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得道之人有道家 儒家 佛家等,他們得到的道是否相同?得道之後,對於世界和事物的看法是否殊途同歸?

時間 2021-05-05 19:07:10

1樓:厭離

老君曰,不知叫什麼,強名曰道。可以叫道,也可以叫魔,也可以叫佛。自己去悟吧,似道非道,似魔非魔。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簡單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2樓:

悟道的方式不同,道,無所得!悟道之後在於證道,最後就是行道,普世之所見,教導世人。當然是有所不同的,不然就不會有釋道儒三家之分。

3樓:三畏齋

竊謂:三教異同之說自古有之,然少出定論,實在難言。道家之道,一言以蔽之曰「虛」無形無象,無恩無名,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任何對立的狀態都不足以言道,陰陽、動靜、有無、屈伸、內外皆不足以名之。

無在而無不在也。總之,是個渾渾沌沌、無可名狀的天地之先,萬物之母。人只有虛心潛志,離俗脫穀,清靜無為,才能與天合一,悠遊至人之域。

佛家所謂道,與老莊相似然佛家則不成氤氳,無象可觀。萬物皆妄,惟空惟實,山河大地不由氣生,唯一念無明,頓衍萬法。學者唯有一念反聽,消我、法二執,去其二邊。

常住於性,此性虛明圓淨,覺徹十方。得此謂之得道,悟此謂之悟道,行此謂之行道,不離乎此,安住於此謂之成道。

儒家所謂道,與佛老皆大不同,老氏執虛,佛氏常無,為儒者實能破有無之邊而通有無之分。儒者所謂道者,天理也、道體也、性命也、良知本體也,一體之仁也,誠體也、太極也。以萬物一體為體,以一體萬物為用萬物一體者,萬物分殊皆歸理一也。

理一,無聲無臭之道體也,生生化化,不倚不息。分殊,其用也,各涵其性,各順其命,各當其所。莊生所謂自然者也。

佛老之道,形而上者不通於形而下,形而下者不得綱舉而目張也。形而下者弗達於形而上,形而上者不得以立人斯道也。儒者貫形而上與形而下為一體。

以此謂本,以倫常為基,以天下皆安為治道之則。

三教之道,本為一道,只是入道路徑不同,行道根基不同,道無形無相,無所謂義理。然三教義理有異,則觀道體認而有不同也。所同者皆心學,所不同者,老之虛無、佛之空有、儒之中庸也;出世,入世也。

4樓:老者

古人到底是德了啥道啦?

一上學翻開物理書!化學書醫學書定義定理全是歐美洲的!由老子孔子老孫子重孫啥事!您不就是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學道的難到不是所謂西邊的?

孔子曰的主旨不就是三缸五常三叢四德!還有別的?

5樓:九日旭子

基本相同。是對宇宙實相和社會人生的解讀和探索,的確是殊途同歸,所以我們要尊敬這些聖人,沒有證到聖人的境界我們在凡夫的位置上只能遙望和揣測《用思維》。可是對世界的認知不止是思維對吧。

我們自己要謙虛謹慎,老實讀典籍開始謙虛學習而不是一開始就下知見的判斷《人云亦云的判斷是值得懷疑的》。。這些聖賢的慈悲心在其中猶如我們的長輩,道不久遠!

6樓:明山先生

道家修己身,儒家化天下,佛家坐枯禪。

題主所說「得到的道」應該指的是個人自修的道,這個的話,道儒本一家,得的道是相同,佛家本來是宗教,傳入中國後才有專研佛學的佛家,佛家講究乙個「頓悟」,其實就是坐枯禪,看到的是一片枯寂,而道家儒家走到最後指向的是生生之道。

對於世界和事物的看法嘛,有云「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所有學術追求的都是同乙個道,但最追求道的路子方法卻不盡相同。

然後再補一句「天道損益,順損而逆益」大家都在追求道,有的往順了走,有的往逆了走......

7樓:劍鳴蒼穹

得道的「道」我理解是世間萬物的執行規則。得道就是了解這些規則。

儒釋道三家的道要分開說。儒釋講的是人道,也就是人性。儒家主講人的社會屬性。釋家主講人的內心修為。道家則是講大自然。

三家分歧。

儒,自然為人服務。釋,自然區別於人。道,自然包括於人。

三家共通。

得證大道的成果是社會和諧

8樓:太極後面

人生的真正意義,

其實就是修煉「心性」的完美,

「心性」的完美才會與「道」同頻而合,

這才是真正的「得道」。

「心性」的完美成熟,

即是「儒釋道」的思想精髓。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

其實就是佛學思想較為通俗的解答:

儒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忠孝廉恥勇、誠悌勤雅恆」,

和道家的「敬天愛民、清心寡欲」,

正是佛學思想

「八正道」、除「五害」—「貪嗔痴慢疑」

以及「空性」—

「無善惡、無是非、無邪正、無垢無淨…」

之法的詮釋。

用現代語言可以如下對照自己的行為:

仁愛、正義、博學、誠實、守信、謙恭、

廉潔、無私、無畏、善良、慈悲、包容,

而只有摒棄了「貪婪、嫉妒、嗔痴、我執傲慢」

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

事業、人生的過程

就是「心性品德」的最好檢驗。

從嬰兒開始培養其品德,

「輪迴」之事實

將促使人類品行的成就,

品行成就事業,

「禪修」即是「一念成佛」而真正的「得道」之時。

9樓:逐夢的心

我的一點拙見,如果不對還望見諒。 我認為儒釋道三家的道應該不同,因為他們發現的方向不同。得道後的看法會相同,因為他們三個是一家。

10樓:早成不如晚秀

宋明理學以來,儒釋道三教合流,可以說得的道是相似的,但理論上又是有不同的。關鍵不在這裡,關鍵在於是否真的得道。不管哪個道,都會讓人昇華思想,改變認知,繼而拜託非肉體的諸多痛苦和煩惱,甚至肉體的苦痛也能忍耐非常。

所以,不必要非糾結於哪個道,要致力於悟道、得道。如此可矣…

11樓:山海棠

儒釋道,追求的東西一樣。只是,儒釋道入手的方式不同。不要以為得道了,能怎麼樣,得道了也沒有你們想的那麼什麼,不要人云亦云吹牛皮。

得道實無所得,還是凡人乙個,只不過是認識了自己是凡人的凡人,認識了我是我的我。為啥得道的人不出來說得道是啥呢?因為,每個人對一句話的理解想法不一樣,得道之人能清楚的認識到其中的道。

他人並不一定能理解表達出的意思,因為道這個東西不能用文字表述出來,文字也是種限制定義,無論什麼文字對道的描述都是片面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說,說出來他人會有自己的理解,可能會走偏。(當然,這其中還涉及因果啥的,反正不能亂說。)最好的是,告訴他人方法,讓他人自己去悟。

不論,是佛家大師,還是道教大師,亦是儒家,有機會你都可以去問,他們所說所悟都是乙個玩意。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去悟。告訴你個方法,儒釋道的書都可以看,但不沉浸與任何一家,用辯證的方法,去對比三家之言,起初有差別沒關係,繼續往深處走,這時候依舊保持自己頭腦的清晰辯證。

儒釋道,像三條河,你在河中怎麼都發現不了三者的同異,修佛時,去佛河,修道時去道河,修儒時去儒河。平時沒事不去任何一河,從上帝視角,去看三條河,去領悟三者,在領悟你自己所悟的。你再看看儒釋道是否追求的一致。

最後,再說一句吧。得道不難,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今日今時所悟也並不一定正確,要隨時做好打破重建的準備,要時刻有這個心態。

執道而行才難。得道或許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美好。不要跟著別人人云亦云吹牛皮。

好了,多說無益。

12樓:股市小獵手

本質相同

從其神話和歷史中就看得出

神話中現有道家,一氣三清,人族,後有儒家,印度佛教大梵天時期也後於三清,釋迦摩尼更是之後。

現在當代歷史也是這個順序,先有老子道德經,後有儒家孔丘師於老子,吸取道家,創72賢後有儒家,唐代佛教東傳禪發揚光大,吸收了道儒理念國化。

可以說一體而不同名不同面角度

道是最根本的大道。完美的。餛飩太極化陰陽四象八卦,三生萬物。儒更多的講人道,浩然正氣也不過是氣的一種,佛家講空無有,自性,心修。

無論從玄學還是哲學,儒佛講的也不過是大道的一隅,但根本的世界觀一樣,即混沌開闢三生萬物,有來自無!之後不過是表述道的角度乙個面不同而已!

13樓:湯明德

百事同因果,萬法共修心。

殊途同歸。

佛:耳鼻口身意亦復不住。亦無所住亦非不住。亦不建立亦不離立。

亦無處所。亦無土地。亦無方面。

無色無見無授無受。無使無教無餘無著。清淨鮮潔則為顯耀。

其心意識亦無欲著亦無淨者。無有塵倚本際清淨。以是之故。

亦無欲著無有淨者。則為顯耀便無有身。以是之故。

亦無欲著無有淨者。如是大姊。陰種諸入自然為道。

道亦自然曉了分別陰種諸入。設於己身能除陰種諸入事者。則為道矣。

所以者何。道無憂戚無所危害。心了此者即便是道。

覺了諸法一切平等。則為道矣。文殊師利於遊觀園說此語時。

虛空中五百天子。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男女大小隨逐上金光首者。

於彼眾中有二百人。發大道意。六十天與人。

遠塵離垢諸法眼淨。爾時上金光首。歡喜悅豫五體投地。

稽首文殊師利足下。歸命佛法及與聖眾。淨修梵行奉持五戒。

其心質直乃發無上正真道意。口宣斯言。從仁之教。

文殊師利愍傷一切眾生之類不斷佛教。其有人發大道意者。亦當如是。

道所建立興設法施開化黎庶。又說經法當為洗除惡穢罪業使得清淨。—《佛說大淨法門品經》

諸佛舍無常故得無邊身

無上天中天大力難思議

如來常無變勤進無邊身

為眾雨法雨猶如大雲王

佛自得安樂為眾說安樂

自獲諸功德誨彼令同己

如來慧無勝常住如虛空

為眾作福田常行於聖行

憐愍諸眾生亦知其行業

開示秘密藏清涼如初月

今宣大雲經端嚴如滿月

定知無量眾發起菩提心

世尊號法王於法得自在

是故名真我成就無上樂

如來公升寶座而作師子吼

宣說諸眾生一切有佛性

譬如香山中常生忍辱草

如來神力故普令一切眾

見此鷲頭山悉是七寶成

爾時大眾會睹已甚愛樂

猶如四天王樂住須彌山

如來大福田其力不可量

能除眾生結煩惱諸暗障

一切諸眾生不退菩提心

猶如諸世尊安樂不傾動

眾生斷惡業成就妙善戒

修行菩提行決定見佛性

若得聞此經乃至一字義

即得菩提道隨順行梵行

惟願無上尊演說於一句

普使一切眾鹹得解其義

我等諸眾生鈍根無智慧型。

——《大方等無想經》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大乘起信論》

道:凡系本宗科典經書、齋醮道法、詞意榜語,必當貫熟該通,潛心究竟,出處語默,修習為常,行有餘力。若儒之性理、釋之禪宗,更能融通一貫,猶為上士。-《道門十規》

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

「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

「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

」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

「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

」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

真不聖歟?」商太宰嘿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 -《列子》

得道之人怎麼解決術的問題?

文蒼 老君曰 知道容易,通道難。通道容易,行道難。行道容易,得道難。得道容易,守道難。道不離人,人自離道。道德真經第二章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2.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3.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4.萬物作焉而不辭,生...

什麼是大徹大悟,得道之人悟到的是什麼?

悔叫夫君逆風流 我覺得自己覺悟了,算是邁進了道的門檻的門檻。舉例我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層面,法律,道德和道,人們遍布這三個層面及其夾層 法律是社會道德的底線,道德是人類所有的規則之和,道是萬事萬物規律的集大成者。那麼了解這個有什麼用呢?就拿年輕人最愛談的異性為例,女性以人類劃分,那麼她就有人性的優缺點...

得道和頓悟有什麼區別嗎?

周易 得道,只是乙個比喻,是修行的乙個分水嶺,初步的意思是,你已經找到門徑,並且初步證道,表示你跨入了修道的大門,可以開始萬里長征了。道是由乙個乙個惑組成的,當你解開乙個疑問,你就 進道 了,頓悟是指,你解開了心中的某個疑問,或者開啟了某個瓶頸,無非是大小深淺不同。 王康 這區別可就大了,得道是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