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中的想 行 識應怎樣理解區分?五蘊中的識與十二因緣中的識是一樣的嗎?

時間 2021-06-01 05:16:15

1樓:

五蘊中的想,行,識。

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五蘊中的的【識】

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識陰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雲何為受陰。若識是有漏.是取。若彼識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嗔恚.愚痴及余種種上煩惱心法。是識受陰復以此識受陰無常.苦.變易。

十二因緣中的【識】

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緣行識。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有異眼界.異色界憂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2樓:少如學

個人覺得是不一樣的。

五陰之中的色受想行識是一種歸納法,即將三界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為五種,色是障礙義,受是領納,想是取像,行事造作,識是了別之義,這是一種歸納法,抽象之概念。

而十二因緣是從因緣因果的角度將生滅、苦樂等等顯現給展示出來的次序而已,與上述五陰不屬於同乙個範疇,雖然偶用同樣字眼,但因為所在範疇不同,其所代表的意義當然不盡相同。有的簡直就是兩個概念,比如十二之中的色,完整叫做「名色」,十二之中的「識」也不是指了別義;還有十二之中沒有「想」。

不同範疇,不可模擬。

3樓:

佛學的識,首先是具體的非抽限定,是非先驗的而是來自內六處外六處的【觸】。

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此為佛學的內六處外六處對應的十二處。

佛學的識,首先是一種心理與生理共同的感知,但是心理與生理共同的感知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是一種非穩定的狀態。

佛學的識,會使凡夫公升起愛與取的之心。心懷愛相於胸者,凡夫見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凡夫由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

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修行人於色不為所染,修行人見色而護念,感色而無執心,又對此不存念戀著。修行人恰如見色,如行出世間之受者,彼之苦消滅而無積。彼如是以正念遊行,如是於苦無積,稱為近於涅槃。

佛學的識,不是一種西方哲學體系的邏輯思想模式。佛學的識,是修行人通過修行體證,認知到【識】是心理與生理共同的感知,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是一種非穩定的狀態。修行人認知到【識】不可存念戀著,心懷愛相於胸者,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

通過此種思維模式,修行人才真正的達到了【佛學之識】的真知、正解、正念。

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第九二法(一)

[0090a07] ※二

[0090a07] 「諸比丘!為汝等說二法,對此當諦聽。諸比丘!以何為二法耶?

[0090a08] 三

[0090a08] 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諸比丘!此稱為二法。

[0090a09] 四

[0090a09] 諸比丘!或有如是言:『餘置此之二法,以示說他之二法。』此唯是彼之語量。雖遇他之問,而亦難圓其所答,更陷於困迷。

[0090a11] 五

[0090a11] 何以故?諸比丘!此猶[1

]如處於非境。」

〔九三〕第十二法(二)

[0091a02] ※二

[0091a02] 「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

[0091a03] 三

[0091a03] 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 [P.68] 變之質。

如是此等二法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則眼識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識如何成為常住耶?諸比丘!

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眼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凡於眼觸之生起為因為緣,此因與緣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觸如何為常住耶?

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0091a11] 四

[0091a11] 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

[0091a12] 五

[0091a12] 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

[0091a13] 六

[0091a13] 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

[0091a14] [P.69] 七

[0091a14] 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

[0092a01] 八

[0092a01] 以意與法為緣而生意識。意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如是此等二法是動變、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意識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識如何是常住耶?諸比丘!

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意觸。意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凡於意觸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觸如何為常住耶?

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0092a09] 九

[0092a09] 諸比丘!如是緣二法而生識。」

第二所攝取(二)

[0096a01] ※二

[0096a01] 時,尊者摩羅迦子,來詣世尊住處……

[0096a02] 三

[0096a02] 坐於一面之摩羅迦子,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簡約說法,我聞世尊所說之法,當獨自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

[0096a04] 四

[0096a04] 「於此摩羅迦子!汝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年少比丘若請『垂教簡約之教誡』,則我對彼等,當以何相告耶?」

[0096a06] 五

[0096a06] 「大德!我雖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大德!仍請世尊簡約說法,善逝!簡約說示法。想當了知我世尊所說之意義,想當為我世尊所說之法嗣者。」

[0096a08] 六

[0096a08] 「摩羅迦!汝於此作如何思惟?對此等未見、未曾見之眼所識之色,汝今亦未曾見、以後對此等亦未曾見,於此,汝有起欲念、染心、愛情否?」

[0096a10] 「大德!不然。」

[0096a11] 七~一〇

[0096a11] 「對此等未聞、未曾聞之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0096a13] [P.73] 一一

[0096a13] 此等未識、未曾識之意所識之法,汝今亦未曾識、以後亦未曾識此等,於此,汝有起欲念、染心、愛情否?」

[0097a01] 「大德!不然。」

[0097a02] 一二

[0097a02] 「摩羅迦子!又此,汝於法見聞感識,所見為如所見,所聞為如所聞,所感為如所感,所識為如所識。

[0097a04] 一三

[0097a04] 摩羅迦子!汝於法見聞感識,見者即如所見,聞者即如所聞,感者即如所感,識者即如所識。是故,摩羅迦子!

汝不為貪瞋痴所累,摩羅迦子!汝以不為貪瞋痴所累,汝不戀著於此見聞感識。因此,摩羅迦子!

汝不在此世、不在來世、不在兩界之中間,此為苦惱之滅盡。」

[0097a08] 一四

[0097a08] 「大德!我世尊簡約所說之意義,已精細識知。

[0097a09]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0097a12] (二)懷愛相於胸者,聞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0098a01] [P.74] (三)懷愛相於胸者,嗅香則失正念……

[0098a02] (四)懷愛相於胸者,味味則失正念……

[0098a03] (五)懷愛相於胸者,觸觸則失正念……

[0098a04] (六)懷愛相於胸者,知法則失正念……

[0098a05] (七)彼於色不為所染,見色而護念,感色而無執心,又對此不存念戀著。恰如見色,如行出世間之受者,彼之苦消滅而無積。彼如是以正念遊行,如是於苦無積,稱為近於涅槃。

[0098a08] (八)彼於聲不為所染,聞聲而護念……

[0098a09] [P.75] (九)彼於香不為所染,嗅香而護念……

[0098a10] (一〇)彼於味不為所染,味味而護念之……

[0098a11] (一一)彼於觸不為所染,觸觸而護念之……

[0098a12] (一二)彼於法不為所染,識法而護念之……

[0098a13] 大德!我世尊所簡約說示之意義,於是已精細了知。」

[0098a14] 一五

[0098a14] 「善哉,善哉!摩羅迦子!汝摩羅迦子對餘簡約所說之意,已精細了知是為甚善。

[0099a02]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而失正念,執著心而感色,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乃至……

[0099a05] [P.76] (※二)彼於法不染,識法則護念,無執心以感法,又對此不存戀著。恰如識法,行出世間之受,彼之苦消滅無積。

如是彼以正念而遊行,如是無積苦,稱為近於涅槃。

[0099a08] 摩羅迦子!對余此簡約所說之意義,應如是精細而見。」

[0099a09] 一六

[0099a09] 時,尊者摩羅迦子歡受、隨喜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離去。

[0099a11] 一七

[0099a11] 時,尊者摩羅迦子獨自一人,遠離其他者,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為此能由在家而出家得度,對無上梵行之終末(羅漢果),於現法實現、自證知,於此逮得而住。證知:

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0099a14] 一八

[0099a14] 尊者摩羅迦子,成為阿羅漢之一。

大家都是怎麼理解五蘊皆空中的空?

不知 錯解空了。因為有意識邏輯,因 有 產生乙個概念上的對應的 空 我們意識所言的 空 是戲論,並無實際有一物叫做 空 只是為了表達和理解的方便施設了乙個名詞,好比沒有一種東西叫時間,時間只是我們對連續性空間變化產生的幻覺。所以世間哲學都在概念邏輯的語言陷阱裡掙扎,對於哲學的終極問題得不到確切答案!...

日常生活中怎麼究竟理解「五蘊皆空」,「心無所住」?

牧童 心經 並非什麼道理,是觀心方法而已。覺照之下,寂湛澄明,就已坐家裡安穩了,千經萬典只此一味已足夠。禪宗下不立文字,怕被望文生義啊。在沒有坐禪經驗前,莫以道理解。頭腦所知有限。當頭腦安靜下來,覺知才會接管。虛空大而無邊,言語不可及。對覺知沒有深刻體悟之前,單以頭腦來理解心經,十分牽強。怎麼解,都...

佛法中的五蘊有沒有通俗易懂的描述?

五蘊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名法和色法。色 物質的,指身體。名 受 想 行 識。現在你是不是能感覺有個身體在坐著?是什麼在履行職責,去知道身體坐著呢?是心。舒舒服服的坐著,感覺到有乙個身體在坐著,這是蘊分離。即名和色是分離的。感覺坐著,是一種滲透在身體裡的某種感覺,不是通過思維想到的。不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