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時間 2021-05-11 13:25:33

1樓:道可

去強行之過。

天下乃自然大道之化現,豈可以個人意志而為之?為者必有極端,物極必有反。剛才還在前,莞爾卻在後……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

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憨山大師注】此言聖人道全德備,應運出世,為官為長。當任無為無事,而不可有為太過也。由上章雲,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老子因而誡之曰,將欲取天下者,當任自然,不可有心為之。而有心為之者,吾見其必不可得已。

何也,且天下者大器,有神主之。豈可以人力私智取而奪之耶。故曰不可為也。

而為之者,必反敗之。縱為而得之,亦不可執為己有。而執之者,必反失之。

故如強秦力能併吞六國,混一天下,是為之也。且誓雲一世以至萬世,是執之也。故不旋踵而敗,二世而亡,豈非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之驗歟。

然而所以敗之失之者,以其所處過甚,而奢泰之極也。凡物極則反,此亦自然之勢耳。故物或行而在前。

或復隨而在後。或呴而暖。或反吹而寒。

或強而壯。或又尪羸而弱。或正載而成。

或即隳頹而毀。此何以故,是皆用力過甚,而奢泰之極也。此皆聖人所不處。

故曰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樓:牧神潘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按照道協的吳誠真道長的意思,是「天下萬事萬物,有前行的,就必有相隨的;有吐露的,就必有收納的;有強大的,就必有羸弱的;有挫敗的,就必有損毀的。修行的人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凡事不過分、不多餘、去掉奢華、不極端的道理,這就是一名修行者有道的表現。」

聯絡上下文,也才可以理解這三個字的含義,大概就是要人們做事適可而止,避免物極必反;生活安逸即可,不要過於奢侈;行為思想適度最好,不要極端。

3樓:曳尾泥塗

直譯:甚,色慾過度;

奢,花費過度;

泰,享受過度;

去,離開。

結合全章及相關章節,去有為,歸無為。如聯絡48章: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去,損也。甚、奢、泰,都是該扔掉的。目的是,內心清靜,言行無為,回歸大道。

4樓:趙欣

漢代河上公本解釋:「甚」是指貪淫聲音,「奢」是指服飾飲食,「泰」是指宮室台榭。這樣一一對應,可能過於機械了,其實就是指日常生活,為人謀事的各個方面太過度了、太極端了,違背自然常態了,因此一定要拋棄掉,恢復到自然清淨的本來狀態中去。

以上是找到的專業些的解釋,從道德經道的角度來看,我個人的理解是,甚、奢、泰、這三種狀態是刻意追求的結果,不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順勢思想,所以應當拋卻掉心中對於追求極致的那種心理,讓心態可以跟隨外界的變動而順應,畢竟萬事萬物的常態就是無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味最求某種刻意,就是主觀意願的有為,反而會犯錯誤。

你怎樣去理解「元知識」?

大魚 元知識 根據常識,是用 元 修飾 知識 那麼只要我們理解了,這兩個要素,就對它兩整體有了一些常識性的理解。1.關於 元 先從乙個相關的例子理解它 原文作者要談論邏輯,為了方便,在自然語言中引入了一些符號 是現在被設立的語言,與我們談論它所用到的語言不同,分屬兩個層次。二者相對而言,稱為物件語言...

徐志摩與林徽因是什麼關係?怎樣去理解 去體會?

徐志摩喜歡林徽因,為了她而離婚,林徽因由於個人經歷以及童年母親的遭遇,無法接受徐志摩 已婚 所以她選擇嫁給梁,後來她和徐志摩是一種知己的關係吧 初美 看看徐志摩在這份感情裡最初的猶疑,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這猶疑從何而來呢?想必大家都已經...

R S構型標記法該怎樣去理解?

R S構型是絕對構型,絕對 是相較早期研究糖和蛋白質時總結的D L 相對 立體構型而言的。目前IUPAC用的是經過拓展的CIP規則 Cahn lngold Prelog Rule 系統。這個規則是以連線手性中心的四個基團的大小順序規則為基礎的。其中的優先順序規則如下 Z E M P的順序也是用這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