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觀點是順其自然,道家又講究禁慾,怎麼看待?

時間 2021-05-29 23:10:28

1樓:不過冬

身體修好了自然斷,不需要禁慾,有些宗教一上來就斷這個斷那個的,殊不知層次未到,強行拔高,有害無益!

從教義上講,道教除了和佛教雜交出來那一支以外,本來對於禁慾這個事就是僅限於在廟上不要做而已,不論散居還是住廟的,都是可以娶妻生子的。

2樓:吳拾壹

道教分南北,北派以全真為大,提倡出家禁慾,這些都是為了修煉丹法考慮的,以金丹為宗,而南派以正一為大,以符咒雷法捉妖驅邪,可以娶妻生子,講究功德圓滿。禁慾是禁自己的識神,然後元神主事,元神主事是為順其自然。

3樓:以為很認真

道沒有為講過禁慾啊,講的是無欲。

現代人我們理解禁慾,一部分人會理解成禁性。可以說不算錯,但是不全面。

而老子講的無欲,是不要有慾望。因為時代不同,我感覺現在應該理解成不要妄欲,會容易理解一些。因為有的人把慾望理解成一切行動之源。

但是老子的本意是,我明天想吃頓肉,那麼我明天去買肉。這不是慾望。我想住個大房子,但是錢不夠,按現在收入需要,5年才行。

那我就工作五年,那怕苦點,但是為了想要的房子我願意。這也不是慾望。因為這些都是,目前可預期的。

換一種思路,我沒有工作 ,但是我想換房子,可想可想的了。收入沒有,怎麼換房子,不具備條件啊。這就是老子說的慾望。

但是你因為想換房子,而去找了乙份收入,這個不合理的慾望,就會變成合理的慾望了。

但是說這些,並不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衝突。我們想想時代背景,老子的時代。普通是沒有選擇的,只有乾於不幹。你家種地,你就得種地,你家打鐵,你也得打鐵。

那個時代,人很容易看清自己一生的軌跡。自然可以看清那些是軌跡之外的東西。就可以稱為慾望,之內的就不是慾望。

乙個農民,結婚生子,播種收穫。糧多了蓋房,糧少了挨餓。這都是軌跡內的,都不是慾望。但是他想當士大夫,想當將軍。乙個農民去那裡學這些知識呢?這就是慾望,是不應該的。

先有道家,後有道教。老子死了,都不知道會有道教這麼個東西。所以客觀的說,道教不管幹什麼,都和老子無關。

4樓:玄易道人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問題。

先說道家講究禁慾的問題:

道家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稷下黃老道家,主旨為君人南面之術;一派是所謂的老莊道家,事實上是以莊子的思想為代表的道家,追求個人的逍遙。莊子肆意放縱,說他本著順其自然的原則倒還貼近,但跟禁慾是沒什麼關係的;黃老道家,以老子為代表,雖然提倡少私寡欲,但我們一定要明白,作為君人南面之術,這裡的少私寡欲,是指君王要克制自己的私慾。這是,按現代的說法,在政治學語境下的對於領導者的約束,與禁慾是大相徑庭的。

至於所謂「老子的觀點是順其自然」

5樓:Leslie

首先,道家並未提出禁慾,而是「寡欲」。

《道德經》,第十九章:「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徵就是: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回歸本心遵循天道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從而得到昇華。

而回歸本心的最好方法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也就是抱守淳樸,節制私慾。

怎樣節制私慾呢?

祖師教導我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6樓:

你說的是道家,道家從來沒有說過禁慾啊,吧啦吧啦吧啦之類的。

但是上文說的是性慾。做人嘛,沒什麼可禁。皆是陰陽,僅僅告訴你物極必反,不要縱慾。

接下來提到的欲是音,色,視等等。是說讓你如何尋找到自己,尋找到內心,尋找到讓自己復歸大道的可能。這目的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人,所以自然要求是不一樣的。當然仍然是人在做。

目的是尋找自己的自然,自己對道感悟的話,這是要摒棄的,當然說禁這個詞是不完美的。所以只說法地,法天,法自然。

宗教層面仍然是這樣的。這個取決於你的目的。

你要明白目的是什麼的。如果你要玩泥巴,就水和泥就可以了。你要建大樓,自然要難,要有限制的多。

老子講順其自然,持盈而虧,順其自然不是不受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嗎?怎麼能做到功遂身退風光時期能保全自身

狂躁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只有一面是虛假的,僅僅主觀的,無法立足的。你真的功遂了嗎?你真的功遂了就可以身退。你真的明哲了嗎?你真明哲了就可以保身。當你真的在某一方面達到了 陰 陽 就自然吸引來與此方面匹配的 陽 陰 重點不在於這個 公式 而在於你真的做到了嗎。怎麼做到?就是用手腳 頭腦 心力去做到,...

佛家的「空」和道家的順其自然有什麼區別?

不動明王 空不是空,佛門的空是空有不二,無執性空。道家的順其自然是不執,隨緣。當然其實追求的是一件事,不過道家以其為止,佛門以其入門 子午 成住壞空,空是其中的乙個狀態,是歷程的一部分,也是順其自然的原因之一。順其自然,這個其是誰?就是這個歷程。諸行不恒有,就是破除自己執念的認識基礎。 平象法師 空...

老子講順其自然,持盈而虧,花開後終究會花落,既然這樣,我們能一直把握住花開未滿月未圓的狀態嗎?

Rejoice 表達下我淺顯的認識,這應該就是道家中庸思想的一種表述吧。不偏不倚 不上不下,取其中。我覺得不管在什麼地方,要把握這種狀態是困難的,但他也是值得追求的,需要不斷的去自我審視和修正。我們可能很難完美的把握這種適度的量,但我們可以不斷修正,讓他始終保持在這個量的左右。 wwwsun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