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看,《論語》高明在哪?

時間 2021-05-05 19:20:34

1樓:雁返

如果說讀《老子》我們能樹立乙個飽含智慧型的世界觀。

那讀《論語》則能給我們乙個端正穩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論語》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人?什麼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我們來看論語中的乙個故事。

《論語》記載,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以嗎?孔子先反問那人:何以報德?

然後,孔子給出了如何對待「怨」的答案: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話很簡單,但包含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種種價值評估與判斷。

先看「以德報怨」,可以嗎?具體到某乙個人,就是我傷害你了, 你不計較,你「以德報怨」,作為個體的人,這樣選擇沒有問題。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乙個人的問題,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時間裡能不能這樣做的問題。

孔子考慮的,是乙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道德體系標準能不能夠「以德報怨」。

放在這個角度來看,馬上有問題了。如果乙個國家的道德體系的標準是「以德報怨」或者提倡、鼓勵「以德報怨」,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乙個人做了壞事,要對他好;乙個人做了好事,也同樣對他好,結果就是,不管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有好報。如此,既不能制止人做壞事,也不能鼓勵人做好事。所以,看上去「以德報怨」是道德很高,但不是絕對的好標準,不但不能促進社會道德的進步,反而會促退社會道德。

所以從建立道德體系的角度說,不能「以德報怨」。

那能不能「以怨報怨」呢?不能。「冤冤相報何時了」,同時「以怨報怨」會導致好人墮落得跟壞人一樣。當乙個社會提倡「以怨報怨」,實際上就在放任全社會的墮落,甚至鼓勵全社會的墮落。

在如何對待「怨」的問題上,不能「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以德報怨」,所以,孔子給的價值標準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做好事的,以德報德,給予鼓勵,讓更多人做好事;對做壞事的,既然不「以怨報怨」,也不「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直是什麼?是公正。

對做壞事的人,該受什麼懲罰,就給予什麼懲罰,不特別寬恕他,也不刻意報復他,報之以公正的審判,這也是2000多年後的當前司法體系追求的目標。

看,這麼簡短一段對話裡,就包含著孔子對三種價值判斷的考量,2000多年過去了,仍然有高度指導意義。

一部《論語》五百章,幾乎全是這樣的價值選擇題。讀《論語》,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系統,更是價值標準,成熟心智。乙個人能做到明辨是非,學會價值判斷,懂得善惡美醜,那一生進退都有了依據,這就是《論語》能給我們的價值觀。

雁返:為什麼馬雲要持續讀《論語》30年?

2樓:野草開花

這樣的問題沒有幾萬回答,忒悲哀了。

不是孔吹,至今29。今年才勉強懂一丟丟論語。

俗話說年少不懂論語,讀懂已是中年人。

30不大,不算中年人。很慶幸,讀懂了兩句。

第一句,叫做,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認識我,不了解我,不理解我,冤枉了我,但是我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

二十年前,別人誤會自己一句,這樣的恨意,可以記到現在。但是,別人不了解自己,是尋常的事,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怎麼奢求別人了解你呢?

另一層理解。別人不知,也就是沒有智慧型,做出了傷害我,影響到我的事情,難道我就要生氣嗎?不對啊,別人傷害了我,這是完全不可控制的一件事情。

俗話說:不遭人妒是庸才。但我可以選擇我自己生氣不生氣,事情已經發生了,我改變不了,但是,我有選擇的權力,我選擇不生氣!

這不正是一種君子的行為嗎?

再乙個理解,人不知而不慍。別人根本沒有智慧型,我的孩子,我的朋友父母,好笨,乙個很簡單的道理,產生了嚴重的錯誤。我糾正也沒法去糾正,勸說他們的話,反而和我反目成仇。

那麼,面對羅永浩眼中的「笨蛋」,我能怎麼辦?我生氣嗎?不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最後乙個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人,只有別人嗎?我也是那個「人」啊。

晚上我反省的時候,發現今天我沒有智慧型,我自己不了解我自己,我做出了傷害我自己的行為。我拖延,我今天犯了錯,我飲酒過量了,但是沒關係,我雖然很後悔,但是我選擇不生自己的氣。因為明天,我將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到戒除壞習慣當中。

人不知而不慍,並且能夠不斷完善自我,提公升自我的品格修養,不也是一種君子的行為嗎?

我不生氣,我就成了乙個君子。各位,世界上最簡單的方式,當你要生氣的時候,選擇不生氣,就能成為乙個君子。不亦說乎?

第二句,叫做,力行近乎仁。

每次我想拖延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努力行動,努力做事,這就是接近於「仁」的境界了。

這個境界,有多麼困難?孔子稱讚顏回,能夠「三月不違仁」,三個月都處於仁的狀態當中,已經讓孔夫子都非常的佩服。

而我,只要能力行,便能近乎仁。能達到乙個連孔夫子都感到佩服的境界,這是多麼大的成就感。

因此,每天,我只要對自己默念,力行近乎仁,我就擁有了無窮無盡,行動的動力。

《論語》講,「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你可以做到「勿意」,憑空猜測,主觀臆斷,這裡的「意」通「臆」。不要猜測,不要瞎猜,瞎推理。明明別人不是這樣,你進行惡意揣測,是不可以的。

第二個叫「勿必」,沒有什麼事情是必須怎麼著的,對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肯定。認為必須這麼做。要能夠通權達變,隨著事情的變化而做出改變調整。

或者說,看任何事情都非常絕對,想當然地以為會是怎樣的。

什麼叫「勿固」?不要固執己見。要調整學習,改變進步。要擁有好奇心,不能故步自封。或者說,乙個人不要拘泥以往,不要固執己見,聽不見別人的建議。

最後一條叫「勿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要做任何事都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根本感受不到別人看這個問題的感覺,學不會換乙個角度看待問題。不要自以為是,覺得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對的。

一旦你有了「意、必、固、我」的情緒的時候,你就失掉了生活原本所應該有的節奏,失掉了活潑的、生命暢達的那種活在當下的快樂,沒有了生機,所以這時候你會發現痛苦就不斷出現。

3樓:chenc

人類社會的運轉會有一些套路,套路不同社會發展情況也會有差異。

孔子以及後世的諸多先賢構建了乙個社會發展的體系,這個體系是從論語那裡流傳下來的,直到今天,論語仍然可以說是這個體系的主要基礎。

中華文明最近這二千多年,取得的成就可以說基本上都跟這個體系有關,這就是論語的高明之處。

我們今天回看論語,它仍然是沒什麼大問題的,這個更是論語的高明之處。

順便說說黑格爾吧。西方思想家受思維方式侷限,思路偏向於歧路,乙個人引領上了歧路會有人出來否定,然後走上另一條歧路。

黑格爾的東西在西方影響比較大,然而同樣也只是歧路之一,我們看不到有人沿著他的路繼續走下去,後人只是從黑格爾這條歧路走向了不同的歧路而已。

黑格爾對孔子的批評實際上是可悲的,這個只說明黑格爾自己的無知和見識短淺,卻不能用來否定孔子。

4樓:五嗚嗚

讀論語,最重要的不是問高明在哪?而是問侷限在哪。

你首先要明白,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論語不是孔子寫的,重要的話強調三遍。

論語也不代表孔子的思想,論語不代表孔子的思想,論語不代表孔子的思想,再強調三遍。

乙個人的成就,思想,只能由他自己寫的代表著作來代表,論語這種碎片化的語錄體,只能在你充分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之後,用來會心一笑,用來驗證的。

所以漢朝人學儒的態度是最正經的,就是以春秋為根本,詩經為共鳴,來體會。

春秋三傳,左傳精闢,公羊和穀梁我沒讀過 ,反正三傳擇一就可。

之後學繼承春秋體例的史記和漢書。這三本史書精讀。後續史書可以泛讀,因為思想價值已經大減。

孔子自己就談過,道德不可空談,必須放到具體歷史中。

以論語準繩去追尋孔子,是宋後的錯誤做法,學問上既無實學,道德上也流於空泛。三史精讀,詩經,楚辭精研,儒家算入門,再看論語,自然有所驗證。

5樓:Amorodio

論語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其缺失所在:論多而述少,沒有故事性。世界上的其他經典,如聖經,具有詳細的故事情節,眾信徒可觀其事而樹其信,但論語往往只有一句話而已,這就給了後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詮釋的機會,在不同年齡讀同一句話都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意義。

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既可以認為是溫習,複習,也可以認為是實習,實踐。

但是作為經典,重要的是激勵大家不停地去思考:「我思故我在」,如果有固定的解讀,反而失之固陋。這就是論語的高明之處。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重探微致理而輕衣裘飲食,相比之下,今人的人生大多只是在懵懂混沌中苟且而已,愧何堪哉!

6樓:

這就是他的無知了。「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無外如是。

只看過《論語》,而未涉及三禮,卻斷言孔子沒有其他方面的深層成就,這又是他的輕浮。孔子作為三王官學集大成者,於三才皆有涉獵,仰觀俯察,通乎幽明,格於上下,刪述《易》即為其中代表,於神秘主義領域造詣驚人。禮為儒術之代表,交通天地,整飭人情,治國理政,通達鬼神,無一不備。

制六經,又示出其博,時人視之聖,豈是雞湯祖師一流。

黑格爾在其自己的領域擁有極高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跨領域搞批判(程度也就是嘴炮)。怕是提問者沒聽過不可知論,也不了解儒術究竟是什麼,須知謙遜恭謹方是求真之態度。

其實黑格爾這段話是在侮辱全部的中國歷史人物。按他所云,孔子既只具備基本淺顯的道德說教能力,而基於此的儒家卻被中國歷朝歷代精英人物(也有為數不少的在野大儒,預防階級槓)奉若圭皋,甚至尊稱「聖門」。這豈不是意味著,這些精英人物不是所謂「哲學」水平低,就是智商不夠?

只須簡淺的道德說教就能滿足?貼吧地圖炮而已。

由於被槓到懷疑人生,我還是得預先加個塞:別拿道家說事。道家自經教創立以來,反以禮為立教之本,程度嚴厲更甚於聖門。

茲引《太和》以告眾槓精:「入德之途,不知擇術之要,多見其蔽於詖而陷於淫矣。」

7樓:廢萌的貓

不請自來,最近在讀《論語》順便做個翻譯。貼乙個我翻譯就能大概解釋這個問題。《論語》是在教怎樣做人的,人都做不好,哲學有什麼用?

這個基本都不懂的哲學家,算哲學家嗎?另,孔子的歷史觀是唯物主義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我不怕別人不懂我,我怕自己不懂別人。

我不怕這社會不懂我,我怕自己不懂這社會

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讀《論語》?

行知者 永恆價值 論語 中有兩句永恆價值的話 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乎仁。人之價值,在於行為的創造,真誠的支援,內心的理解,那是純粹的友情與幫助。而絕不在於虛浮的語言,誇張的吹捧,無意義的熱情,反而讓我們喪失自我。 愛欣欣 論語對王明陽的影響 論語我們肯定是要學的,而且我覺得他和外國的那些聖經之...

論語中提到「為仁由己」以現在的社會環境來看是否是「為仁不盡由己」呢?

李繼剛 嘖嘖。現在這個世界,沒有比古代更壞。不要忽略了為仁由己後面那半句 而由乎人哉?說明老祖宗看得明白,人從古至今都喜歡把做不到的事情,需要捨小我成大我的事情歸位客觀阻力,做不到克己,做不到為仁,就說是這個世道不由得你克己為仁。所以老祖宗才感慨 跟別人沒關係啊!做不做仁者都由你!我不背後打同事小報...

李唐皇室的後人今天在哪?

這題我會!我老公姓李,我看過我老公的族譜。他們家先祖是太宗的兒子李恪的後代。李恪第十一世孫李yin,人稱磨刀李,因為唐末戰亂搬去了江西永修。後來他的一些後代,搬到了湖北。其中有個受山公,又稱茂七公搬到了左嶺一帶。我老公他爺爺奶奶那個村子,就在左嶺,堂號叫尊親堂。他們的字輩也是按這個取的。清明節去上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