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人道惡盈而好謙,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

時間 2021-05-29 22:17:42

1樓:王先生i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萬事萬物都有生長衰亡週期,盛滿之後,迎來的是衰亡,以導致生態平衡,生命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天敵,生物鏈,生態鏈。天道使然。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對人來講,物依稀為貴,越是稀有的東西越是喜歡收藏和追逐。所以產生了蹲踞奇貨,人為製造稀有的情況。也是因為人們的這個特性,越是稀有的東西,人們越是消費它,讓它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越是盛滿的東西,人們不會嫌棄它盛滿,會想要讓它更加盛滿有盈餘,讓人富足。

於是很多原本稀有的東西越來越少,多的東西越來越多。對大自然生態來說,破壞了生態,破壞了平衡。

至於滿招損,謙受益,說的人儘管人們的喜好如此,但是生命的生長衰亡週期規律,是天道使然,對於人為創造出來,很多東西看起來是輝煌的,但其實是短暫的。並不是說適用不適用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底層規律和人們的人性一種客觀描述。

就像很多運動員的生命都是短暫的,就是因為過多的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力,讓自己的生命狀態看上去強盛,就好像油門踩大了,這個油就耗得快。就會更快更早的進入衰亡週期。

2樓:Lawliet1999

一無所有的時候,越容易破罐子破摔。

比如A是好學生,B是差學生。

A同學天天努力學習,臨近考試的時候,往往也會珍惜時間去複習,因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不想徒勞無功,留下遺憾。

而B同學從來不學習,臨近考試的時候往往會徹底放棄,心想,反正也來不及了,還學什麼,不學習了,玩兒去了。

A同學努力學習了很多知識,可以看作有餘。

B同學什麼也沒學到,可以看作不足。

這就是典型的損不足而奉有餘。

仔細回顧,這樣子例子我想應該比比皆是。

生活中的人們很難有迎難而上,破釜沉舟的毅力,往往是自甘墮落,最後失敗的下場。

當你對某件事投入多的時候,往往會更加小心翼翼的去做好,這是對事,人也一樣,投入的感情越多,越難以割捨。

所以,應當警惕:越是損不足,而奉有餘,我們越是應該把握住這個反面的案例,才能獲得成功。而前半句話,惡盈而好謙,通俗的講,就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想這應當很好理解。

3樓:葡萄

人若是「損有餘」則應了天道,便是君子,若是「損不足」則應了人道,則是普通人。另《文子·上德》有:「人之道,多者不予。

」的說法。 這是人類社會的現實。「滿招損謙受益」是君子所信奉的,他們是要奉行天道的。

而普通人雖然厭惡他人的強大富有(《彖傳》:「人道惡盈而好謙」),但回到自身還是會求滿求多,甚至損人利己。

4樓:葬心

人道惡盈而好謙。

的"謙"是一種態度, 做人之道,最怕自滿而最喜謙虛 。如謙卦上坤下艮,巍峨大山藏在大地的下面,不顯露不炫耀,人要是這樣,則會受人愛戴,若狂妄自滿,則會為人所惡。

損不足以奉有餘。

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5樓:陳詞濫調Spny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注釋】 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

【意譯】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

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6樓:only xc

一點不矛盾。

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常識,其實老子一書中也有不少類似的話,比如: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鋭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可見,老子同樣也認為人應該謙虛、不要驕傲、不要過度之類。

在七十六章,老子是這樣說的: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就像射箭時要瞄準,如果高了,就放低點,如果低了,就抬高點。力大了,就小了;力小了,就加大點。比較容易調節到合適。

但人類社會中,不是誰想調節就能調節的。

因為人是聰明的動物,人人都想要高人一等,人們用各種手段相互競爭……

結果,人類社會看上去常常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

人類社會大抵是贏家通吃的社會,極少數贏家佔據了大量社會資源、財富,而絕大多數人只能佔到基本的生活資料,甚至連基本的也得不到。

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可以修建像金字塔這樣巨集大的陵墓,奴隸甚至連姓名也沒有。但這樣的社會結構比原始社會對抗自然的力量更強。

封建社會中,帝王可以修建宮殿長樂未央,王公貴族們占有絕大多數土地,一般人是小地主、農奴、自耕農……但這樣的社會結構比奴隸社會又有所演進。

現代社會中,要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就必須要有資本的高度集中。我們都認同,現代比過去要文明。

最近兩年,頂級富人財富累積的速度更是驚人,比如貝索斯和馬斯克,他們有錢就可以玩小行星探礦或者星艦這類。。。

劉順仁的《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其中有一節可拿來做注,作者引用了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的中的乙個故事:

某個主人即將前往國外,就叫了僕人來,按照每個人的才幹分配他們銀子:乙個給了5000,乙個給了2000,乙個給了1000。那個領5000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5000;那個領2000的也照辦,另外賺了2000;那個領1000的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起來。

過了許久,主人回來和他們算賬。那個領5000銀子的又帶著另外的5000來,說:主啊,你交給我5000銀子。

請看,我又賺了5000。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

那個領了2000的也來,向主人說:主啊,你交給我2000銀子。請看,我又賺了2000。

主人十分喜悅,也頗多嘉許。

那個領1000的卻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很害怕,就把你的銀子埋藏在這裡,請看,你原來的銀子在這裡。

主人回答: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在兌換銀錢的人那裡,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主人奪過他這1000銀子,給那個擁有10000銀子的僕人。

主人的經營理念是:因為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深刻的管理啟示:

1.故事中的主人不只要求資產價值的保持,更要求投資報酬率的提公升。那個將主人託付現金(銀子)埋起來的僕人,以現代標準來看,只算是膽怯或懶惰之人,比起涉及重大財務弊案的諸多現代經理人,那位埋銀子的僕人還不是惡僕,至少銀子並沒有被他拿來中飽私囊!

2.主人分配資源的邏輯,是按僕人投資績效進行汰弱存強,而不是濟弱扶傾。事實上,這就是現代資本市場的邏輯--資本追求提公升投資報酬率的機會。經濟社會中的強者會被分配更多的資本,而弱者將被剝奪所擁有的資本。

所有強勢的主人(股東)都是忍心的人,他們要求在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這代表主人關心的重點是投資結果,不想聽失敗的藉口。

這不止是現代資本市場的邏輯,自古如此!

我們曾不切實際的追求過平等,但教訓卻很慘痛,創新停滯,民生困苦。

後來小平同志說,要讓一部分先富起來,他的意思是,要讓一部分人有資本積累,不是小富,而是要有聚積成大資本,才能做成大事情。

人類自己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形態。不可否認大多數普通人為此付出了代價,但整體上,社會在演進。

被「損」的「不足者」是誰?普通人,普通人不是笨人,而是運氣不那麼好,大智慧型稍欠的人。

被供奉的誰?有道者。真正聰明而幸運的人,不耍小聰明,更願追求大智慧型。

小聰明的人,自以為高人一等、勝人一籌,更加自我,對自然、社會、他人,缺乏認識。

真正活明白的人,沒有那麼多我執、自我,更容易認識自然、社會的規律,更有心胸氣度、善於看到別人長處、更有仁慈心、更謙虛的人,這樣的人,更容易成為學界的領袖、團隊的領袖、社會的領袖……也就是被敬奉的人。

誰能掌握大量資源並被天下人敬奉?有道者。(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如何理解人道與天道的關係?

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如是告言。牟修樓陀。我於今者。為汝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清淨。此法門者。名天乘樂。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受教而言。如是世尊。我今樂聞。爾時世尊如是說言。何者法門名天乘樂。此有十二。牟修樓陀。何等名為十二天道。若善男子。住彼道者。彼正丈夫。...

如何理解人類的認知?

第三支眼 人類的認知行為是身體整體對自然界的一種感知 認知 行為迴圈,它與動物的認知行為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比如都有五官,都有對接觸的事物存在條件反射,動物認知的作用機理非常複雜,因為人也有動物的屬性,人類在早期的生存發展中主要表現的是動物的認知形式。終於有一天,大腦的進化讓人類擁有了超越自然的心智能...

如何理解 人生是苦的 ?

林覲心 共產主義者從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 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 引一段馬恩的著作,向偉大的思想家致敬!一段閒話 有關係也有關係,引出了苦的樣子 說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