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早期螢幕是 4 3 比例?

時間 2021-05-31 16:23:34

1樓:螢火一號

主要是受制於CRT的顯示原理。

CRT是靠電子束打在螢幕上成像的,從第一行第乙個畫素點開始逐個點掃瞄,乙個640x480解析度的顯示屏,顯示一幀完整的影象需要擊發640x480次螢幕,如果螢幕重新整理率是60hz,那麼1秒內需要發射640x480x60次電子。

1秒內發射電子的次數正比於顯示頻寬,而一台顯示器的頻寬是有上限的。如果你在早期CRT上調整過解析度和重新整理率,你會發現解析度越大,支援的重新整理率上限越低,一台顯示器如果在640x480解析度模式下支援最高60hz,那麼在800x600解析度下就最高只能支援38.4hz。

但是重新整理率在30Hz左右人眼就會感受到比較明顯的閃爍,對視力極端不利,實際重新整理率在60的時候才能讓眼睛比較舒服(在LCD顯示器上沒有這個問題,因為lcd有殘影,不會造成閃爍,反倒是因為殘影太嚴重形成了拖影,所以早期LCD一直致力於降低響應時間,避免拖影問題,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LCD和CRT處於兩個極端,LCD致力於消除的正是CRT所要彌補的,記得早期LCD宣傳中乙個重要的引數就是響應時間達到12ms8ms甚至4ms)。

但是受頻寬限制,重新整理率高了,解析度就高不上去。這種時候如果做成16:9的解析度,那麼橫向解析度高了,縱向解析度必然會低,而太低了就無法接受了,試想乙個800*400解析度的顯示器,高度一共就400,windows工作列就占去了40,標題欄導航欄又占去50,剩下300,你還想看點什麼?

那麼就剩下乙個辦法,增加頻寬,也就是提公升電子管效能了,可是那樣的話成本又上去了,沒人買。

還是因為CRT的原理,電子偏轉在螢幕邊緣是會訊號衰減的(所以早期CRT都是球面的,縮短螢幕邊緣距電子發射源的距離,從這個角度看其實1:1的螢幕才最適合CRT),所以一般會讓電子管發射能力比設計的解析度更高一些,而又因為電子管一般是圓柱形的,如果設計成16:9,會造成縱向發射能力的浪費,增加成本。

所以早期CRT都是4:3的。後來有廠商出過17寸的16:9的CRT,但是貌似非常貴。

為什麼投影儀的投影幕布比例大都是 4 3?

梅梅 這個是由於投影機的解析度決定的。因為以前解析度較低,基本上是1024 768多一些。1024 768 4 3,可是現在投影機一般標清,高畫質的多一些。標清 1280 720 16 9 高畫質 1920 1080 16 9 樓主看到的應該都是以前做的。現在新建的專案,一般投影幕都是16 9或者1...

早期runningman的開場為什麼這麼有趣?

布啦啦 要不是因為喜歡他們七個我怎麼會覺得乙個人打另外乙個人很搞笑?打完道歉安慰不是應該的嗎為什麼我要覺得暖心?為什麼臭手我要笑不是概率問題嗎?智孝是個女生顏值巔峰的時間卻會站在最邊邊不搶女嘉賓的風頭。不管是不良還是金手或ace的人設。都是哥哥們幫忙打造的。因為很喜歡七隻所以就連坐著閒聊我都會覺得 ...

為什麼 iPad mini 的螢幕是 7 9 寸,而不跟其他小平板一樣是7寸的?

梁濤 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已知A螢幕與B螢幕的PPI一致,A螢幕的解析度為480x320,B螢幕的解析度為1024x768,A螢幕為3.5吋,求B螢幕是幾吋的?答案是7.919 水戈 我認為蘋果推出IPAD MINI是在為後續的IPAD試錯,感覺後面的IPAD會逐漸往IPAD MINI這個型號靠,...