人入勝。

抗糖的科學依據?

說白了,人變老也就是不斷氧化的乙個過程,碳水化合物 糖 氧化分解為人體所需的能量,理論上碳水吃的越多,氧化作用越強,你就老的越快。不過碳水化合物 糖 也是人體必須的,不吃碳水化合物你的大腦首先就受不了,所以,這裡提到的 抗糖 抗的可不是所有糖,而是抗的果糖 蔗糖這類,而澱粉類等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則不在...

吃飯要吃七分飽 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能堅持只吃七分飽,做到營養均衡,完全可以更健康 長壽。因為節食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減少內毒素入血,進而改善代謝指標,這是節食延長壽命的作用途徑之一。 戴禮帽的沙盒 胃在飽了之後,會向大腦傳送訊號,不過這個訊號傳送需要15分鐘。我在freshman的時候修過 food science,不過很抱歉,我忘記...

做過哪些沒有科學依據的事?

葉幾小 感情有債的。我有一段不太好的感情經歷我付出了很多 很喜歡很喜歡那個男生 失戀後一度走不出來 然後碰到了乙個男孩子他用自己的全部溫暖我我沒有辦法忘記以前他就等。我以為上天給了我這個禮物接受了他之後漫長的時間他對我的關心少了 其實真的是因為他忙 之後我真的很難過跟他提分手你們知道的女生提分手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