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師不識文字,卻妙悟禪理 同時見解合乎各部經典,與之不相矛盾 這又如何可以辦到?

時間 2021-05-10 05:02:48

1樓:從雲

一顆糖,乙個人告訴你,好吃,甜,橘子葡萄菠蘿味一顆糖,乙個人把他放進了你嘴裡。你不知道什麼是菠蘿葡萄橘子。

但是,你知道這就是那顆糖的味道。你可以形容出來,而不是僅僅說這是橘子菠蘿葡萄味。

這就是六祖知道的。

2樓:梵夫

關於六祖的文化水平:

諸多資訊表明,惠能幼年成長之地新州,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積澱,惠能應有所耳濡目染。

關於六祖識不識字:

惠能父親被貶前的官位高於司馬,[50] 按照當時士族婚姻的傳統,其母應來自大戶人家且知書達理,因此惠能應具有良好的識字環境;

關於六祖的家庭條件:

另外惠能少年並非一貧如洗,後來中宗和玄宗均為惠能故居崇飾和賜額,說明並不是家徒四壁的茅草屋,而是具有一定的產業。只是因為其父去世後,孤兒寡母的家境才逐漸貧寒,惠能長大才靠賣柴火維持生活。

關於六祖對佛教經典的認知:

1、《別傳》說:在到黃梅以前,曾到過曹溪,和無盡藏尼論究涅槃佛性的問題。又去樂昌從智遠禪師坐禪。所以據此而又產生的解說是:因為曾經修學佛法,所以早就有修持的功夫了。

2、以中國佛教的例項來說:不識字而住過幾年叢林禪堂的,有的也會熟悉公案,了解《金剛經》、《法華經》等要義。

3、據《阿含經》與《律藏》的所說,在佛陀時代,佛法就在耳提面命的開示中。沒有一部經可讀,可作講習與研究的模板。然而言下大悟,被形容為「如新氈易染」的證入者非常多。

惠能「不識字」卻能了解經義,就屬於這一類根性。

六祖自身的慧根和道心很強,這點毋庸置疑;

然後生長的環境很合適,沒有損害到他慧根和道心,反而有所增益。比如濃厚的文化氛圍,家庭的起落無常等;

接觸佛教後,如魚得水。這是最重要的。常人學佛,因為並不具有強大的興趣,不能全身心投入,所以障礙很多。

六祖正好相反,他是魚,佛法是水,讓他在世間生活他可能渾身難受,透不過氣來,但在佛法裡則是自由自在,一悟百通。

就像有的人學習不好,但玩遊戲很厲害,很投入,不需要人教也能玩得很好。這是因為符合自己的心性。

3樓:俠心隱者

你跟山下的人(從未上過山)介紹山上的風景,一定會採用種種比喻、種種描述、種種觀感的;但是,你給你的同伴(一起登山的人)看這些描述呢?他肯定會瞄一眼就明白你到底在說哪個風景

PS:這只是譬喻!佛,不僅僅是在山上看到,而是每乙個景點都是生活過、瞭如指掌過的;而六祖之類的行者,大致是只見到了山上的風景,而沒在所有的景點內都如實的生活過,這就是差別

4樓:如心長行

不認字,就沒心了是麼。

心有不安時,不安都是假的唄。

想安心也是假的唄。

沒安住了也是假的唄。

得以安心也是假的唄。

連文字本身都是倉頡的心造的,

六祖的案例,不是更說明了:

這顆心是如此的造化萬千,

然而無論是誰,無論是南方人北方人,識字人不識字的人,貧窮的富有的,有罪的有福的,我們的焦慮、恐懼、幻想、衝突,傷害........

是同根同源的。

是有出路的。

倘能忘卻手段,直指目的。

離諸心相,直了心體。

就像一場從生到死的考卷發下來忘了公式,

不偷懶不指望,自己從掰手指頭推導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和牛頓版字型排版不一樣,還重要嗎?

實用就行。

也許當年的佛陀和歷代祖師先哲的教法,說不出來,也看不懂,但是每覽如理經典,都會由衷讚嘆,原來與古人暗合。

不用再下跪,也不用再迷茫。

雖然遠隔無常,素未謀面,此心,卻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印證佛心,已於無量千萬佛所證印佛心,

如果回頭來,還從祖師先佛處求證安心,還琢磨當年佛陀咋說話的,還琢磨達摩那只草鞋藏哪了,還琢磨他慧能老頭連字都不認識.......

可就真不知道,就算還有臉求,真有人能救我麼。

5樓:浮谷

如果乙個人百病纏身,自己也不懂得健康的飲食規律,看再多書也無法明白什麼是健康

而另乙個人通過規律的作息,良好的飲食運動獲得了健康的身體,那麼他不需要看書也能明白什麼是健康

但是說和書上一字不漏的相符可能有些誇大,因為書本身可能存在錯誤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

其實還有另乙個人,王陽明悟道之後的第一件事也是把儒家經典默讀了一遍然後說自己領悟的道理和所有經書都符合

「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王陽明肯定不是沒有讀過書,他做這件事的原因在於,悟道本身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的,書只是用來作為乙個指引和對照的參照物。理論要用本身沒有實質名來托載,而成道是需要修行來獲得的一件事情。

6樓:馬行空

一,只是說他不識字。聽有聲書就不能學習了麼?

二,禪宗本來就是以宗教改革的姿態出現的,壇經裡面就有不少批判別的教派觀點的段落。【合乎各部經典】本身是個偽命題。宗教這種東西,講的是自洽,講的是吸引信徒,講的是話語權的爭奪。

三,宗教還講究神蹟,比如耶穌的復活,佛教的舍利。慧能的頓悟成佛也算一種神蹟。苦哈哈地鑽研經典,只能稱為人的努力,被世人封為神,那是不夠的。

7樓:陳陳啊

謝不邀。

按說這個就像千百個學生讀書,太多人就是掉進書裡出不來,對應的一句話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想佛祖才說法非法經非經。學了會了精通了提高了,盡量變成自己的東西,經就沒用了。

六組有資糧有機緣,能真正的信念奉行之後,跳出法跳出經

8樓:

若無多世的修行,怎能聞客讀金剛經而悟,教法是為證法服務的,五祖大師濃縮教法的精華將其密傳口授給能大師,能大師聽後大悟,就算你通讀三藏十二部,沒有老師帶領你從理論到實踐也是白搭,現今不缺教法缺得是證法的大成就者。

還有就是禪宗是最高處立宗,最高處往往言語道斷,在低處立宗的反而看不起禪宗,那是不解佛陀真義。

9樓:覺正淨

都認識車厘子,老貴了!

都認識櫻桃,老相識了!

一看它兩還特有淵源,你說是兩種東西吧,也是。是一種東西吧,也是!

反正怎麼說都不對

10樓:求索

知乎規矩: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六祖慧能大師不識文字,卻妙悟禪理;同時見解合乎各部經典,與之不相矛盾真不知道題主哪來的自信或者說道聽途說認為慧能之說合乎各部經典,與之不相矛盾,更引來一些答主在那一本正經譬喻解說。

如果慧能是現代人,這些一本正經譬喻為證明慧能符合佛說的佛教徒絕對會第乙個給慧能扣上附佛外道、謗佛的帽子。

11樓:槐樹柢

一切經典都是為了使人了解自性,通達實相,六祖已然深悟,自然能知一切經典。如人過河需要船,過了河就不需要船,若他想返身渡人,還是會用到船。文字因具有儲存容易,流傳久遠的特點,所以是比較重要且常用的一條船。

但使我們能承其惠的並不是船本身,而是掌舵的人。

六祖雖說不識文字,但其開悟卻是以五祖授其金剛經為契機,既非關文字又不離文字。

六祖慧能的開悟是否達到佛的級別?

坐看雲起 開悟分很多層次,有五道十地,即使是到達起步的小資糧道,也不會墮落惡道了,即使造了非常嚴重的罪業,也是彈皮球一樣墮落惡道即入即出。大資糧道可以到清淨剎土的佛面前聽法。那就更不必說忍位決定不墮落,見道一剎那間度一百個眾生,見一百尊佛。六祖開悟到達何等境地,可能不是我們所能衡量的,個人猜測應該是...

關於六祖慧能的一切法與無唸法?

淺笑 一切有為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世間法包含很多東西,人情事故 行為管理等。出世法則包含各種佛經,各種流派的修行方法,包括我們稱為迷信的那一類形式。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順心時會消逝,不順心時也會消逝,應時時以不執著不斷滅的 不取 態度對待。修有為法而不執著 不斷滅,便是修無為法。 ...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龍思 缺錢時以為有錢就會幸福了,有錢時以為更有錢就幸福了,或有錢又有缺錢時健康悠閒就幸福了。殊不知活著本身就是幸福,幸福是不馭於物 祝善康 風動 幡動 仁者心動 幡動為因,風動為緣,因緣和合,幡在動。這是平常之事,卻引起兩人爭論,這不是我們的心思躁動嗎?對於此事我們應該淡然相對。生活中這樣的事還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