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真的能模擬膠片嗎?

時間 2021-05-06 23:02:52

1樓:耐人尋我

暫時不能~以後未來布知道。數碼可以模擬到9成但需要下很多功夫。膠片可以拍出光的漸變衰弱強弱當然有部分人認為是玄學,我覺得並不是畢竟膠片是化學屬性。

從色彩空間來說,膠片是遠勝數碼,因此過度,立體感氛圍要好於數碼。有一樣不得不說膠片去色罩後是比較接近數碼普通機內直出的效果就是一般眼睛看到的。但仔細一看過渡臨場感還是膠片細膩逼真這是因為色彩空間更大。

2樓:

我覺得應該從底線去思考,首先你說的對比是膠片掃出來和PS對比,還是什麼,如果是掃出來形成電子版,不好意思,都是01,百分百可以模擬。但。。。如果乙個是幻燈機打牆上,乙個是用投影投白屏,有肉眼可見的差距。

不說120了,135栩栩如生的光影就讓你覺得身臨其境。但你說科技進步這麼多年,為什麼膠片最終這麼小眾了?還不是便利性問題啊,你仔細對比CD和手機,數位相機和手機等,但你不能因為這樣就說紙質書就該滅亡,感覺不一樣,藝術形式不同。

還不少人非覺得黑膠那個模擬味賊帶勁呢,你咋說?

3樓:

1. 在全畫幅數碼素質全面超過135膠片的今天,為何仍然不能在官感上達到135膠片的效果?

觀感上達到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材質效能不同,又不能自動轉換,耗費大力氣去幹數碼不擅長的事情,在膠片成本不高的當下,可以,但沒必要。

2. 如果可以,那麼為何現在(2019.5)的機內濾鏡模擬膠片(如富士)仍然達不到自家膠片的效果?

有人用富士數位相機得出了和膠片很近似的效果,也有人用LUT模擬出機內濾鏡模擬膠片的效果。

所以這個機內膠片濾鏡,可能只適應某些色溫下的場景。就算是一些大色塊上和膠片有相近傾向,也很容易從色彩過渡暴露其數位相機的本質。

3. 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如何快速簡易的達到類似效果?

VSCO挺好的,但好像Lightroom的濾鏡已經不更新了?

NOMO後來新出的幾款濾鏡做得挺優秀的,比起它早期的濾鏡,對膠片的理解更深刻了。

這些快速簡易,更多觸碰到偏色帶來的膠片感,真的想模擬出膠片的魔力,還是離不開手動的。

4. 數碼廠商與膠片廠商所追求的表達效果是相同的嗎?

我認為不相同。

數碼廠商追求的是高保真下風格化。

膠片廠商追求的是高風格化下保真。

5. 哪一家的數碼調教更適合模擬出膠片的效果?

消費級數位相機的話,估計都一樣。

4樓:RidoG

對於技術小白來說,不能,數碼永遠沒有膠片來的有範兒,有逼格,有質感。

對於技術發燒友來說,能,現代數字感光元件無論寬容度還是解析度都已經超過膠片,後期演算法也非常完善,可以做到視覺上無法分辨。

對於技術大神來說,不能,那些化學反應實在太美妙了。

5樓:

就問題本身,後期夠硬完全可以的。

結果論,數碼不僅可以模擬膠片,隨著價位的提高還能數毛,數寒毛。

過程論,膠片帶來的一系列體驗好過數碼。

回到問題,問一下自己,能不能又能怎麼樣?你拍照的目的初心是什麼?

6樓:於蕭

一路看過來,我覺得能讓人無法分辨,就意味著真的可以模擬。

膠片黨一味的堅持無法模擬,我覺得可能站不住腳。

數碼黨噴膠片守舊落後,我覺得更是無語。

技術上,個人認為數碼肯定是先進的,無可爭論。

但是玩膠片的人,真的是更在乎什麼「膠片感」「成像」等等這些嗎?我覺得更多的是喜歡物件,喜歡膠卷,充滿年代感的相機,喜歡機械的旋鈕快門,手動過捲的快感,喜歡暗房裡沖洗的感覺。。。。

抱歉,你說什麼我沒聽清,你糾結什麼能不能代替模擬???

7樓:ququla

這問題純粹是耍刷流氓。

從純粹紀實的角度上看,膠片永遠比不上數碼,後期負片例如ektar越來越細膩掃出來的質感其實無限在接近數碼的感覺。

其他什麼玄學,立體感,色彩…看個人,不過數碼也很難模擬出在幻燈機下的正片,掃瞄出來的不還是濃濃的數碼味麼

也就玩過這麼卷,最喜歡還是fuji的 pro 400h別和我理論我現在誰都說不過,就是拍了這麼就的感覺而已,現在就是一名新銳手機攝影師,手動斜眼

8樓:雲起

這個問題,有點類似,我們現在家用轎車很難模擬手扶拖拉機的乘坐感受吧?

你看拖拉機爬坡強,全敞篷視野好,可是現在為啥都願坐轎車而非拖拉機了。

很多數碼模擬實際是模擬膠片的一些缺陷,例如顆粒感偏色等等。你要開個轎車把消音器拆了,只用一檔輪胎氣放完,所有玻璃敲掉,也能模擬拖拉機的。

9樓:維克多哈蘇

成像風格不一樣,數碼是高銳度,低解析度,膠片是低銳度,高解析度。數碼可以模擬膠片,但是還不如用膠片機玩玩,膠片機好玩。數位相機好用,玩攝影還得玩玩膠片,有意思,但是從目前來看,數碼成像效果在解析度和銳度,色彩上已經把膠片打敗了。

玩膩了數碼一定要用膠片!!!!

10樓:tomwen

如果你說的膠片,仍然在電子畫素顯示屏上看,那麼數碼已經可以模擬膠片了,有差別,那就是你PS用的不夠好。

如果你說膠片沖洗出來看相紙,那麼450dpi的印刷精度肉眼就已經很難分辨了,這是兩條路,一條光線直接成像,另一條雷射照排通過數字成像(在紙上或者印版上)

事實上,數字色彩技術已經遠遠超過模擬色彩技術了,色溫,色相,飽和度甚至色彩顯示,色彩遷移都模擬時代做不到的。

膠片就像(模擬一下)蒸汽朋克,早就沒人關心蒸汽機的應用效率了,如今只是作為一種符號,讓我們記住走過的路而已。從這個角度看,題主的問題很像「為什麼現在人沒有唐朝人那麼富貴?」現代人任何方面都比唐代人富貴,不是麼?

11樓:

數碼完全可以模擬膠片

因為數碼的影像素質已經超過了膠片

數碼成像單元的尺寸已經小於iso100的分子團(注意膠片不是分子成像是分子團)

而且數碼的後期調整

有著幾乎無限的可能

這比膠片時代僅能做有限的調整強大了數百倍

有些人自己不會模擬所以說數碼不行

這是錯誤的

12樓:

對你來說「能不能模擬」,取決於你能不能肉眼分辨10bit(目前主流修圖顯示器引數)面板上的色階分層。

(對於一些人來說確實可以,醫用顯示器就有高達16bit的)數碼真的能模擬膠片,10bit不行就上20bit,總會超過你的分辨能力。(這個問題目前似乎充錢也不能解決)

畢竟有夏農取樣定理。

13樓:tianmou

現在數碼可以做到垂直放大到c-type相紙上,大小不限(垂直放大一般做展才用到,極毒、極考驗耐心)。這已經是彩色負片的功能了。不知道你說還怎麼模擬?

色調什麼的,10年前就可以模擬的很像了

14樓:jjjjjj

膠片拍攝和沖印過程,相紙選擇以及掃瞄精度都會對最後呈現在面前的效果產生影響。 數碼相反是非常精準的。 同時數碼寬容度也達不到膠片那麼高所以模擬出來更多的是調色的結果對我來說膠片更多是情懷吧。

對於商業來說,膠片意味著成本更高,效率較低。自己玩玩也無所謂了。畢竟情懷這種事情感動自己就好不靠它吃飯的

15樓:吃手

鑑於有的人語文理解能力為負,那我就寫出我的觀點,不能,模仿不來,兩者各有優勢。

數碼和膠卷都是在模仿被拍攝物體,在被拍攝時的狀態,數碼一般比膠卷模仿的好。因此數碼和膠卷不是模仿與被模仿的關係,而是並列關係。

富士那個濾鏡除了誤導人壓縮畫質之外,沒什麼用。

另外數碼直出好看是個偽命題。

16樓:

1 在全畫幅數碼素質全面超過135膠片的今天,為何仍然不能在官感上達到135膠片的效果?

這個說法是錯的

2 如果可以,那麼為何現在(2019.5)的機內濾鏡模擬膠片(如富士)仍然達不到自家膠片的效果?

相機廠商玩命把畫質弄上去不是為了拿來埋汰的。

4 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如何快速簡易的達到類似效果?

沒有特別簡單的辦法

3 數碼廠商與膠片廠商所追求的表達效果是相同的嗎?

不是4 哪一家的數碼調教更適合模擬出膠片的效果每一家PS:題主您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17樓:Arlo

當你用到「模擬」這個詞的時候時候答案浮出水面了,哈哈哈。正經說雖說不能完全做得一摸一樣,但是有可能部分場景環境下數碼模擬出來的整體色調氛圍更優於膠片了,所以膠片色調並非終極色彩標桿,而是美感。

分娩體驗儀真的能模擬出分娩的那種疼嗎?

前幾天馬上二胎的老婆說讓我下次做產檢的時候體驗一下這個東西,我當場回絕。作為乙個經歷過帶狀皰疹神經痛,常年間歇性胃痙攣疼痛的老男人,分娩體驗儀那種痛我覺得還是能承受住的。但是我並不會去做,為啥?人體自身產生的疼痛都是自身器官和組織因為各種原因發出的警告訊號,讓你知道這兒疼。分娩體驗儀屬於外界刺激,而...

玩模擬人生真的快樂嗎

北枳 快樂啊。我後來發現,無論玩多少個檔,我都會不自覺地為我的小人重複同乙個完美的人生 夫妻情深 家庭和睦 父慈子孝 工作順心 因為我只是不停地在模擬人生中一遍又一遍地演繹我所期盼的生活 我所渴望的親情 我所艷羨的愛情 我太喜歡這樣的生活了,所以當我的小人在這樣的生活中過得幸福健康,我心裡的某乙個地...

男生真的都懂顯示卡 記憶體這些數碼產品嗎?

Direwolf 我自己配過三颱電腦,也幫十幾個人挑過電腦,也玩玩官方軟體超頻這種,學過計組,原來以為自己挺懂的,最近挖礦,還是接觸不少新東西,學到了不少 古理 當下這種大資料的壞境下,資訊是很好獲取的。別說顯示卡 記憶體數碼產品方面的知識。就連我物件要買冰箱洗衣機我花兩天時間也能把當下的產品摸透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