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漢語的屈折成份漢字是怎麼表達的?

時間 2021-05-08 12:56:04

1樓:神晶

/* a tm-tsin-sɡi |ma-nim-snr tsa ‖ /

王之臣,無念爾祖。

「王所進用的賢臣,會記念您的祖先。」

/*ma-nim-snr tsa | N.rut s-liw kot tk ‖ /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會記念您的祖先,就可以發揚他們的德行。」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你根據文言文知識在期望著類似於「王之進臣,念爾祖;念爾祖,聿修厥德」的寫法,然而先秦古人們卻早已放飛了自我(說不定也有後世傳抄者的鍋)……

2樓:旻鴻仙客

馬:馬騶:養馬的人

馴:訓練馬

馱:馬負載物

騎:馬負載人

馳:馬跑

騁:馬跑

駛:馬快跑

駸:馬很快的跑

騖:馬亂跑

驫:許多馬跑

駐:馬不跑

驅:趕馬跑

駑:劣馬

駘:劣馬

驕:健壯的馬

騤:強壯的馬

駔:好馬

驍:好馬

駿:良馬

駒:小馬

駙:旁邊的馬

駢:兩匹馬(車)

驂:三匹馬(車)

駟:四匹馬(車)

騂:赤色的馬

驊:赤色的駿馬

駱:黑鬃的白馬

駰:淺黑雜白的馬

驪:純黑色的馬

騏:有青黑色紋理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馬

騅:青白雜色的馬

騍:雌馬

騭:雄馬

騸:閹割過的馬

驁:不聽話的馬

3樓:

屈折變化用不同的漢字表示。

整個兒地表示,所以看不出屈折的成分。

舉例來講,上古漢語的

第一人稱代詞主格和屬格是ng(疑紐魚部),與格和賓格是ngɑ(疑紐歌部);

第二人稱代詞主格和屬格是njio(泥紐魚部),與格和賓格是njia(泥紐歌部)。(這裡擬音用的是高本漢的,就是他提出「上古漢語是屈折語」的假設。音韻地位是古音十九紐和三十部。

白-沙、鄭張-潘的我還不太會)

上面這四個詞分別用漢字寫作:

吾,我;

汝,爾。用漢字就是這麼表達的。

屈折(fusional)跟黏著(agglutinative)是熔合度(index of fusion)的兩端,是相對的概念。

越屈折的(熔合度越高),語素的意義和界限就越不容易分開;

越黏著的(熔合度越低),就是分得越明確。

英語裡邊cat和cats那個表示複數的s分得很明確,就是較黏著的。

而mouse和mice不能很明確地分開了,就是較屈折的。

上面漢語的例子就跟mouse和mice類似,熔合度是較高的。

當然,寫成完全不同的漢字就讓它們完全看不出是在某一詞根上熔合出來的了。

這也被認為是漢語綜合度降低,變得越來越像分析語的乙個方面。

4樓:

馬親王的《小篆戰爭》中這麼寫的:

齊中國人喜歡在文字邊緣加各種花紋,來表達不同敬語的區別;趙中國人都是偏執狂,他們希望每個字都有至少兩個以上部首和乙個偏旁;韓地更過分,他們甚至通過筆畫增減來表達時態變化。不知對也不對。反正我是沒找到文獻支援。

5樓:盧永北

先拋磚引玉一下。。。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的幾個例子,原型寫成衣、雨、王,作動詞讀去聲,還是寫作衣、雨、王。

其他例子希望大神們補充。。。

先秦時代的漢語發音已經完全失傳了嗎?

據說 夫吧也啦 之的是這 若那爾你 母媽父爸 無嗎羋咩 逝者如斯吧!不捨晝夜。賜啦,你來何遲啦?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嗎?不過這是中古漢語,但是大概上古就以 無 為疑問詞 鵬的背,不知其幾千里啦。怒而飛,其翼若垂天的雲。這鳥啦,海運則將徙於南冥。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爸媽,孝的終啦。 純粹吐槽,有...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我對《周易》 先秦諸子之類的課程毫無興趣怎麼辦?

百年樹袋熊 想提起興趣很容易,上知乎多找人懟,懟到劍拔弩張,互相查資料,興趣自然就上來了。另外就是找些胸大無腦又喜歡一點古文文學的小迷妹聊天,用你的專業知識砸得人家七葷八素,心如撞鹿,對專業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很正常啊,同乙個專業下面那麼多二級學科,同乙個二級學科又有很多分支領域,劃分越來越細以至...

先秦的 東夷 到底說什麼語言?

李蘇 不是從東夷借詞彙的問題,東夷語 侗臺語族 本來就是漢語的母親,而羌語 藏緬語族 是漢語的父親,夷人和羌人混合的中間產物就是我們華夏人。漢語的第一人稱代詞 予 餘 臺 朕 都來自東夷。另外可以看鄭張尚芳的 漢泰身體詞同源比較五十詞例 懷劍聽雨 西羌 東夷 南越 是乙個地理概念,不是乙個民族概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