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否被神化了?

時間 2021-05-12 05:14:40

1樓:歷史環遊記

曾國藩的智商不過中等。

湘鄉流傳著這樣乙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誦了多少遍還背不下來。

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

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這個笑話並非空穴來風。

一、智商不過中等

曾氏一族的天資並不出色。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

曾國藩的幾個兄弟,雖然也都十年寒窗,卻沒有乙個達到舉人的功名。

曾國藩本人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

較之他同時代的名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

小他一歲的左宗棠,十四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

李鴻章也是十七歲即中秀才。

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天資超邁,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

梁啟超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屢屢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於兵機每苦鈍滯」。

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過他太「儒緩」。

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

他說,自己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濃吟數時不能了。」

這並不完全是謙辭。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

他是乙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只有他獨闢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

在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滿朝如無頭蒼蠅,紛無定計之際,曾國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即「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

事後證明,這是乙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

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制四省的大權,並採取果斷手段,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

他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的成功者並不多見。

他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

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乙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

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許多小動作。

趙烈文評價李鴻章:「此一事而機械百出,語言處處不同,其圖望大功,日夜計算心計之工,細入毫芒。」

而曾國藩的對策是回覆給皇帝一道辭氣卑約的奏摺,堅請派李鴻章前來,不望有功,但求無過,言語懇摯,不溫不火。

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盤一目了然。

趙烈文評價說,曾國藩的手段,平直無奇,卻實高於李數倍。

僅舉此數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層次,實非常人可比。

二、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曾國藩身上的「笨拙」與「精明」並不矛盾。

正是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這種人生哲學得自他獨特的人生經驗。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知道自己這輩子靠讀書發達無望,遂「發憤教督諸子」,對長子曾國藩更是毫不鬆懈。

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後,只知道一味用蠻力,下笨功。

曾國藩回憶說:

國藩愚陋,自八歲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講授,指畫耳提,不達則再詔之,已而三復之;

或攜諸途,呼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徹乃已。

笨父親教笨兒子,真是夠難為他們的。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

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

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

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積苦力學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

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

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擊能力特別強。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

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後,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

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乙個。

他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於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既然天性鈍拙,那麼曾國藩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

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

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紮實徹底,一步乙個腳印。

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笨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這是曾國藩一生成功秘訣,也是他常向別人談及的道理。他在《送郭筠仙南歸序》中這樣說:

君子赴勢甚鈍,取道甚迂,德不苟成,業不苟名,艱難錯迕,遲久而後進,銖而積,寸而累,及其成熟,則聖人之徒也。

那意思就是說,君子不走捷徑,不圖虛名。

錙銖積累,艱難前進。君子成功也許比別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這正是曾國藩的自我寫照。

他一生成功,得益於「笨拙」精神:

2樓:默齋

相傳人死後會被他殺的人的血淹沒。有人到了地府看見曾國荃,發現血只到他的膝蓋,很好奇,問:「曾國荃,為什麼血只到你的膝蓋?」

曾國荃回答:「因為我站在我兄長曾國藩的肩上。」

小小抖個機靈

3樓:莫爾凡.符里斯

曾國藩死後被洪秀全楊秀清混合雙打,他很痛苦,去找閻王訴苦。

閻王說你因為作惡多端,不過我有個辦法。

後面曾國藩被送到幾百年後的中國

幾天後,他帶著聖人頭銜和一堆家書來到閻王面前。

4樓:莫小烈

中中國人的尿性就是對人性認知的極端兩元化,要麼好人,要麼壞人,好人恆好,壞人恆壞,好人必須也必然擁有完美人格,壞人必然也必須是十惡不赦,大家的眼睛裡容不得半點沙子,不能或者說不願去理解人性中的複雜性多樣性時代性和多變性。

這種尿性,反映到社會生活中就是對人的絕對劃分和絕對要求,你做了一件好事或有乙個亮點或取得了一些成就,那就是個好人,好人身上就不能有一點汙點,有一點就算不上好人。你要是做了一件壞事或者有什麼汙點或者就是說了那麼一兩句不招人喜歡的實話,那就會被打入壞人的行列,壞人身上是沒有一絲優點的,有的話也會被視而不見,或者說成是為了掩蓋壞而已。

說好聽點,中國人的這種尿性只是單純幼稚,說不好聽點,這種尿性就是沒腦子容易被帶風向。

所以,時代稍稍一變化,觀望的角度稍稍一轉換,原來是被打倒在地並踏上幾腳的惡臭的封建地主階級代表眨眼就成了推崇備至的千古一完人。

5樓:寧波雅父

任由曾國藩被神化,出於清廷統治漢人的需要,曾國藩可是個忠臣吶!後來被接著神化,主要是他那一幫湖南老鄉。再後來,是因為賣書需要。實則,曾國藩就是個權臣,境界離聖人完人相差甚遠。

6樓:燕枝

後世之士,殘忍克核、能聚斂、能殺戮者,則謂之有才;鬧鄰罵坐、無忌憚、無顧借者,則謂之有氣;計利就便、善捭閻、善傾復者,則謂之有智。——羅大經

愛因斯坦是否被神化了?

彩虹 愛因斯坦何止被神化,愛因斯坦簡直就是那個傳說中三體人派來阻止地球基礎物理研究的智子。愛因斯坦是錯誤的把光波看成粒子並把這個錯誤發揮到極致的大師,光電效應假說和狹義相對論都是以光粒子說為基礎的,這個方向性的誤導使現代科學失去了繼續研究以太 暗物質的機會,可以說耽誤科學發展程序整整100年。其實承...

周杰倫是否被神化了?

東京食屍羊 我就感覺,告白氣球那一年,我這個年紀的喜歡的有,但是沒有那麼多,吹他的時候也只會說你有品味,現在,感覺好多人明明就沒聽過幾首,感覺是跟風聽,關鍵是聽沒問題,為什麼要比這個比那個,就讓別人覺得你品味高的上天,你不是在吹他,而是在吹自己,這些人嘴裡,的確是神話了 君麻閭 評價乙個歌手不談群眾...

蜂王漿是否被神化了?

只能匿名回答了!高中是在農村上的,世紀之交,條件很差,包括伙食,那時候寄宿,學校出於管理需要,乙個月才放一兩天假,平時不讓出校門。學校食堂伙食很差,尤其是到了高三,用一句歌詞來形容,菜裡沒有一滴油 那時候家長來學校看我,心疼,快高考了,又不能整天來送飯,老爸突發奇想,給我買了一瓶蜂王漿,那時候普通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