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處無為之事」的無為,與「損之又損」的無為,有何區別?

時間 2021-05-30 16:33:03

1樓:止魚

處無為之事

這句無為的條件或目標是在精神靈魂方面與道合一,遵循自然規律要與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聯絡在一起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可見孔子也懂無為,也明道。遵道而行,沒有自己個人的意見,上面那句就是處無為之事。

以虛馭實

行不言之教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自然規律造化萬物

重點是行

像行道(天時)地利人和

《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

損之又損

透過現象抓本質

老子在其他篇章已經講述了如何損之又損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從有為到無為

然後才能

無為而無不為

用現代詞語來闡述的話、就是相向而行。

就是一而二二而一

當然不僅僅是這樣

我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了

突然想到

像漢字微言大義

就是做減法,損之又損。

意義非常廣泛

也相當程度的留白

2樓:何一帆

(相對論)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種作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3、故有無相生:因此,凡事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4、難易相成: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5、長短相形: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6、高下相傾:沒有「高」的名稱,就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7、音聞相和: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8、前後相隨: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因此「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9、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

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

10、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11、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這個榮譽。

12、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萬古流芳啊!

(無為的妙處)

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乙個人如果是為了學問求知見的話,是有益的,但是這種「益」只是短暫的。而學「道」就不同了,因為學「道」是要損去知見,除去情慾,更要排除妄念,所以是「為道日損」。

2、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除了損去了知見、情慾、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態,及名利虛華一併丟棄,這樣物我兩忘私慾淨盡之後,就是達成無為的境界了。

3、無為而無不為矣:有了無為的境界,就是無所不為了,可是這個「無為」,其中隱藏著深妙的玄機,是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而萬物能生。

因此人與天地合為「三才」,如果人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的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此是人之無為的妙處。

4、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所以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慾之心,或是仗持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麼將不可得,所以乙個真正體悟大道的人,他會以「道德仁義」去取得天下。如古時候的堯、舜、禹,這些聖人就是乙個榜樣,不但取得天下,又取得天下人民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5、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如「秦始皇」就不同了,他以私慾的作為,想將天下納為己有,其實這種作為,反而使人痛恨,使天地神祇不悅,所以像這種取得天下的方法,是不足以效法的。

3樓:番薯Baby

《道德經》出現的「無為」,有三種。

1、「處無為之事」,這裡的「無為」就是「無違」。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天地執行法則的意思,主張順勢而為。

2、「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裡的「無為」,是指人欲,就是保持「常無欲,以觀其妙」的意思,「為學日益」修身的方向向著學,益的是增進知識和感悟,「為道日損」修身的方向是向著道,益的是減少慾望和餘食贅行的東西,所以是損。

3、「無為而無不為」,第二個「無為」,就是無所不為的意思,只要順著規律做事,順天應人,自然是處處順境,一通百通。

4樓:王成朋

第乙個無為,是這個「無」字,

第二個無為,是這個「無」字,

文字被簡化,但這兩字意有區別,

舉例第乙個表示事物生髮之前,

第二個表示事物生髮結束。

5樓:王文報

處無為之事,做事之前中後,都不帶自己的目的。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修道就是修去人的貪念執著,自私心理。

這兩個為都讀四聲。前乙個無為是境界和修為高的表現。後乙個無為是修煉達到的地步。

6樓:吖啶

第1個無為指的是要客觀,不要主觀。

第2個無為指的是慾望要少,損之又損指減少在減少,減少到客觀遵循道,而不是遵循你,然後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7樓:曉春

處無為之事,就是說在處事上,要心如明鏡,事來即映,事去不留。不新增別的,就是處無為之事了。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之前先要經過為學日益的輸入,然後經過為道日損的過濾,剩下的就是隨心所欲不越距的無為境界了。無為,就是寂照無為,順勢而為,無妄為。

8樓:煙火弦歌

沒有區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說的是不妄為;「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說的也是不妄為,兩者沒有區別。

《道德經》裡的無為而治,指的就是不妄作、不妄為,要順應天道和人心的作為,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的「無為」。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取法於自然,一切都要自然而然、自自然然,該行時行,該坐時坐,該靜默時靜默,該爆發時爆發……

記住,無為是不妄為,不胡亂作為,而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無所作為。

9樓:慧起心理諮詢

《道德經》的核心宗旨就是「無為」,貫穿整篇,「無為」也是道家的核心智慧型。

所以你提到的兩處,沒有差別。在具體的語境裡面有不同的側重而已。

想要了解兩者的側重和區別,需要先懂得道家宣揚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處世心態和行為準則。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名義上是尊周,而實質上是地方割據,周朝八百年歷史,一半是春秋戰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諸侯王和大夫階層,共同面對的處境是:彼此互相攻伐或者防備侵略。

無為,體現在軍事上,是減少想要更多(土地、權力),少點私慾,安穩一點,別去惦記別人家的東西。

諸侯王不以私心搞事,那麼社會就安穩了(老子面對時代的亂局的渴望)。無為,首先要確立的就是:社會的穩定。

此外,人性有弱點,當上諸侯王不代表智慧型成熟。乙個不成熟的人卻拿著最鋒利的劍,很容易傷到自己手,也傷害天下百姓的福祉。所以,無為,體現在治理國家上,就是,約束自己,不去發布不合道的安排和命令,少去教民眾怎麼活著,民眾會自然而然的去生活。

諸侯王,想要有為,需明無為之要妙,而去行有為之實際。無為,難道是什麼都不做?是不做不合道的造作之事。

道德經,本身就是治理天下的心法,我們學習道德經也要擁有這樣的視野。

處無為之事,上面已經提了。損而又損之,是損什麼?損的是自己的私慾、野心、不成熟的智慧型下的胡亂的操作而已。簡單說,不知道怎麼是合道前,不做什麼比做什麼要好。

君主能夠約束自己的權力,聽從有智慧型的人的建議,讓老百姓自然的生長,而不是去給社會弄一些不成熟的框框,少搞點事,就是:君主的無為。常以無事安天下。

真道之理,在此談及根本核心,有緣者得。

10樓:領悟道德經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核心是兩不相傷。不論物件是人是物是事,都兩不相傷,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指滌除玄覽即心無所系,放可能,寂而常照,感而遂通。

11樓:來習

不是。沒有區別。無為是無我而為的意思,所以佛經翻譯用的就是無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道日損。完全相同的意思還見於莊子徐無鬼:

南伯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顏成子入見曰:「夫子,物之尤也。

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曰:「吾嘗居山穴之中矣。

當是時也,田禾一睹我而齊國之眾三賀之。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賣之,彼故鬻之。若我而不有之,彼惡得而知之?

若我而不賣之,彼惡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後而日遠矣!

」自=自己=我,所以莊子逍遙遊開篇至人無己。很多很多地方都可以證實如此,如「予喪我」,可以利用電子文件搜尋得到很多相互參照的,這是基本的可靠解讀方法。

另外,信解行證,悟道=見道=解道=學問思辨行中思辨第二階段,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至少第三階段行了,並不能說(停留在)悟道境界。

12樓:逍遙遊

沒有區別,本質是順勢而為。因為人對世界的認知是區域性的,主觀的,因此是有侷限性的。老子的思想就是要減少意識的主觀侷限性,損之又損,就是減少自己認知的主觀侷限性,處無為之事,跟佛教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通,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偏見和陳見來看萬事萬物,處無為之事,這樣才能發現和認知真理,順應事物發展的大道。

13樓:楊東究竟智慧型

沒有區別,但側重點有不同。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在說如何做到無為,即如何覺醒或悟道,即透過現象看本質。減少(超越)各種私心雜念,減少(超越)各種慾望和基於自我的追求,不依賴於任何,自然而然的圓滿,無為無事。

「處無為之事」,是在說以無為的心態去做事,即悟後修行,即透過本質看現象。就是帶著本來的無為無事,本來的圓滿之心去展開生命,去做事,而不是在事上求圓滿。

14樓:詣心之煮茶品老子

無為就是無為,這兩處的無為沒什麼不同,都是「無」所能為、「無」所作所為的意思。

「無」,第一章就被定義過了。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之始」即趨於開始、是歸零的過程。「無為」要做的就是為重啟做準備,這裡的「為」做的是準備工作——消化分解遺留問題、儲備能量和物質、為新一輪啟動掃除障礙、提供物質保障。

「處無為之事」,即:處理事務的理念是「無為」,具體操作也參照「無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講:「損」的目的,最終是要達到「無為」。因為「無」就是那麼幹的。「無」的方法、手段都為「之始」這個結果服務。如此而已。

如何理解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憲亮名道文化 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修道是自覺,自發自己的事。不是說給別人聽,讓別人修,甚至強迫別人修,所以說,要行不言之教。以自己作為表率,修道得道,來影響周圍人,進而影響家國天下,最終,能弘道於天下。 龍江秋月 莊子的人文教育思想主要是繼承老子 道 的思想。他認為 物是有限...

老子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什麼意思?

正善治文化 老子的 無 不是沒有,就像佛家談空,不是沒有,無和空就好比是一種大,奇大無邊。它可以裝下所有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你要了解無為的話對無為要有深刻的認識。事無還有。所以說,無為無不為嘛。它是一種自然的為。還有一種相對應的就是人為。人為的就像拔苗助長。孟子講乙個故事 有個宋人,非常同情禾苗...

如何正確理解老子思想中的的「無為」?

救世主 孔子講無為的物件與老子講無為的物件都是指統治者,不是一般人民。持否定態度的人正是因為不理解這一點。有興趣深究,可參考 救世主 道德經論正系列文章 孔子的無為而治 三色金 其實老百姓的自我修復能力是非常強的,當權者只要維持好社會基本秩序,別去打擾,無論經歷了什麼,老百姓們都能很快地自發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