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活著的時候處處碰壁,死後幾百年他的學說卻大行其道?

時間 2021-05-11 12:58:49

1樓:致良知

用易中天先生的話來說,儒家有存在的社會基礎,小農經濟、宗法社會、禮樂傳統。孔子活著的時候處於亂世,亂世當用重典,所以孔子不招人待見。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需要統一的思想,而儒家學說最適合統治,所以會大行其道。

2樓:不寧

答案就在問題裡:能造英雄的是——

時勢。或說,時代。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需要。我們不是在中學學過佛教通常會在什麼時期興盛,又會在什麼時期落潮嘛!

另外,儒家在戰國時就已經大行其道,是最為人多勢眾的一派,當然這情形不是在諸侯身上!戰國士子中間,排前兩位的顯學就是儒和墨,當然這情形不是在政治領域。

3樓:史思明

處處碰壁是因為他要回到西周的政治制度。這當然不合時宜。

大行其道的學說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孝慈則忠」,是「克己復禮歸仁」。無論在哪個朝代都需要「仁」,也就是人格人性的培養。

4樓:Master.Z

拋個磚。

孔子的思想在其生前的學術界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只是當時的各諸侯國,士人階層的上公升通道還不夠暢通。

孔子死後,是以子貢為首的幾個學生把老師推向至聖先師的神壇。後來,子夏赴魏國創立西河學派,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開啟了士人的上公升通道。當時子夏已經近百歲高齡了,親自參與教學的程度不高。

各國士人爭相來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看重的是孔子高徒的名氣。有點像湖畔大學,大家是衝著馬總去的。

後來齊國官方成立了稷下學宮,雖然百家爭鳴,但儒家無論在地利(毗鄰魯國大本營)還是影響力上都已經略佔優勢了。

儒家重禮樂,在春秋時期尚屬於正統官學,即使名存實亡,但也沒哪個諸侯公然跳出來站在對立面。

5樓:神棍

因為改變了啊,孔子的學說已經不適應春秋時期社會的發展。後世的儒家們一直在改變其學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比如說孔子那時候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到了孟子那時候對於明堂問題上已經:

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漢儒和宋儒把儒學改得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康有為寧可胡說八道也要打著孔子的旗號托古改制。這些被現代儒學愛好者切齒痛恨的人物才是儒學能夠延續了兩千年的最大功臣。

如果沒有他們,孔子也就是和墨子乙個樣子了吧

當然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其實很沒必要,一種學說不適應當時的社會推翻了建立新的就是了。

為什麼30歲前運氣特別好,30歲後處處碰壁。?

我叫西長庚 我個人覺得這不是運氣問題,而是整個人生狀態改變帶來的不適。從出生到22歲,我們其實一直感受到的只是家庭與學校的壓力。這個壓力的性質其實非常單一,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滿足父母和老師的乖乖聽話和好好學習要求就行了,除了部分真貧困的家庭外,我們根本不需要去考慮自己的生存與生活壓力,這些都有父母去...

為什麼死很簡單,活著就很難?

因為死是心一橫眼一閉就過去了,而活著要為了生活強顏歡笑每天為了碎銀幾兩去忙碌,去拼命等等很多就不說了吧,因為我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了 追風的漢子 我也有過同樣的想法!那是好久好久之前!想這個問題時候我是迷茫!憂鬱!不知道自己該做些哪些!後來就不想啦!因為工作啦!長大啦!有啦牽掛!再後來想想其實大多數人...

人終有一死,為什麼要活著

信口胡聊 任何風花雪月,風會停,花會謝,雪會化,月會缺。如果問我為什麼活著,我就真的第一反應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可以去看下,雖然讀起來不是很舒服 說實話,我不是很喜歡讀 死亡或者寂滅注定是生命中的終點,但真真不妨礙著我想活著。人啊,就是賤!越健康的時候越作,越疾病纏身越是體會生命的美好。風燭殘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