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保羅 卡拉尼什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時間 2021-05-12 00:28:26

1樓:不二

英文原版正在看,之前看了中文版。得益於譯者高超的翻譯能力,翻譯後的語言真情流露,特別是後記保羅妻子的那部分章節,讀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

這本書讀完感受很深,可能不好描述,總覺得如果這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也不會那麼的不好接受。體味他們的人生經歷,特別是面對死亡的經歷,也能夠給自己帶來一些力量吧,一些面對死亡的力量。

2樓:Cqh

感受到作者真的很努力勇敢,努力地活著,探尋著存在的意義,按照自己的意願,有意識,主動地活著。存在的意義,應該就是拼盡全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力爭作人生這一複雜句的主語,拒作賓語。

3樓:風雪夜歸人

每次都跟自虐一樣,看著乙個又乙個行將就木的人的最後時光,然後感受那種離別的心痛。

我先後看過李開復的《向死而生》、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保羅。卡拉尼什的《當呼吸化為空氣》。2023年熱銷《最後的告別》。

我一方面是好奇人在最後要怎樣的狀態,一方面就像之前一位作家說的,人是向死而生的。

我想大致因為文化的不一樣,所以,書中對生死的狀態表現的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的文化中大多的都是描寫樂觀和堅持。而國外的大多描寫生死的思考。其中,《當呼吸化為空氣》,我看到了作者的恐懼,也看到作者直面死亡的勇氣。

只是我痛心的是,乙個人那麼清楚自己的生命程序,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痛苦翻倍。

4樓:

對生命充滿著思考與敬畏,

生命流逝時的平靜,牽掛。

整本書是含淚讀完的。保羅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回憶了他整個人生。

幾年後,第二次讀到保羅的文章就是《當呼吸化為空氣》,熟悉感撲面而來,這不就是多年前的那位作者嗎?然而,這位醫生此時已經去世了。

我將死去,但仍將前行。

5樓:哥拉兔

因為周圍有乙個關係比較親的人診斷出肺癌,然後在今年春節期間離開了,所以真的特別想知道這一過程是怎樣的過程,機緣巧合之下看到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感觸還是蠻多的。

1、無論何時都不要放棄對自己生命意義的思索、追尋和奮鬥,不要被自身的年齡或者各種社會枷鎖所束縛。如果想,那就去做。

2、工作的時候,如果只想著自身的話,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如行屍走肉。

3、身體上給人帶來的病痛是巨大的,所以體諒那些身體不舒服的人。

4、未知的未來是恐懼的,就如書中的作者被診斷之後急切想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壽命,但是沒有醫生會給出乙個準確的答案。他的想法是,如果告訴他自己還有3個月的壽命,那麼他就陪伴在親人身邊;2年壽命,就寫書;10年壽命,就繼續做醫生。但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在那種情況下直接去做可能會比計畫來得更好。

5、生病不是自己做不好事情得理由,工作的時候還是要盡力做好。保羅生病之後重返手術台,儘管他的手術依舊做得很好,但是他並沒有像以前那樣關懷病人。之後,他發現了,也改變了。

6、當覺得人生無法前行得時候,仍要前行。

這本書沒有寫完,保羅就去世了。這本書的最後寫到對女兒的期望,雖然是戛然而止,但仍是讓我感受到他生命的延續。他給人們留下了這本書,我想就是最好的告別。

6樓:

先讀了精選章節,又購買的kindle的電子書,正在讀。

哲學的思辨充滿了本書的字裡行間。

而且是面對生死的終極哲學思辨。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7樓:bumblebee

我不是乙個醫者,無法理解他做出種種決定時的心境,只能由衷佩服他面對死亡的勇氣。在我二十年的人生中,我見證過很多死亡,卻從未在心裡去理解、接受過死亡。我無法去想象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也終會離開這個世界。

不能想象死亡,所以不能理解生活真正的意義,無法做到珍惜時光,活在當下。

想起小時候和父母吵架就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活得很辛苦,覺得死是一種解脫,可是現在的自己完全不敢去想死亡。有時候反而是感受的多了,才不捨得輕易死去。

8樓:

看簡介的時候我在想,這是多麼悲傷而殘忍的一件事情,在乙個醫生好不容易成長起來能獨當一面的時候讓他直面死亡,在孩子剛剛出生就要離去。

看完以後卻感到異常的平靜,像湖水一般,反射著Sunny。Paul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追求、充滿愛的家庭。這一切雖然沒能一直持續,但賦予他生命的意義。

有多少人一輩子也沒能擁有這些

9樓:一顆土豆

我看的是原版。

昨晚看到paul給女兒說的話時眼淚刷就掉下來了一整本書從這裡我開始放聲的哭

我連著兩個晚上從凌晨12點到四點安安靜靜坐在書桌前看這本書深夜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看完我在想乙個問題如果我能知道自己還有多久的生命我應該怎麼安排呢我是否也要迫切的想出what truly matters to me 我是否會改變我現在的人生夙願我是否會更加從容的看待自己的死亡看待這個世界

Paul left a message to his 8-month daughter:

Please never discount your value to a dying father, because it's enormous.

Paul also metioned that the real role doctors should play i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not to be there but to be with them, is not to just fix them as an object but to help them conquer the difficulty together,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s not to take patients out of that suffering but to take them further to the next stage.

因為要拿這本書做pre 並寫book report

所以我現在快速的記錄一下我的思想碎片

10樓:Alice4ever

當我看到Lucy寫保羅說,他準備好了。我終於忍不住掉了眼淚。

準備好去死了,準備好離開自己的愛人親人了。這得下多大的勇氣呀。這不像我們說準備好睡覺了,第二天睜眼,還能看到對方。

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對於他的親人和愛人是何其殘忍。我佩服他的勇氣,卻也感受到了他的無奈。

11樓:Ben Xu

一年多以前就在史丹福大學的youtube頻道上看到了關於作者Paul Kathathini的簡介,當時對他稍稍關注了一下,後來也就忘記了。最近學校發郵件告知大家他的眷屬Lucy會來校開乙個誦讀會,才發現Paul和Lucy都是我們醫學院的校友,也讓我突然間對他的書產生興趣。亞馬遜的送貨很快,兩天之後我就拿到了這本書。

由於是校友,也同為醫學領域的人,他的文字讓我倍感熟悉,我在想象我平時日夜奮戰的教室,解剖室,圖書館都曾幾何時留下過Paul的指紋,這裡的空氣曾經被他呼吸,教授的指導也曾經被他刻入心裡,我也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他的角色,用第一人稱感受他的生活,他小時候在亞利桑那的沙漠裡探索,他經歷殘酷的神經外科住院醫生訓練,他無法忍受背痛在紐約的火車站裡躺在過道,他在拿到診斷後和Lucy在醫院診室裡抱著痛哭,他告別本來光芒四射卻突然黯淡下來的未來,他儀式性地做完最後一台手術,他拒絕呼吸機並說「我已經準備好」接受最後一劑嗎啡。

今天跟室友吃飯,他告訴我醫院的內科住院總也患了腦癌,我突然間有一種崩潰的感覺,疾病和死亡其實離我們很近,我們作為醫者卻是免不了某一天同時變為病人,這在我們看來都是難以想象的--明天我就會躺在那張剛剛睡著我的病人的床上?就像Paul寫的,作為醫學生和醫生,我們不問為什麼偏偏是我,我們想知道Kaplan-Meyer survival curve的預後,想知道一線二線三線藥物的療效是否能改變這個瘋狂下墜的曲線,但是最後我們都要接受那種--我可否完全只變成乙個病人的角色。

聽完住院總腦癌的訊息,我回去把這本書的最後幾頁讀完,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有始有終,沒想到中間就斷了,就像Paul的生命嘎然而止,我不由地想象他在寫完最後這幾個字時的狀態,他的背疼得讓他無法提筆了嗎?還是他突然開始嘔吐了?抑或是......?

永遠的問號。讀到Lucy寫的後記,在她寫到她對著Cady和已經停止呼吸的Paul最後一次唱起了Bedtime表示最後最後的離別,我的眼眶也溼了--就這樣的,突然的,終結了嗎?

如何評價保羅 詹森的《知識分子》一書?

victor wang 作者不自主的用 知識分子 的方法,攻擊 知識分子 所以,你反對作者,那麼也同時認可了他代表的 知識分子 的缺點。所有在批評作者的話,完全可以放到作者批判的那些 知識分子 身上,形成了乙個批評的迴圈。個人的感覺,作者說的沒毛病,但是有點過分而已。 人無完人,要批評乙個真人,不要...

如何評價《戰雙 帕彌什》與《尼爾 機械紀元》聯動?

Notch 說真的我希望戰雙能在更多細節上讓尼爾融入戰雙,就像隱藏互動語音,特定觸發事件寄葉小隊打日常會有跟尼爾遊戲內場景的之類的。或者是戰區時打的怪可以在不改變怪物攻擊方式以及血量詞條換成尼爾模型。畢竟這次的劇情玩法我就不想再去吐槽了,尼爾官方給的許可權實在是少我也沒辦法去怪庫洛聯動不深入。不過有...

如何評價爐石傳說《卡拉讚之夜》的新卡?

Holden 巴內斯。感覺設計師還是為牧師準備的。1 巴內斯配合亡語怪,異能怪。這個大家都可以。2 巴內斯配合沉默。牧師有淨化術。巴內斯拉恩佐斯 受傷劍聖 加淨化術,6費兩張牌,3 4和5 7 4 7 戰場,加過牌。巴內斯拉亡語怪,4費一張牌,3 4戰場加優秀1 1亡語。如果你帶了不優秀的亡語當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