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五蘊有沒有通俗易懂的描述?

時間 2021-05-11 13:25:33

1樓: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名法和色法。

色:物質的,指身體。

名:受、想、行、識。

現在你是不是能感覺有個身體在坐著?

是什麼在履行職責,去知道身體坐著呢?

是心。舒舒服服的坐著,感覺到有乙個身體在坐著,這是蘊分離。

即名和色是分離的。

感覺坐著,是一種滲透在身體裡的某種感覺,不是通過思維想到的。

不是身體,而是滲透在身體方面的一種感受。是受蘊。

受蘊分為:

身體方面的感受,有兩種:舒服和不舒服。

心方面的感受,有三種:(痛)苦受、(快)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記憶。

記住色、聲、香、味、觸。

識蘊:履行職責知道心是怎麼樣的,知道身是怎麼樣的,稱為識蘊。

識蘊的職責是認知所緣。

通過眼、耳、鼻、舌、身、心,6個根門,認知所緣。

識蘊就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

行蘊:造作好、造作壞。

舒舒服服清醒覺知自己的時候,蘊會分離。

逐漸深入練習會發現,沒有任何乙個部分,是受我們指揮的。

然後,發現沒有乙個「我」。

因為我們錯誤的理解,把這些聚合在一起,認為有乙個真正的「我」存在。

蘊不是分離到不同空間,只是感覺他們,各自履行各自的職責。

並不必須把五個全部分離,只要分離一對,兩個蘊就可以;

可以是身和心,

可以是受和心,

可以是行和心,

但是,其中乙個必須是「心」,

因為心履行的職責是去覺知。

事實上,每個人很自然的狀態,蘊已經是分離的了。

但是迷失的人、緊盯的人,蘊是聚合起來的。

蘊分離了之後,繼續感受學習色蘊,我們不是真的能控制它。

便秘的身體,想控制讓他它順利的拉屎,但是控制不了。

不依靠外界,我們無法命令身體,不餓、不困、不冷、不老。

事實上,它不是我們真的可以控制指揮的。

三法印的乙個角度:

事實上,它不是我,我無法控制。

因為我們沒有覺知這些名法和色法,所以就無法感受到看到,需要不斷自然而然輕鬆自在清醒的練習:

覺知、正確的禪定(知道心跑出去的中立的剎那定,不是緊盯專注在一點的休息型禪定),

最後智慧型提公升。

學習佛法,這就是學習自己,

學習普普通通的每個人自己的身和心。

練習覺知之前,同時要持戒,讓心舒服穩定自然開心。

學習身和心,心領悟的越多,

接受真相,苦就會越少。

摘自音訊,某期泰國四念處課程。

2樓:三白貓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對於普通玩家來說:

色是知道了物質存在

受是感觸到它的性狀,有個直觀判斷

想是大腦分析加工。(高階玩家可以做到「空」、無我、本來無一物)行是體驗理解,也包含色受想。(高階玩家能做到不昧因果)識是對比歸納總結感悟創新,也包含前四個。

(這一層最難,高階玩家可以看破輪迴)

假設每一層的目的都很簡單,可以設目的為「快樂」

色層觀察快樂,受層感受快樂,想層挖掘到快樂本質,行層體驗剛挖掘到的快樂來自我驗證,識層看破紅塵定義快樂。(類似認字、看書、學習、教學、寫書的過程。)

3樓:玄梧

色:物質,包括外界一切物質和自己身體

受:感受,這裡指的是身體層面的還沒有到大腦中樞處理之時的感受。

想:思維,感覺。

想和受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在大腦層面作出反應。比如乙個植物人,你去觸碰他的肢體,他的肢體依然會感覺到被人觸碰,這個感覺就是受。但是這個感覺無法在植物人大腦裡令他有所反應,所以無法形成想。

又比如我們手碰到一杯沸水,先是本能的手一縮,然後才在腦子裡有乙個「燙」的感覺。平時看似好像兩個反應同時是因為神經訊號從手傳遞到大腦很快,但是其實是神經訊號產生時,在手上就產生乙個「受」,然後神經訊號傳遞到大腦時產生「想」。

行:是受、想、識運作的動力。

識:懶得說了,有點麻煩,看別的答主的就行了。

4樓:未名

以下只是個人看法,未必正確,僅供參考:

色蘊:真實外境;

受蘊:當外境刺激、想蘊浮現時,主體對色和想所描述內容的利害關係評價和態度體驗;

行蘊:當外境刺激、想蘊浮現、受蘊產生時,此時內心發生的關注物件轉移的這種場景切換的現象;

識蘊:當外境刺激,上述想、受、行蘊浮現時,對所有這些現象的了別就是識蘊。了別作用有二:

1是將它們統攝為乙個整體(歸屬一次認知);2統攝為整體後一起儲存為資訊。然後,不斷迴圈!

5樓:林彬懋

最近與一位知友談到「十二緣起」的第二支「行」,他說「行」就是「行蘊」。這當然沒錯,但以「觸」前不動來看,「行」只是個「時位的設定」。這個比較難以理解。

我現在換一種方式來說明「行」。流傳深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句子不止直取「行蘊」,並以「行蘊」統攝「五蘊」,以示「五蘊皆空」可以由「色受想行識」其中任何乙個「蘊」達到「空」的境地。

我現在先借用高行健的「繪畫」行為來說明這個「行蘊」現象。他曾說他作畫時,入手極慢,但一旦入手,成畫極快,往往就是

一、兩分鐘的時間,東一筆、西一劃就成畫了。詭譎的是,他作畫時,全身赤裸,遊走於畫桌四周,遲遲不落筆,耳邊飄盪的則是夷族送葬隊伍所吹奏的嗩吶,靈感來了,一落筆即成畫。這是乙個甚麼作畫景貌呀。

這種「瞬間點描」就叫做「招魔引鬼」。

另乙個極端即藏僧的「曼陀羅」的空開作畫景貌,不止圍觀者眾,而且四周闃然無聲。其壇城之建構,以不同顏色的細沙往一幅已成的圖幅上填充,四、五個出家人可能得花一整個禮拜來充填,甚至更長,最後在完成壇城的構建以後,將細沙掃掉,以示「空」的境地。

這兩種成畫方式,哪一種較為如理如法呢?這其實是很明確的。在這兩個極端的例子之間左右搖擺的就是坊間成千上萬的字畫成品。

字畫成品的製作、保留因緣均不可知,但比較如理如法的應是那些以「大重拙」見稱的魏碑之類的字或細膩之畫。這是我在洛杉磯觀賞阿牛與啟功的字時所生起的感想。阿牛是友人,我敢肯定我所觀賞的字是真跡墨寶,但我不識啟功,只是從另一位友人說,啟功為了賣錢而胡亂寫字,很多拙劣之作因此而流傳海外,至於是不是真的,可能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我無能探悉這個真偽,但只覺得不論贗品或真跡,倘若藝術只有技巧,沒有氣度,那麼充其量只能是個能工巧匠,不能有人性關懷;寫文章也一樣,有創意,沒道德,充其量只能成就敘述目的,而沒有思想內涵。這就是「行蘊」的意義,無「識」而有「行」,終不能成其藝術。

我的寫作當然也是一種「行蘊」,但我不為聲譽,不為金錢,更不是為了迎合大眾。我只是讓我的生命融入乙個以文字載體的思想裡,然後讓這個曾經一度操控思想的文字殘留下來。至於這樣的文字殘骸能否為出版界所接受,從來都不在我的思維裡,甚至我覺得如果作品為當世的商業界、政治界、出版界所接受,都違背了寫作的初衷。

這真是當世寫作者的悲哀與困境,看看滿坑滿谷、未拆封即銷毀的存書,寫作人應該杜絕出版,以示「道之不可為」,亦為「反者道之動」之例證。

6樓:

色。感官與感官能體驗到的一切。

受。體驗,感受,感覺。

想。記憶。

行。思,業。

識。心。

思前想後,行是思索未來,想是想起以前。

「sakhāra」 行,其中之一的解釋指策動行為的意志。

「cetanā」 思,意向,與「行」同義。

7樓:涅槃

五蘊所說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講的就是物理界。

受想行識,講的是精神界。

受,感受。

想,想法,思想。

行,行動。

識,認知,識別。

8樓:老彭

在知乎,還沒見過幾個真正懂五蘊的。

色:認識客體(物質以及物質的運動)。

識:認識主體(識體,即八識心王)。

受(向外感知物質世界、向內感受自身精神狀態) → 想(抽象,並且用概念固定感知、以及感受到的感性材料) → 行(思辨、總結、歸納,思辨的客體是概念)。

這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認識活動的展開過程。

按儒家的說法:

色:類似於物。

受:類似於格物。

想:類似於致知。

行:類似於誠意。

識:類似於心。

按道家的說法:

色:類似於物。

受:類似於「常無,欲以觀其妙。」

想、行:類似於「常有,欲以觀其徼。」

識:類似於心。

按西哲的說法:

色:類似於客觀世界。

受:類似於直觀認識(感性、悟性)。

想、行:類似於理性認識。

識:類似於自我意識。

9樓:任克

色:色身或感官。身體聚合生理知覺功能。

受:感受。情緒,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印象。記憶、靜止模式化的思想。

行:動機。意志、欲想、打算、謀劃,心理活動。

識:認識。認知、分辨、識別的思維能力。

「我」就是這些東西構造出來的乙個電影,但「我」不知道,以為「我」是主宰。所謂生命的真相也就是五蘊的結合,生命就這樣一種現象。

認識佛法名詞,要嚴格界定範圍,也即在生命身心範圍之內。五蘊六入十二緣起等在指人的身心活動變化現象。如果將範圍擴大,推而廣之,就容易進入唯心或唯我的認識,唯心就會偏空,以至於認為外在世界都是唯心所動,務虛不務實,不出家的話,很難在社會裡生存下去,還容易迷信神通之類的神話神秘能力。

唯物就會偏實,以至於認為內心世界都是虛妄,如機器程式極度理性,極度功利,容易冷漠無情。

不建議將佛學普及於一切,因為佛法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只解決生命之苦,或者說解脫心靈之苦。有人曾經問過佛陀十四個有關外在世界宇宙認識的問題,佛陀答曰此為無記。意思無關生命之苦的解脫,不予理睬。

佛陀只關注苦的解脫。至於社會發展人類競爭治病救人,都有專門的學問。

10樓:

以下是葛印卡( S. N. Goenka) 對五蘊的描述:

第一種運作過程是認知(識蘊),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種未辨別的覺察或認知的作用。 純粹只將身心上所發生的任何現象及接收到的任何資訊予以接受。它只記載各種經驗的原始資料,而不加以辨別名目,或做價值判斷。

第二種運作過程是辨別(想蘊),是一種辨識的作用,這個部分是辨別識蘊所接收下來的任何東西。它將輸人的原始資料,予以分辨、命名、歸類,並且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接下來的部分是感受(受蘊)。事實上,每當接收到任何資訊,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乙個訊號,表示某件事情正在發生。

只要不對資訊加以評價,感受就會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對輸人的資料賦予價值判斷,感受就隨之變得愉悅或不愉悅。

如果感受是愉悅的,就會期待這愉悅的體驗能夠延長或強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就一心想將它排除終止,結果心會生起喜歡或厭惡的習性反應。舉個例子來說,當耳朵運作正常,聽到了聲音,這是認知(識蘊)在作用。當聲音被辨識出是正面或負面的語言時,辨別(想蘊)已經開始運作。

緊接著感受(受蘊)開始起作用,如果是讚美之辭,就會生起愉悅感受;如果是粗言辱罵,就會生起不愉悅的感受,而習性反應(行蘊)亦隨之而生:如果是愉悅的感受,我們就喜歡它,期望能多得到一此讚美;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我們就討厭它,想要終止辱罵。

威廉·哈特《內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年,33頁。

五蘊中的想 行 識應怎樣理解區分?五蘊中的識與十二因緣中的識是一樣的嗎?

五蘊中的想,行,識。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 多想 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 苦 變易法。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 想 行 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 苦 變易法。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 香 味 觸 法。是故名識...

有沒有通俗易懂的法理學入門書籍?

little biiie三 題主問的是入門,那就推薦劉星的 法理學導論 相比於教材讀物來說這本書不會通篇理論堆砌,而是輔以人文背景帶入,可讀性強,適合入門理解,而且可以看出來作者有意照顧了初學者的概念門檻,甚至有意無意觸類旁通,我讀完的感受就是會對中國法律史的學習還有大陸法系等各種流派產生乙個更為直...

有沒有通俗易懂ipv4子網劃分的講解

網路工程師阿龍 從拓撲圖可以看出,PC連線在一台二層交換機上面,只要這些PC不配置同一網段,他們是否無法直接通訊的,因為不同網段隔離廣播域,前提交換機劃分了VLAN。IP段為 192.168.30.0 C類掩碼是255.255.255.0。劃分網段,就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再切割,分成小網段。你不懂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